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心得

时间:2022-04-21 16:06:59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活着》读书心得1500字(精选11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心得,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书心得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书心得1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书心得1500字(精选11篇)

  《活着》读书心得 篇1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着》读书心得 篇2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这是作家余华在《活着》自序中写到的,他同时提到“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读了他的作品,我相信他的感想是真真切切发自内心的,他通过笔下“福贵”的一生来向人们诉说着活着的意义,活着是一种权利,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毅力。

  《活着》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巧妙地将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福贵”年轻时家里面有祖上留下来的百亩良田,家财万贯,家族在当地赫赫有名,但是由于他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最后变卖家产,家庭走向了没路……“福贵”的父母几乎可以说是因为他的败家而去世,他的妻子与一双儿女也因为家庭惨败,受尽穷苦的日子,每天为了柴米油盐而操劳,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日。在他父母逝去之后,他又经历了丧妻之痛,失去子女、女婿、外甥之悲,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痛苦中度过的。在贫苦的现实面前,在失去亲人面前,他坚强着活着,他与有着和他相同命运的老牛“福贵”一同生活,这头憨厚的老牛与他朝夕相处……

  活着不是简简单单的生存着、吃饭睡觉;不是碌碌无为、懒散终日;也不是毫无理想、胸无大志。活着的前提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关爱亲人,相互呵护,活着就是要活一口“气”,这个“气”字既包含了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做出的努力,也包含了心怀梦想,勇往直前的豪情。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一点小的挫折、失败便垂头丧气,有精无彩。这些人是在适应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生活的极度不适应,他们不能真正的读懂活着的含义,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其实他们只要学会变通,换一种思维方式,调整一下心态,他们将会活出不一样的色彩。

  人生在世,便要活出不一样的自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他们能够在贫苦的生活中过得舒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生活中无私奉献,他们活着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日以继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了人类的幸福活着。这些人活着,展现出高尚的品质,即使有朝一日他们离开了,依然会活在大家的心里。

  活着有不一样的方式,有碌碌无为、终日懒散的活着,也有勤劳勇敢、心怀梦想的活着。前者被世人唾骂,后者被奉为高尚;前者无益于社会,后者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前者止步不前,后者不断迈进新征程。

  作品《活着》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福贵”的一生是中国南方的贫苦村庄的农民为了生存而斗争的一生,《活着》是作者余华以“福贵”的口吻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国大地贫苦百姓的真实现状,同时借主人公“福贵”在残忍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所展现出的超凡勇气,展现中国贫苦百姓的顽强毅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让读者思考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着,而且还向广大读者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真实现状,在残忍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作用下,百姓过着贫苦惨淡的生活,吃不饱,穿不乱,人的命运总是那么令人痛心和惋惜。

  我们生活在当代美好的社会环境中,阅读《活着》,能够让我们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风土人情,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政治变换,同时也会让我们从心底有所想,有所思。活着就要活出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要有不被挫折打倒的气概;活着就要活出潇洒的风采,不拘一格,“我行我素”;活着就要活出自我的价值,大公无私,奉献社会。《活着》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同时也让我们学习了历史,领略了不同年代的风情。

  《活着》读书心得 篇3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记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生活从来安逸闲适、放荡不羁的阔少爷福贵,好赌成祸,一夜间输掉了所有的家产,成为了一贫如洗的穷人。然而,命运总不会遗忘给人沉重的打击。父亲含恨离世,母亲不辞而别。为了生活,福贵成了佃户,从衣来伸手到下田干活,经历了许多生活给予的困难,一家人为生活忙碌奔波,这才让福贵明白,什么叫生活。他告别了从前糜烂的生活,进入了朴实穷苦的日子里去。时间让他成长,苦难让他明白,他需要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

  在漫漫的岁月中,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记忆与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时间的变化掌握了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

  许多的过往,清晰的模糊的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可曾时常忆起,属于我们的那个或辉煌或平淡的岁月,那份或长或短的故事?数十年时光苍桑了这位孤单的老人,他却依然能清晰地时常回忆过去的事,一次次倒带人生,像电影回放,感受生活的起伏动荡和平淡如水。

