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案

时间:2021-12-16 12:10:18 教案 我要投稿

我的教案

《中西方绘画比较》                                         教学理念       美术教育是传递美术文化并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欣赏·评价”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学习领域之一。它由两个层面组成:一是对美的感受与体验,二是对其进行阐释与判断。面对美术作品,每个学生都会有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也会有独特的描述与评价,学生这种个性特征应该给予尊重和加以引领。在教学实践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去贯彻素质导向、兴趣导向、创造导向和发展导向这一基本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便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的。       教案《中西方绘画比较》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运用了比较学的方法,力求从更宏观的角度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及其根源去审视和探究,并引申出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问题,使学生在感受中西方绘画不同艺术美的同时,对中西方文化的成因及其走向能够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注意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类比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和创新意识。力求使发现式学习(有定论)与探究性学习(无定论)在教学中得到统一,既重视知识的传授也重视能力的培养,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认知也重视发展,既重视继承也重视创新。       在教学模式方面,本着创新性、开放性和民主性的原则,我建构了“感受——阐释——判断——探究”美术欣赏·评价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判断和升华的过程,也是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审美再创造并从中获得艺术审美愉悦的过程。这一教学活动既是受动的,又是主动的。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欣赏主体的再创造才能表现其价值。所以,从根本的意义上讲,美术欣赏·评价也同美术创作一样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获得过程,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在接受(欣赏)之前就已全部完成的封闭式存在,它是将自身未完成的开放式物态托付给接受者。评价离不开欣赏,它需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它是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总之,美术欣赏·评价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认识升华过程。     教学活动也是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恰当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以求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和学习效益的最大化,这也同样是本课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方案   【教    材】     《美苑漫步》(校本﹒居松涛编) 【授课年级】     高二年级 【课    型】       欣赏·评价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建立民族自信心和多元文化观,领悟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知识与技能:丰富视觉美感体验,了解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艺术语言及其文化价值,培养发现与探索绘画奥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强化绘画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美感体验,将美术与生活的经验以及其他学科相联系,形成综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中西方绘画不同的艺术魅力,阐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对中西方绘画的特征进行价值判断,探究其形成的文化根源 。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类比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设备与教具】     设备:计算机多媒体。     教具:1﹒计算机网络;2﹒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屏幕显示出张大千与毕加索的合影。这是张大千与毕加索1956年在法国会晤时的情景,当时西方报纸将此次会晤誉为“艺术界的高峰会议”,“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称张大千和毕加索是“分踞中西画坛的巨子”。       请同学们在计算机网络上查询有关张大千与毕加索的基本情况并概括成简练的'语言加以表述:     ——张大千(1899—1983),又名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博学多才,诗书画俱佳。他的画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晚年泼墨泼彩山水,既有传统国画本质,又具有国际性和时代性。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立体主义画派创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中最富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是二十世纪享有世界盛誉的画家之一。 演示张大千的画作《危峦耸秀》与毕加索的画作《梦》,感受两位大师作品各异的艺术魅力。 学生感受作品。 学生谈观感。     教师归纳:张大千的作品色墨交融、淋漓挥洒、飘逸雄奇、行笔苍劲;毕加索的作品追求几何形体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以直曲线交叉成变了形的轮廓和面积的立体交错,强调绘画自身的形体结构。从两位大师的作品的不同面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绘画和西洋绘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有必要去对中西方绘画进行一番比较,进而对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交融进行思考。这也是本节课我们所要探究的主要课题——中西方绘画比较。       三、感受作品     请同学们点击计算机页面上的内容(网页超级链接),用类比的方法对中西方画家的作品进行浏览,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魅力。       中 西 方 同 期 画 家 及 作 品 比 较     中        西         画家及年代      作  品       画家及年代     作  品 赵孟頫(1254—1322) 《鹊华秋色图卷》 乔托(1267—1337) 《犹大之吻》 沈  周(1427—1509) 《庐山高图》 达·芬奇(1452—1519) 《蒙娜丽莎》 董其昌(1555—1636) 《霜林秋思图》 卡拉瓦乔(1573—1619) 《耶稣之葬》 朱  耷(1626—约1705) 《荷花水禽图》 伦勃朗(1606—1669) 《戴金盔的人》 郑  燮(1693—1765) 《兰竹图》 夏加尔(1699—1770) 《勤劳的母亲》 任  颐(1840—1896) 《柳溪鹅戏》 凡  高(1852—1890) 《向日葵》 黄宾虹(1865—1955) 《白云山中》 马蒂斯(1869—1954) 《红色中的和谐》 徐悲鸿(1895—1953) 《群马图》 波洛克(1912—1956) 《机会一号》 张大千(1899—1983) 《墨荷图》 毕加索(1881—1973) 《格尔尼卡》         四、阐释作品     请同学们就这些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对比与讨论。     请同学来描述观赏这些作品后的印象和对比中西方绘画的外部特征。       五、价值判断     学生阐述,教师引导。     通过进一步判断中西方绘画艺术上的不同特征,得出初步结论:       中国绘画的特点表现为写意,审美情趣在于意味,重视想象,如同天马行空,有一种不可羁绊的气势,然而又不远离自然物象。由于形与神这对矛盾在中西绘画中的地位不同,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写实。       归纳并比较中西方绘画特征:   比较要点 中 西 工具材料 “文房四宝”等 油彩画布等 造型手段 线的节奏 光的韵律 空间处理 流动空间 静止空间 意境倾向 出世境界 入世境界 文 学 性 画中有诗 以戏入画 表现形态 音乐性(意象) 物理性(具象、抽象) 艺术取向 表现性(写意) 再现性(写实)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已感知到了中西方绘画的较大差异。中西方绘画之间是两种传统深厚的文化和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意识在发生着碰撞,在本质上是两块原来相距遥远的大陆。       六、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中西方绘画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    (学生讨论与表述,教师点拨与归纳)     受政治、宗教、哲学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中国偏重形象思维,西方偏重抽象思维;中国偏重综合思维,西方偏重分析思维;中国在表达上细腻而委婉,西方则更直接;中国语言逻辑较松散,西方语言逻辑较严谨。等等。这些都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 尤其中西方哲学的差异,更直接影响了各自绘画的内在精神。     ——西方哲学是一种重客

【我的教案】相关文章:

《我选我》优秀教案09-11

《我的情绪我做主》教案09-25

‘教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10-10

‘教案’我的小笔筒教案10-10

我的母亲教案01-17

我是小兵教案09-16

《我的名片》教案09-22

我的教室教案09-14

我的母亲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