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08-06 14:27:28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1

  瓦尔登湖已经在枕头边过了快一年,却只翻阅了小半本。它有时候会出现在浴缸边的木头架子里,有时候是在挑窗冰冷的大理石上。无论是夹杂在各种浴液的清香中,还是攀援屋外晦涩的阳光时,都那么默默,不引人注意。

  这本书太寂寞,使我不敢沉入到那湖边的风声中,不敢张望那松树小屋下的荫凉。梭罗在那里想要寻找到的生命思考,关于永恒,关于生之意义,关于经济,科技发展,新闻内容之类攀附于物质的追求的鄙夷----于我是有水中月般迷幻的魔力,而现实却赤裸裸得提醒自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倚靠现代物质文明生存的女子。空有一腔自命不凡,实则一无是处。在精神的虚空和物质的虚空间无奈徘徊又徘徊。

  是寂寞在蔓延。

  从精神到物质的寂寞。从物质到精神的寂寞。

  窘于交流的人,大多喜欢独自思量。梭罗的寂寞因为充满了他的个人智慧显得优游。他独自的倘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脚度量大地的旅行更为节约,无论时间精力。在他的行走中,体会自然给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观察和思考里充盈并变得很有质感,闪烁美的光辉。

  我羡慕这样的寂寞。独自漫步在美丽的景色里也曾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丢掉了呢?那些用眼睛,用鼻子,用皮肤感知的季节变换,那些突然涌入内心的对自然的膜拜,那些空无一物却活泼泼思考的日子,那些从现实建树上没有任何意义的.快乐,随着什么都不见了呢?

  无法拒绝的物质,又无法融合到追求物质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

  比如穿过那片森林贩卖各地物资的商人们,他们是有确定的商业目标,有追求的商业利润值。在这些数字的指导下,生活也应该是充实忙碌的。无论在梭罗看来,那些人如何脱离了智慧追求无尽的愚蠢。人只有一生,把这一生充满就是快乐的。也许用虚空的思虑,也许用有形的物质。

  寂寞来源于无法沉默在虚空的思虑也无法追逐进棱角分明的名利场。

  我终将一直寂寞。无论有没有《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2

  《瓦尔登湖》曾被誉为“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那时,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自我获得最高的权力和更多的金钱。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头,路入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荒种地,春种秋收。他远离尘嚣,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人,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

  刚开始读时,这一个个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到枯燥乏味,读了几页我就萌发出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可是我在妈妈的'逼迫下,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只觉得越来越深远,越读越绚烂多彩。

  而梭罗的这种生活方式只可是是在瓦尔登湖,只身幽居长达两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猎、耕耘、写作,为自我营造了一个只属于自我的田园。

  他提倡简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粗茶淡饭或节衣缩食,而是想要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仅有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孤独创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这真理应当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吧。

  而这也体现不了,现代生活给人了供给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们,却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却又给自我埋下了一个生态陷阱,所以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我的无奈。我们的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在悠闲中停不住来欣赏美丽的自然,审视自我内心深处的心灵皈依。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是寂寞、恬静与智慧的结合。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3

  其实读这本书,是被其封面上的宣传文字所吸引,“一本清新的纯美文字书,一本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一本丰富的人文知识书”这是因为这句话,也正是因为想从此书中获得这些清新的文字,优秀的人生哲理以及人文知识,才选择读这本书。在读此书之前,我先大概了解了一下该书作者梭罗的人生历程及写作背景。对这本书有了更多的了解。

  该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作者自己独自一人,幽居于瓦尔登湖畔的人生感悟,也许正是由于四周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干净纯洁,原生态的情景给作者带来的是人性圣洁的体悟。在经济社会,纷扰复杂且污浊的社会中,寻找内心灵魂的一片净土,使灵魂得到寄托找到归宿。

  该书中,作者通过对现实环境和生活的感悟讲出了很多具有人生哲理的优美语句,这都让人铭记在心无法忘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我们天性中最优秀的品质,好似水果外皮的粉霜,只有精心加以呵护才能保得住。可是,我们不管是对待自己也好,还是对待别人也好,都缺失如此温情柔意。”“公众舆论只是一个软弱无力的暴君”某些句子看起来,也许对于读者来说只是一闪而过,或许稍加流行一点你胡发现她是被人们忽视的美丽风景。而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宝藏,去体味书中的真谛,吸取营养。从而提升自己。