  “他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在回忆里,生命一次又一次地重来,没有遗憾,没有怨言。福贵演绎了他自己的故事。那一份坦荡,是岁月洗涤过的清彻明亮;那一份平静,洋溢着淡淡说不出的幸福,一直陪伴着他走完孤单的岁月。

  经历被抓去当壮丁的惶恐里,他目睹了生命被人轻视的炎凉。生命在战乱中变得一文不值。一夜间几千号伤员在无助中悲惨丧生,亦或是说他们被冷漠的社会所抛弃。而福贵幸运地回到了家人身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而命运总是不能如人所愿,家人都随他而去,他再也无法保护他们。命运安排,他只能孤单的活着。生活给了他太多的遗憾,而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生命里的坚强与脆弱,往往如一枚硬币,一分两面。

  朴实的文字里,充满了许多起伏与悲哀,她们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语言的世界里,“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已是最大的幸福,还有什么奢求?刘伟,失去双臂的他,毅然用双脚弹奏出精彩的人生。“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一句道出了他要为生命勇敢地走下去。即便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窗,但他依然能获得阳光雨露。

  漫长人生里,不去计较太多得与失,生命需要用坦荡平静的心对待。岁月曲折,充满悲欢离合。纷扰与喧哗,渐渐的取代了生活原来纯真的面孔。沧桑苦难,成长了我们动荡离奇或平静幸福的一生?等到暮年回首,是潸然泪下?浑浊的泪水,会折射怎样的回忆?

  因为活着,我们在生活中忍受太多的真实;因为活着,我们承受了许多痛苦。人生注定要历经遗憾,在苦与痛的边缘,我们学会了成长。任何时刻,我们都没有权力干涉生命历经沧桑的体验,也没有权力做轻视生命的选择。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安静的田野里,裸露风中被晒得黝黑的老人与牛的脊背,见证了那段岁月。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还有那一声长长的吆喝,游荡在僻静的乡间小路里,渐行渐远。

  《活着》读书心得 篇4

  一片土地,一座小城,一个小村,一老福贵。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黑夜来临。”读完最后一句,我合上书本。内心沉郁顿挫,正如那来临的黑夜。

  主人公福贵巨变的一生,完全不像父母给他起的名字那样样。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而福贵和他家人遭遇了这些所有的灾难:少爷的福贵赌光了家业,债主上门讨要房契,气死了父亲;母亲病逝却未在床前尽孝;儿子有庆献血死了,白首之人送黑发人;女儿凤霞死在产床上;善良的妻子被生活折磨而死;女婿二喜被石板压死;就连小外孙苦根,也因为贫穷,被豆子撑死了;只留下了老福贵、老水牛伴在水田在阳光下咀嚼着孤独的回忆。

  战争、运动、文革、灾难、饥饿、挣命、死亡……福贵所经历的,是人间炼狱。有歌这样唱:生命就是一场告别,从起点向一切说再见。唱得并非是福贵沉重苦难的生活。福贵的生命,是一个走向悲剧的过程。

  悲剧会唤起人心底的怜悯,是泪水的催化剂,但在《活着》里的福贵身上,让我看到了人的尊严和伟大——将死而不去死不能死的艰难地生、坚忍地活的人性的光芒,让我深切懂得了“活着”。

  活着,是一种状态。和所有的有生命的生物体一样,活着意味着生命存在而不灭亡。只是人有别于生物个体,人会让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得有滋有味。就如年少的福贵是富少爷,有着刘村人不能享受到的大富大贵。陷入蜜糖中的苍蝇,是不懂得一碗蜜糖之外的天空的。富少福贵也一样,他的世界没有妻子也没有了父母,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可让青楼女子背着穿梭在大街上,他钟情赌场胜过一切,直至他将家产输的一无所有。此时的福贵,就是那蜜糖中纸醉金迷的苍蝇,或者是路边上蓬头垢面的乞丐。社会总存在着的那一些整日闲来无事浑浑噩噩、有了今天不管明日的苟活者。

