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三)-开题报告

时间:2021-07-12 19:29:53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中小学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三)-开题报告

中小学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三)——《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确定的课题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后,由主持人召集专家、课题研究组全体成员开会所作的报告。报告会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小学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三)-开题报告

  一、主持人宣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全体研究成员讨论、修改、通过方案。 

  三、听取专家的意见及建议。 

  四、明确分工,鼓舞士气,投入研究。 

  示例一: 

  麻阳苗族自治县大桥江低龄寄宿制学校课题组 

  怎样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大桥江低龄寄宿制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龙小平,也是我们这次课题的研究员之一。非常荣幸在我们明军校长的指导下,由我来做这个开题报告。在此,我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对专程出席我校课题开题会的领导、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更加关注课堂,特别是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向课堂要实效成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一种追求。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对于教学质量的意识都比较淡薄,认为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和认识简单的常用字就已经足够。所以,爱读书的孩子比较少。那么,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因此,我校通过无数次走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召开行政会议及全体教师会以后,切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怎样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一课题。于2011年 月向县教育局提出申请,于2011年 月通过省、市“十二五”重点课题立项。在进一步落实研究方案之后,我们将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专家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今社会,许多家长为了搞活家庭经济,选择了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于是,就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急剧增加,他们在离开父母约束后,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就变得相当模糊了,失去了应有的航向。再就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现象普遍存在,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日新月异的.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老师到底该怎么教,学生该怎样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2、我校课堂的教学现状。 

  ①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目前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教学目标大而空泛,导向不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等现象。新课程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不少教师并不能够理解和把握,在备课或具体的教学中没有落实三维目标,甚至在对三维目标的表述上仍不规范、不明确、不具体。 

  ②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来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仍然以“教”为主进行设计,缺乏对课堂主体的关注,缺乏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没有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从“为什么要学”入手进行设计。其次是定位不清,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出现教师与学生不明“学什么”的现象。 

  ③教学方法不科学。课堂教学仍然以“独唱与灌输”作为主要授课方法,课堂上教师强势话语权的占有,课堂活动有形无实,表面浮华却无效果。 

  ④教师追求方向缺失。作为一所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如何理性地追求教学成绩?如何把学生成绩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教师们去深思。个别教师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不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不以追求高效课堂为目标,而选择以大量的作业进行重复训练、增加考试次数等办法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导致学生与教师的负担日益加重,从而出现“厌学”和“厌教”的现象。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突破与创新,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已成为目前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是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特别是重视以下基础理论的运用: 

  1、有效教学理论。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来说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实效性的唯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肖川认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有正效的,也有负效的。那么,哪种教学就可称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满足何种条件或具备哪些特征就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基于自主学习的理念,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学习,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②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为复杂的条件下能够理解;③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④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认知过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框架;⑤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余文森认为:什么是教学有效性?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经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够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理论的核心指标。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2、有效教学理念所包含的内容。 

  ⑴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⑵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⑶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⑷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3、有效教学的策略。 

  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②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④鼓励学生学业求助的行为。⑤以学生学习的真实的认知过程为基础展开教学。⑥充分开展高层次的思维过程。⑦充分开展课堂交互活动:学生的想法之间要有实质性碰撞和共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达成“共识”,实现知识构建。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他们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⑨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⑩鼓励和接纳学生自治权、主动性,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1、认真分析农村小学教学现状,积极创设深化教育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丰富积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形成整合,养成良好的教风,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 

  2、着眼于实效提高,优化课堂教学这一双边活动的目标、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学习、自由学习。掌握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培养习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感受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情感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提高。 

  3、加强课堂教学互动过程的研究,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家校互动等方面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探索一条符合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实际的推动课堂教学实效提高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切合我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改革与现行教育体制的衔接与整合,对小学生学习兴趣、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研究: 

  1、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深入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包括条件、外部环境、活动开展、质量等)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我校现行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设计原理、目标定位、过程指导、效果评价等研究。探索小学

【中小学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三)-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02-08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模板02-08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02-10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推荐02-10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2-08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14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2-10

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2)02-10

教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