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时间:2021-08-12 19:41:49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医生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医生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医生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一、自然状况

  xxx,男,xxx年出生于安徽马鞍山,汉族,1970年分配于十七冶医院,1974年在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进修,1993-1995年在安徽省高校中医大专班学习,1985年在十七冶医院中医康复科从事中医工作至今。

  二、政治思想

  本人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收病人红包,医德医风高尚。

  推荐阅读

  三、专业技术

  本人于1985年就开始致力于中医药学方面的学习,先后自学了《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熟练掌握中医理论以及针灸、推拿等基本技能和基础操作,用基本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并能运用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本专业一些疑难杂症。在医疗工作时间中致力于用老年并颈椎并痛风、类风湿疾病引起的疼痛、偏瘫康复、中药外治脸部痤疮、糖尿病足坏疽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主要擅长于:

  一、运用药酒拔罐中医外治颈椎病,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下肢无力,手指发麻,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至视物模糊等症状。运用药酒(主要配方为:透骨草、泽兰、红花、川芎、土别、路通等)透骨水拔罐和外敷治疗颈、肩腰腿痛,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活络筋骨、消肿止痛,治疗病人达18000人次,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后疼痛减轻,生活能自理,治愈人数达16000人次,疼痛减轻,病情明显好转2000人次,治愈率达88%。

  二、自配中药(主要配方为羌活、鸡血藤、川乌、没药等)熏、洗、敷、擦等治疗于风湿、类风湿疾病引起的疼痛、软组织损伤,自1985年至今共治疗12000人次,症状明显好转达8000人次,占治疗人数的66%。

  三、运用透针疗法加中药(主要配方有路通、川芎、菖蒲、木瓜、丹参等)泡浴治疗偏瘫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主要方法:对穴透针,例如,肩透曲池,永山透委中,行间透涌泉等,把煎好的中药汤倒入浴缸内,患者躺在浴池中,用塑料布将患者全身盖严密,进行浴泡,药汤温度以病人适宜为准。主要功效通过上述方法治疗达到通经活络、放松全身强直肌群,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治疗效果:部分病人在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大部分病人偏瘫明显恢复,能自己走路,精神状况良好。治疗200例,生活能自理占10%,显效50%。

  四、中药外治脸部痤疮,痤疮常见于青年男女面部,呈丘疹性、脓疮性、结节状,常年不愈。用中药(黄芩、大黄、千里光、地绵草、白芷等)研末用蛋清调和外敷面部,调匀涂在患者的脸部,上盖医用纱布一层,再将医用石膏400g以水调浆自鼻根部向下均匀摊开成面具型,20分钟后取模,每周一次,10次一疗程,结果丘疹、脓疮全部消失。主要功效为石膏模在塑型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加速于中药向皮渗透,使炎症消散,对痤疮有缓解和消除作用。本方法治疗200例,痊愈90%以上。

  五、自配中药粉四个阶段治疗糖尿病足坏疽。自2010年本人与护理部联手致力于本课题研究,2010年1月以来,对21例足坏疽患者所患的48处0-v级坏疽患者进行浸泡、外敷治疗,治愈率为91.6%,平均愈合时间为10-90天。对待糖尿病足坏疽的病人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自制中药粉四个阶段治疗:

  第一阶段:抗炎化腐。自制中药外洗1号(主要成分为黄柏、鸡血藤、白芷、夏枯草等),外敷1号(主要成分为大黄、乳香、没药、鱼腥草等)。用3%过氧化氢彻底清洗创面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用外洗中药泡脚30分/次/天,待干后将外敷中药用茶水或蜂蜜调和填满创面包扎。待腐肉脱落后、脓性分泌物干净,此时,坏疽周围组织发黑,呈暗褐色,足背动脉消失,这个过程平均2周左右,然后转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活血生肌,自制中药外洗2号(主要成分为路通、丹参、当归、虎杖等),外敷2号(主要成分为血竭、鹿角霜、牛黄、珍珠粉等)。清洗创面及敷药方法同第一阶段,常规时间为2周左右,此时创面部分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溃疡面缩小,足背动脉搏动恢复,皮肤颜色转红,皮温增加尚有疼痛,转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温经增皮。自制中药外洗3号(主要中药成分为伸筋草、红花、乌梅等),外敷3号(麝香,珍珠粉,炉甘石等),常规时间在3周左右,坏疽愈合,皮肤颜色、弹性、温度均正常,动脉搏动恢复,肢体功能正常。

【医生专业技术工作述评】相关文章:

专业技术工作述评10-07

体育专业技术工作述评10-07

建筑专业技术工作述评10-07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述评10-07

路桥专业技术工作述评10-07

护理专业技术工作述评10-07

个人专业技术工作述评10-07

医学专业技术工作述评10-07

电气技术工作述评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