  活着,为了付出和接纳一腔挚爱。钟爱福贵的妻子家珍日益病重,弥留之际说:“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为荣华富贵,不为功名利禄,“不想死”,只是为了能和亲人们相守,哪怕再难再苦,厮守患难、相濡以沫也是一种幸福。突然想到了爸爸曾讲述中我只见过她照片的奶奶。奶奶一病就是卧床十二年。十二年中,如果她能自己挪着凳子去和家人一起晒到窗外的阳光,那是她最为开心的。她曾说:像我这样,瘫在床上,痛了自己,苦了大家;想过很多种死法,但我不忍心离开都未成家的你们,不忍心让这个家不完整。是啊,这种爱,没有一丝功利,没有一毫矫情,就像平静的湖面下翻涌的波浪,深埋在地心里炽热的岩浆,虽然看不见,你却能感觉到它们明显地存在。福贵在亲人们一个个都离自己而去后,在一次次的绝望后依然坚忍地活着,不正是为了守护着那份带不走剪不断的亲人挚爱吗?忽地明白了些什么:有爱,有关怀,只要活着,贫穷,灾难都算不得什么。

  活着,才能承受生命赋予的责任。或许你认为这样的生命太过沉重。余华在《自序》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我想,福贵经历的越多,对生活的彻悟就越深,才能如此坚强和隐忍。勇敢的福贵,挣扎在生死之间,生活不允许他思索痛苦,只留下对生的渴求,这一切不都来自于源于责任吗?诚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在这个不可逃脱的事实面前,不管有没有温馨,有没有光彩,不管上苍赐予了健康的你,还是不健全的你,你必须要活着。为了父母,为了孩子,为了爱你的和你爱的人,为了能享受爱,为了去回报情,活着,本来就是一种责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遭遇像福贵命运时候。

  《活着》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一种口吻,叙述了一个没有悲壮,没有抱怨,只是从容的福贵的故事。“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不用计较幸运与不幸,不再论辩乐观坚忍,生活只告诉你:活着吧!

  《活着》读书心得 篇5

  朱光潜先生曾说:悲剧也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庄严,在黑暗中见庄严,在黑暗中见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黛玉真正嫁了宝玉,也不过是闹个平凡收场,哪叫得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看了余华先生的《活着》,在感伤得一塌糊涂之后寻到了一丝安慰平衡,正是因为它的悲,所以才刻骨铭心。

  《活着》是余华转型之后的作品,讲述了福贵一家由以前封建地主家庭逐渐走向衰败,记录了在解放期间,文革前后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剧中的福贵老人先葬爹娘,后儿子有庆献血而亡,女儿凤霞又因生育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又长期软骨病,操劳过度亦去世,女婿二喜也因意外事故而去世,最后与他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最终也摆脱不了噩运,一个个的亲人,一个个的生命远离了福贵,最终只剩下头老水牛与福贵相依为命了。整部作品阐释了生命的脆弱,活着的艰辛。

  我是先看了电影《活着》再来看原著的。剧本对原著多少作了些改动,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人是为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无论是著作或电影那种真切、朴实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任凭岁月的洗刷也丝毫不会淡化一分一秒。当时一个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让父母也看看这部影片,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改革开放掀起的春风浪潮……当一个个熟悉的画面略过眼球,当一段段已尘封的经历重新被演绎,在已经历经生命历程大半的他们,相信肯定会有独到的体会。

  故事的结局并不显得突兀,而是蕴涵着生存的哲理。“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故事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谁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谁知道呢?”生活似乎是脆弱的,经常要遭受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外在力量的干预。故事中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思想。故事的感人力量还来自人物之间的各种瓜葛。当福贵、家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生产后大出血,医生们都因文革被拉去游行而没人能够挽救生命时,福贵、家珍的大悲转为整个社会的悲哀。观者也无力地掉泪,为了他们的无助。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余华说:“生命要求他活着,他就活着!”在福贵的一生中,生命之神常常要求他面临生命的选择。命运在他活着的时候,将一切都撕碎,包括他的梦。他本有儿孙满堂,他本有他的欢愉,最终却只剩形单影只,看着身边的人匆匆变作回忆,一切都死了,一切!

