岳飞传学生读后感

时间:2021-06-11 13:08:43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岳飞传学生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岳飞传学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岳飞传学生读后感

岳飞传学生读后感1

  中学时代我从“中华民族英雄故事”中认识了宋朝名将——岳飞!岳飞他“精忠报国”的形象便开始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从那时起,我对这一位爱国英雄就充满了敬仰之情。今年暑假,值空闲时间,我再次拜读了《岳飞传》。《岳飞传》这本书从岳飞刻苦学艺、岳母刺字、南征北伐平定内乱以及汉奸秦桧屈膝求荣、陷害忠良等故事,全面记录了岳飞传奇的一生。

  岳飞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从小就胸怀大志,以驱逐胡虏、救民于水火之中而收复旧山河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从不计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了国家至死不渝地奋斗着。他靠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靠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建功立业,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成为受百姓广泛敬仰的民族英雄。

  岳飞不仅是一位名将,他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满江红》流传千古,家喻户晓: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大志,这胸怀,多么激荡人心呀!这是岳飞在功成名就之际并没有被盛名所迷惑,一心想着的还是收复失地、不忘统一大业、满怀激情时挥毫而就的。这一腔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让当下生活在和平年代隔了近一千年之后的我依然感动!感动!感动!.

  从古到今,我们的中华大地孕育了数不胜数的爱国者,有屈原、戚继光、袁崇焕、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孙中山、华罗庚等等,他们在自己的年代,在自己的岗位上各自演绎着一首首爱国之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人才济济,英雄豪杰代代辈出,凡为国家和民族赴汤蹈火、不惜区区一生者,最后都为后世子孙所敬仰!而岳飞,就是他们众多中的一员!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私产,不为后代钻营利禄设方便渠道,这清廉作风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读罢《岳飞传》,掩卷深思,耳边却不停地回荡着《精忠报国》的歌儿: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我相信,由岳飞承载的那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一定会一直唱颂下去,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岳飞传学生读后感2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传奇的一生被许多书籍记载,令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岳飞传》。

  小岳飞刚出生三天便遇上黄河决堤,与母亲一起被冲到麒麟村的一户人家门口。这正是乐善好施的王员外家,王员外帮助岳飞母子在麒麟村安家落户。母子俩相依为命,一直到了岳飞十三岁,文武双全的岳飞告别母亲去考武生,获得了功名。不料考完回乡后没多久,兀术便俘虏了二帝,岳母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希望他永远以报国为志。

  岳飞初露锋芒则是在八盘山一战,他以少胜多,率领八百多人的宋军杀死了三千多金兵,又在青龙山大败粘罕的十万人马。爱华山、太湖、斗牛山等战役的胜利以及大破连环马、慧眼识真假兀术、破金龙也证明了岳飞智勇双全。不曾想昏君受奸臣秦桧蛊惑,连发十二道金牌召他回京,想逼他屈打成招,可岳飞是个铮铮汉子,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种事?最终岳飞、岳云与张宪在风波亭从容就义,时年三十九岁。一代英才,就此湮没!

  读到秦桧夫妇陷害岳飞时,我气愤得握紧了拳头:你们欺上瞒下,虽能得一时富贵,却避不过万民唾骂的下场!如今,在我们杭州西湖岳王庙里,秦桧夫妻的铜像正跪在岳飞的坟前。我想这些历史上的奸臣走狗,虽然一时奸计得逞,但最终逃不过历史的审判,他们将永世被人们唾骂不屑,还得接受自己良心的.煎熬!正如这对铁轨像前一副对联写的那样: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据说清代有一个姓秦的书生甚至为自己是与秦桧同姓而羞愧,他说:“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虽然岳飞牺牲了,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与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将永远被我们铭记!从古到今,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我们都推崇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品质。一个人成长于家庭小单位,可是他的前途和人生是和自己的国家息息相关的。一个具备爱国心的人才能有大格局大视野。我觉得读《岳飞传》带给我的启发还有很多。我要学习岳飞从小注重打实基础,讲究方法,从各方面加油提高,尽力做到“文武双全”;学习岳飞过人的品质和坚韧的毅力,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岳飞传学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岳飞传》读后感01-10

岳飞传读后感01-10

岳飞传读后感08-02

岳飞传读后感08-02

岳飞传读后感08-02

岳飞传读后感08-02

岳飞传读后感08-02

岳飞传读后感08-02

岳飞传读后感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