  从该书中,我了解到的,不敢说自己体悟到,因为这本身不是知道了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很多的生活积淀来承载。读此书,跟随作者的笔墨,可以寻到作者那篇宁静的心,就像身临其境的感受瓦尔登湖带来的超脱尘世的`解脱,和心灵的释放。无所谓有多少优美的语句在其中,透过书所获得的完美洁净的体验这本身才是最珍贵的。当然通过本书学到本多细致入微的描绘手法,对于学习新闻专业的我们来说,自然是锦上添花的事。

瓦尔登湖读后感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千古名诗,脍炙人口,又富于哲理。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受益一生的灵丹妙药,它时时提醒我: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无止境,登高才能望远。

  这首诗是说: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诗中前两句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山河,收入到短短十个字中,让我们读后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欲穷”“更上”两个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首诗也让我从一个不求上进、骄傲自满的人,成为了一名谦虚好学、奋发上进的好学生,我现在就给你们讲一讲我的经历吧!

  一次,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背熟,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背得滚瓜烂熟了,于是就洋洋自得起来。心想:瞧我多厉害,背得那么熟练,我开始渐渐疏远课文。但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正好出现了这课的按课文内容填空,我顿时傻眼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论我怎么拍打自己的脑袋,都于事无补。下午老师开始报分数,我屏住呼吸,连头也不敢抬。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严厉的声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道你忘了吗?”我的心像被针刺了一样痛,要是我不骄傲,努力复习,我怎么会一落千丈呢?

  从此以后,便不再混日子,也不再骄傲,开始在学校里用功读书,只要稍有懈怠,我就会看看这首诗,然后便会充满力量,开始孜孜不倦的学习。因为这首诗的原因,我已经从一个人见人烦的学生,变成了谁见谁都喜欢的小学生呢!现在回想起来,变化太大了,我就好像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实在是太棒了!人生就如诗一样,如果你想把天下的美景尽收眼底,就必须站得更高更远,如果你想有丰富的知识,想被别人瞧得起,就必须“更上一层楼”。

瓦尔登湖读后感5

  我翻书不多,但每每翻完一本,总喜欢涂鸦一番,不敢言“读后感”,大抵是对自己的感言不够自信,所以总说“读后”,是不是感悟,并不在意。

  原来你是这样一本书!也许听过书名《瓦尔登湖》,也许没有听过,看到密友手边放着一本,作者是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我脑子猜想这大概是一本浓情散文类书籍,或是一碗鸡汤,并不是我爱翻的类型。只是临近春节,突然想让自己更慵懒一番,于是拿起翻阅,想象着拉萨的阳光、午后的咖啡,斜躺于沙发,应是一种美妙地享受。

  书中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半世纪前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日子里所见所闻、所思所考,所以书本推荐标准了这是一本集文学、哲学与博物学于一身的书籍。我看的这个版本是由李继宏翻译,文字没有过度优美,恰到好处,读来非常舒心,还能学习一些现在已经不常用但是略显古典的词汇,这些句子和词汇,就如一个优雅的女子,没有浓妆艳抹,也没有素面朝天,让人心旷神怡。而那些富有哲思的句子,虽然时隔快一两百年,依旧适用当今时代,不论中外。

  梭罗的乡下生活,在我人生头20年,有所经历,只不过我没有搭建屋子的.能力。但是梭罗烧柴火,我也烧柴火;梭罗种豆子、种土豆,我也种瓜果、捡土豆;梭罗没事看花鸟虫草、抓狗头鱼,我也逗鸟溜虫吸猫撸狗、捉螃蟹;梭罗……梭罗反思着人类物质生活、开发自然,而我盼望着长大,思索着这辈子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世界枉存。

  不过,这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写瓦尔登湖的冬天,冬天的动物、冬天的湖,太过博物,略显科学,不那么有趣。不知道是梭罗经过几年,想说的尽说了,或者已经急切地期盼热闹的人群,不再有更多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6

  《瓦尔登湖》中有一句话:“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他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最终的归宿” 。

  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他拥有多少优越的条件,而在于他如何看待自己。一个人只有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最终走向成功。

  正确认识自己,看似简单,但若是细细一想,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又有多少人呢?有的人总是一味否定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但却从未想过去寻找自己有什么优点,去发现自己的过人之处。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成功呢?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自己不自信,总是不相信自己,总是在一味贬低自己。这样的人,你自己都不愿意给你自己一个机会,那么别人又凭什么给你机会?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么你凭什么让别人相信你,凭什么让成功眷顾你?