  这样一个苦涩的悲剧,这就是他的命运,可他仍然活着,因为生命要求他活着。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活着,只为完成生命,实现命运,最终无悔。福贵还活着。看着亲人一一离去,虽苦却也坦然。或许人活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历尽苦难而又坦然自若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许多时候,也许我们面对命运完全无助,但只有活着,才能享受日光、星辰、风霜、雨雪,因此,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像福贵一样。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那么,他做到了吗?通过这这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以福贵苦难的生活讲述人们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绝望的不存在。是的,他做到了。特别是经历了雪灾凝冻的南方大众,与遭遇汶川大地震的同胞,当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离你而去时,当那突如其来的震颤倒塌瞬间夺去了你的家园时,当一个个原本散发芳香的梦想瞬间破灭时,看一看这部作品吧!人们说:一本好书可以教会你成长。

  我想说的是:一本好书,不仅可以教会你如何成长,还能教会你如何重拾希望,重拾梦想。

  《活着》读书心得 篇6

  随着年龄的增长,泪点越来越低,真的看不得这种书。99年第一次看这书怎么就没感觉哪?不可否认,《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黑色的书皮简洁的名字,顿时有一种沉重和沧桑的感觉。它让你看到了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只能被无情地牵引着,对命运有的只是无能为力的苦苦挣扎。想来是多么的残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错的,却连站在原地寻求正确出路的权利都没有。屈服,屈服,还是屈服,最后剩下的,只有: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福贵的口吻,平静地讲完了他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贵开心,你会跟着开心,福贵难过,你也会跟着有了一丝的恸泣。人生总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可是书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相反:福贵的人生从地主家庭出生,而命运却一次一次的与他开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顽劣乃至逐渐的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的手上,从此由“天堂”开启了通往“地狱”之门。和他相依相伴的最为亲密的人一个一个的憾然离世,让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这样,命运也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着一个,眼泪完全不能表达那种刻刀在心头刻下的烙印。

  整本书读起来都让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嘘不已,慨叹命运多桀,也都从书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边的人的童年和过往,因此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余华文学作品做大的魅力吧。虽然整本书都很压抑,但是只有一段读来让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她的那个对象二喜出现后,整部书的最淋漓尽致的部分出现了:在那样悲惨的命运中忽然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有力的支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不但出现了转机,还带来了新生——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降临了。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看到这里非常的激动,体会了那种压抑后突然释放的快感。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纠结和挣扎:一方面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在这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积极,总之是痛苦万状乃至憎恨这个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书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觉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冷静的看着福贵的人生从繁荣走向了凄苦,可是这个过程里感觉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愤,反倒是那种出奇的冷静让读者的思想肆意发挥,任意驰骋。

  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爸妈总是为了生计忙碌着,到了晚上再忙家务,给我和哥哥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有时候我说“妈你早点睡吧,别干了”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干”。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也体会了父母的艰辛。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最后都要他自己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在最悲壮的时刻出现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为它别上璀璨夺目的胸针,有的人在上边缝着一个又一个粗糙的补丁,但无论是华丽还是褴褛,我们都穿着专属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风尘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有爱有痛,有苦有甜。生存,还是生活,仅仅是一线之隔,一生为什么而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只有当内心与外物和谐之时,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题目“苦莫如福贵,乐莫如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 篇7

  在还未看内容时我曾做过这样的猜想:小说既然取名为活着,那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万难后仍然坚强的活着。带着这猜疑我细细品读余华的《活着》,读完之后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痛欲绝,还是幸免于难的麻木。正如我们终会明白,无论现在我们经历的是何等的幸福喜悦,抑或是何等的艰辛苦难,只要活着,再多的苦与累终究会被时间一一磨去棱角,或许在那时我们已经记不得有多苦有多累。

  人们总说人犹如那树叶,抽芽、舒展、枯黄、飘落,终究腐烂在泥土里。但我想这不应该是我们惧怕和担忧的,树叶的美还在于衬托鲜花的娇艳,我们的一生终究还有过程的美丽。

  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但终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终究还有福贵活着惦念着他死去的亲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这本书于我看来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主角福贵贵,一生坎坷多折,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国共的战斗,经历了文革的动乱,经历了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最后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默默的活着,无牵无挂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我想余华最想告诉读者的是: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去面对一切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

  《活着》读书心得 篇8

  人为了什么而活着?大概所有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学校,工作是为了过上好的生活。似乎当下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做的事寻求一个目标,或者说是一个动机,好以此来支撑着继续前行。

  余华说:“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故事开始,主人公福贵,以一个孤独却坦然的老人身份出场,他和他的老牛一起休息,在这段时间里平静地回顾了他的一生。

  福贵的一生就像在深海里浮沉,在那个灰暗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所有痛苦的事似乎情有可原,人的生命就如芒草般脆弱且不起眼,命运时而仁慈,给你一颗枣,换来下一个更响亮的巴掌。

  福贵都已走到那一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他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余华直白的说出了答案: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接受命运给予的所有,做到能做到的,接纳不能做到的,永远对人世保留善良和温柔。毕竟在中国人所说的盖棺定论之前、在古罗马人所说的出生和死去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旁人眼中福贵一生悲惨,生活绝望、暗无天日,但作者说,福贵本人并不这么想。想想也是这样,他这一生好坏都经历,酸甜荣辱都尝遍,死了亦了无牵挂,生活百般滋味,在于个人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作者说: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额以及幽默,一切美好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惜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地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没错,只有活着才能“活”。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写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经历了战争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受了家庭的兴旺到衰落。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钱财,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骨瘦如柴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从去年开始,我就经常担心各种事情,怕自己出现什么意外,刚好那时学校发给了我《活着》这本书。看完后,我觉得这些担心根本不用存在,因为只要有一颗想要活着的心,什么困难都无法阻挡你。

  但读到家珍死去时,我几乎看到了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那时忽然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哭,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眼泪——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打击。因为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时,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让他们安安静静地离开吧。但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敢于面对家人、朋友的离开呢?我是否敢于面对自己呢?我不敢回答。

  或许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人却要像福贵一样,劳累、坎坷地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平,无论怎样做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福贵的一生就像一艘小船,漂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他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救命“稻草”不放手,努力活着。

  看完书后,我不禁为福贵感叹,为他有一种“忍”的力量而感叹;为他无论生活多艰难,都会努力活下去而感叹;为他……

  活着,就要努力生活,享受这个美好的世界。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让我们一起“好好儿活”!

  《活着》读书心得 篇9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

  电影以福贵、家珍(福贵的妻子)、二喜(福贵的女婿)、馒头(福贵的孙子)四人吃饭的情景结束,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终止观众继续了解福贵接下来的人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依然会好好活下去,尽管他们可能会因为时代,命运的不幸而失去生命,但是这种继续活下去的念头不会改变。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透露出一种悲剧刻意堆砌,可是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却觉得无比真实。是时代的悲剧,也有命运的不公,更是生命的常理。福贵的好赌使得房子易人,父亲被气得离世。母亲病重却没有医治的物质条件,更盼不到儿子的到来。解放战争后,福贵回家了。家庭的苦难累倒了有庆,偶然的意外令其离世。此后家珍也开始生病。文革斗倒了医院老教授,凤霞因生产大出血去世。所幸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点生命的温存,小说的结尾却也只有福贵和他的老牛一直活着。

  刚开始房子没了的绝望淹没着福贵和电影外的我们,但随着生活不断变好和家人的不断离世,我们似乎也觉得房子没了,钱没了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人不在了,还得活下去,生活还得继续,还得活着。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霸王别姬,同样是时代的缩影,同样是历史的故事,但这部片子更为生动真实丰富全面地展示那些时代,那些人,那些生活。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能从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有苦有乐的时代故事,那些过往只能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只言片语。