  总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人是无法获得成功的,而除了这些没有自信的人,还有一些人也得不到成功的眷顾。那便是那些对自己盲目自信,总认为自己就是最棒的,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很重要,觉得地球离开了自己就不能转了。这样的'人总是盲目自信,当别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他们却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总认为别人无法超越自己,殊不知,别人已经到达了终点,而他们却始终在原地踏步。

  认识自我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和超越自我的前提。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所以,在人生路上,你的敌人永远只有你自己妄自菲薄和盲目自信只会阻挡你的成功之路,然后将你引向失败,若是想要获得成功,那就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好自己的定位,要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识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发展潜力,不要一味不自信。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长远。

  能正确认识自己,让自己在失败时不气馁正确认识自己,散发自身的照亮前行的路;正确认识自己,让自己去选择命运,而不是让命运选择你。

瓦尔登湖读后感7

  26个月的时间,不仅隔着文明与原始的距离,还横亘了平静与喧嚣的对话。美国作家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隐居在他自己亲手搭建的木屋中,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般的闲适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仅仅是因为自己想过一种静静省察的生活,有时间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瓦尔登湖读后感8

  在梭罗宁静的《瓦尔登湖》里,我找到三张散乱地放着的椅子,很简陋,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梭罗的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椅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他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游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原有的生活状态。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这么简单。

  更有趣的是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后来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妇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瓦尔登湖读后感9

  读完了《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描述自己在瓦尔登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其中也穿插着作者以前对瓦尔登湖的记忆。

  最深的感触就是在这个喧嚣、繁杂的世界里我们随着社会的脚步,生怕被这个社会落下。我们快速而匆忙,甚至找不到了内心的平静。恰恰相反地,作者梭罗在文中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主张生活简单,不应该过分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我们应该注重心灵方面的提升,探索内心的未知领域。

  《瓦尔登湖》中作者通过在湖边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人在没有了自己内心的贪念和杂欲之后,心中的淡然和平静从容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适,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作者眼中的瓦尔登湖是纯洁的`与周围的湖泊进行了对比,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与众不同。这也恰恰的将我们社会上无法找到内心平静的人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上,追求心灵的崇尚往往比自己的贪欲更加的重要。作者选择独自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看似作者选择隐居是对生活的逃避而实则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高尚的内心境界。

  如今,在社会上的人们都不停的忙碌,不停的工作,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仿佛对财富的追求成了生活唯一的乐趣和意义。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就像钢铁一样冰冷、坚硬,与我们这些人相比梭罗过得才能算得上是生活,快不快乐与贫富无关,与精神财富有关。

  清风明月,花开花落,只有在寂寞和清淡里,才能淡然平静,才会懂得什么是真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在某种程度上说,《瓦尔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动植物篇。诚然,梭罗大半辈子在康科德与瓦尔登湖边度过,始终致力于观察与研究飞禽走兽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变化进程。

  梭罗不论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以及猎狐犬等的描述,总是如此绘声绘色,如此引人入胜,真能够说是旷世罕见的华章。

  梭罗在本书中用很大篇幅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草木鸟兽的和谐相处有许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还主张社会内部各族群之间和谐相处。自古以来,北美大陆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欧洲殖民者到达新大陆后不仅仅肆意残杀无辜的`印第安人,使其濒临种族灭绝的境况,而且彻底毁掉了悠久的印第安与生活方式,还对印第安人持极端歧视的态度。殊不知,梭罗乃是狷介之士,却反其道而行之。

  梭罗在书中谈天说地和纵古览今时,一边立论公允,痛斥时弊。一边又提出不少用心性的批评与推荐,其资料十分广泛,涉及饮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态环境、学校、农贸渔猎等。梭罗诸些举动和言论,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当今中国,到处能够见到人们侵犯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成了社会和谐的一大问题,且不论生态物种,就说树吧!

  树,是我们人类最先的寄托,在树上吃住行,树为我们人类带给了最根本的家园;树能如此,那些其它动植物呢?我想它们生态作用必须也很巨大。那人类还要肆无忌惮的去破坏、杀害们呢?