  我想看完这些充满历史感、充满苦难、充满反思的故事,更令我们了解我们的现在。为什么要铭记历史,为什么要不忘过去,为什么要感恩现在。这真的是一种感受生命的珍贵和充满希望的力量。无法诉说,只能感受。

  时代是进步的,但也是充满苦痛和灾难的。无论旁人看来苦难多么不可承受,但是人总能承受下去的,人不是被灾难所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

  在余华(小说《活着》的作者)在给麦田写的序里提到,“”为何我当初的写作突然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转化为第一人称?现在,当写作《活着》的经历成为过去,当我可以回首往事了,我宁愿十分现实地将此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而不愿去确认所谓命运的神秘借口。为什么?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最为朴素的答案。《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福贵所受的苦难超于常人,任何一个旁观者都认为是不可承受的,而这苦难其实就是中国人的苦难的缩影。其实苦难落到别人的头上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难以想象与接受,这个人的人生在你心中的代名词基本就被他所承受的苦难所占据。其实真正落到自己的头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不仅仅是苦难,总能够挨得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有时候会觉得历史离我们特别远,其实是我们自己离生活特别远,活在网络上的空洞与数据的繁复中,让我们有时失去对某些纯粹的实在的思考与理解。

  历史和现实能让人知道人很渺小,但也很伟大。在灾难前显得无力,但却也在灾难前显得无比珍贵。生命也是,爱也是。

  相关启示:电影《切尔诺贝利》《无问西东》,小说《时生》。

  《活着》读书心得 篇10

  余华的《活着》无疑是众多文学作品中闪亮的一颗星。一读:朴实、白话易懂;再读:发人深省、感触至深…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富贵,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娶了漂亮的城里女子家珍为妻,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却整日沉醉于赌博之中,无法自拔。最后败光了家产,过上了一贫如洗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他的赌,也将自己父亲的生命作为了赌博的牺牲品。赔光了所有财产的富贵开始逐渐醒悟,从此不再涉赌。后与母亲、妻子家珍、儿子有庆,女儿凤霞靠种地为生。虽然生活贫苦没有之前的显贵,但一家人却团团圆圆,这段日子应该是余华笔下富贵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天有不测风云,万事总不随人意。好日子在富贵的身上总是不长久。母亲重病,在去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抓去当壮丁,这段时期的富贵经历了太多的烟火炮弹,太多的生生死死。他畏惧死亡,更加坚定了要好好活着的信念。等他回到家时母亲已仙逝,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老天对富贵最痛苦的惩罚。但这只是对富贵惩罚的开始:女儿发烧至哑、儿子在校优秀却被抽血致死,丧子之痛于父母而言最大的哀莫过于此。对于富贵而言远不止于此:女儿嫁于良婿却难产而死,继而女婿工伤致死,妻子因病而死,给富贵最大的眷顾便是留下外孙相依为命;但是对于富贵上天却是如此不公,连唯一的亲人都不给他留下—外孙因吃毛豆过多而死。亲人的一一远去,只留下富贵一人在这世间同老牛相依相靠。

  富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但却没有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消沉,而是奇迹般的选择好好的活着。对于富贵而言,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为了经历这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百态百味。很多人认为活着是为了金钱、名誉、富贵、爱情…一旦这些没了,活着便无意义,一旦为之奋斗的目标失去了,很多人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活着只是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追求而活。究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余华曾在作品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是啊,活着真好,只要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希望。人生再悲也悲不过失财失亲的富贵,人生再富也不过为地主时的富贵。大起大落也不过如此。此时的富贵仍能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向问者娓娓道来他的一生,就像在诉说着别人的经历一样淡然处之,我们会发现人是要经历了怎样不为人知的痛处之后才能如此。活着或许只是一种状态,或好、或坏;或喜、或悲。活着,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多少的情感,多少的喜喜悲悲,多少的悲欢离合。不论经历了什么,只要活着,你的人生便是现在进行时,便会充满无限的可能,活着真好。

  读《活着》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给自己的生活一个崭新的规划。"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将临的节日".因此在这个所谓的"节日"来临之前,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活着的每一天,不要去怀疑、不要迷茫、更不要放弃自己,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一天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但却无法实现而奢求的明天。活着就要经历人间的酸甜苦辣,各种的辛酸苦痛,面对这些,我们仍要坚强的活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一草一木都在为活着而坚强的茁壮生长,我们更应该如此。因为坚强才应该是活着最好的证据,才应该是活着大写的最好模样。

  《活着》读书心得 篇11

  十多年前在上海谋生,租了一间小房子,买了一个二手的电视机,在这之前我们家是从未有过电视机的,有了电视机就算实现了我人生的一部分理想。

  记得有年春节,我在深夜里搜素到一部电视剧《福贵》,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改编的,每天晚上好像连续播放四五级,大约从十点一直播放到凌晨两三点,我看得毫无睡意,越看精神越好,大家可以想象,这电视剧该有多么精彩。当时想过找来这部长篇小说看看,可是又一想,电视剧都看了,小说还能有什么新鲜感吸引我吗?于是看小说的念头就淡了。

  后来文学圈子里的一个作家朋友几次跟我提到《活着》这部长篇小说,这就又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刚好一个写诗的朋友开了个网店卖书,看到有余华的作品,于是就买了全套回来,首先就看《活着》。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读过长篇小说了,我甚至对长篇小说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我想我幸好没有当编辑,如果当编辑不得不阅读人家的长篇小说,我想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有的长篇小说尽管名气已经很大,但是我依然无法读完全本。

  但是阅读《活着》的时候,我连续读了几个小时,到了凌晨一点,我依然“活着”(没睡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我读《红高粱家族》的时候好像也是如此。

  看了小说,根据我的记忆,改编的电视剧《福贵》,改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电视剧给我的印象是精彩。而小说给我的是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读完整本小说,我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里,好久好久都没有回暖。

  福贵生在民国时期,青少年时他过着纨绔子弟的浪荡生活,而正是因为他的浪荡,败了家产,才让他和他的家人逃过一劫,这和我家的经历非常相似,在中国有多少这样相似的家族史?

  成为贫农的福贵本以为可以从此过上相对太平的日子,但是事实上却是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悲剧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次,他一生都在苦难中挣扎。

  福贵在最后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以后,他买了一头老牛来陪伴他,他将老牛的名字取得和自己一样,老牛也叫福贵,然后他为了让老牛安心干活,给老牛假想出了几个伙伴,他们是家珍、凤霞、苦根、二喜。这些名字全都是福贵死去的亲人,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像牛一样的活着。实际上,牛比他们还好,因为牛不需要穿衣服,也不需要吃饭,它们吃草,不需要耕种就能长出来。

  中国农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谁在思考?农民在思考吗?没有,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为了吃饱,吃饱以后,可以思考着能否吃好一些。至于别的,对于他们,实在是过于奢侈。而就是吃饱这个问题,从1949年到1978年,对于中国农民都是奢侈的问题。人在没有吃饱的情况下,那就只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吃饱。我小时候的远大理想就是顿顿有两糙饭吃,大米比包谷面稍微多一点更好的那种饭。

  因此农民不能有别的想法,不能有爱好,有了就是不务正业,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在相互监督着彼此。改革开放之初,最先离开土地,放弃土地的农民都遭到坚守在土地上的农民的嘲笑,好在是后来的情况越来越好,那些坚守在土地上嘲笑离开土地的人的人也坚守不下去了,最终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还是离开了土地。我想这是好事,农民进城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大家在一个大环境中公平竞争。但愿过去的苦难离我们远去,永远不再回来。愿农民头上那些特殊的符号慢慢的淡化。愿人人平等的时代快些到来!

【《活着》读书心得1500字(精选11篇)】相关文章:

活着读书心得01-09

活着读书心得600字02-22

《活着》读书心得(15篇)12-26

活着的读书心得800字02-22

关于活着的读书心得大全02-22

活着读书心得600字大全01-18

活着的读书心得500字12-28

关于活着的600字读书心得01-13

关于活着的800字读书心得01-13

关于活着的读书心得600字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