  自然给予人类那么多,人类当予,来感恩这地球上最伟大的母亲!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瓦尔登湖》曾被誉为“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那时,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最高的权力和更多的金钱。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头,路入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荒种地,春种秋收。他远离尘嚣,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人,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

  刚开始读时,这一个个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到枯燥乏味,读了几页我就萌发出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但是我在妈妈的'逼迫下,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只觉得越来越深远,越读越绚烂多彩。

  而梭罗的这种生活方式只不过是在瓦尔登湖,只身幽居长达两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猎、耕耘、写作,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田园。

  他提倡简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粗茶淡饭或节衣缩食,而是想要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孤独创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这真理应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吧。

  而这也体现不了,现代生活给人了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们,却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却又给自己埋下了一个生态陷阱,所以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在悠闲中停不住来欣赏美丽的自然,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皈依。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是寂寞、恬静与智慧的结合。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第一次读梭罗,读的是这本《瓦尔登湖》,大概是因为我怀有一期一会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报李之下,每一次的窥探都有所得,于是才有了今天这番心情的铺陈:他实在是有几分陶潜的味道,两者贯通中西方的深涧得以共鸣,采菊人生东篱之下,可曾撷得一抹馥郁?

  我开始探索他,同时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终于找到我所应该做的:平和。这个世界太浮躁了,当灯红酒绿铺满城市的.重心,边缘的阴暗角落反而有几分风骨,我们应当清醒一点——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纵观过去,各路观点交锋不止,我们读书然后晒在社交媒体上,但是书的骨髓却未必吸收;我们去健身然后在网上发图,但我们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想过跳出来,主流的价值观从来不是附和,而是内心的真正认同。

  我们是否也能在被装点地越来越花哨复杂的生活中,还原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都受到了浮躁的影响,而这时平和就显得尤其可贵。我们读书,只为了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梭罗写书,或许也没有带着什么去改变谁的意愿,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而我恰好在合适的年纪看到了,了解了。于是我读出来几株孤菊的清矜,从方方面面教我们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我们在求学生涯中最忌讳的两种情况都得到了解决:荒废学业者他帮助你找到乐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诉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时间,隔着语言和文字的差异,我还是受到了他的教诲,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梭罗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自然呢?

  在纷扰的城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看风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苏东坡有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梭罗在《瓦尔登湖》写道:“我想饮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铺底的天河垂钓。”《瓦尔登湖》以思想的斧凿打穿现实的铜墙铁壁,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他无心劝导他人,只真诚地给我们读者抛出一个凭窗遥望的机会。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压缩了地理空间和心灵疆域,喧哗浮躁的风沙早已弥盖了心灵的沉静。梭罗挣脱时空的藩篱,将身心远离尘嚣,追求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找寻一种更诗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以自然为友,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崇尚自然,乐于湖水、森林和飞鸟,闲来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边垂钓。

  《瓦尔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时代巨变,社会发展迅速,人类世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繁华发达无所不在。然而,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未被人们所遗忘。初读时不知其中诗意的添补,正如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读它,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梭罗是一棵树,超脱人世,却在瓦尔登湖的夕阳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都要努力去找寻并坚守内心深处所热爱的生活,终有一天,你历遍的山河会全然化作尘埃,当尘埃已铺满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见海,愿你也停不下来,心里那泓湖水还在,“那里风清月朗,湖光十色,那里日暮温柔”。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一直想拜读美国大作家梭罗的著名散文《瓦尔登湖》,奈何却苦于没有时间和机会。今年暑假终于拿起了这本文学巨作,没想到一读就入了迷,因为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实在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又求而不得的地方。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发展迅猛,人人都为了名利而奋不顾身,但作者却在此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这份勇气实在是令人钦佩。他厌倦了城市工业带来的喧嚣,只想远离一切,去寻找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

  一抱起这本书,我就觉得放不下来了,为作者笔下那个神秘而宁静的瓦尔登湖而深深着迷,也为他这种勇于追求灵魂生活的精神而折服。在瓦尔湖旁,作者与木屋相伴,跟飞鸟对话,亲自开垦荒地,耕田劳作,这种生活状态,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活着。反观当下社会的我们,为了追名逐利,早就抛弃了内心世界,每天早上坐着拥挤的地铁上班,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跟他人争吵,我们没有在生活,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试问,你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好好直面自己的内心了?你有多久没有离开繁华的城市回到淳朴的乡村了?想到那句很有名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话虽如此,可是我们做不到像梭罗那样回归自然,也缺少陶渊明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因为我们肩上的担子太多,我们的.思想负担太重,我们没有办法把什么都抛下,只去寻找那种诗意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还是要为了学习和生活所奔波,但这并不意味着《瓦尔登湖》对我没有影响,相反,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我理想中的乌托邦,是能时时刻刻地让我找到内心的淡然与恬静。

  永远不要远离自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是要如此。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心得02-17

瓦尔登湖教案08-25

瓦尔登湖句子06-16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3-16

《瓦尔登湖》读后感08-17

《瓦尔登湖》读后感02-27

瓦尔登湖读后感02-24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0-20

瓦尔登湖读后感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