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原创教案二十四)

时间:2021-12-16 19:32:08 教案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原创教案二十四)

兰亭集序 一、导语 同学们,《兰亭集序》帖作为一件书法伤口,颇具传奇色彩,经过数代传承,真迹现已失传。据说被酷爱书法的唐太宗带入昭陵殉葬,现世所传均为摹本。 历代书法家都推荐为“天下第一行书”。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苦浮云,矫若惊龙”。也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绝妙比喻。后民誉之为“书圣”。 而作为一篇散文,却体现了王羲之作为文学家的才思与风情。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琢的风格。语言冼练,自然有致,清丽动人。同时也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二、关于作者的思想及文体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进,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却与一般的清谈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三、朗读课文 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本文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把握好节奏。也要体会在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解读课文 说明:《兰亭集序》是经典篇目,且文章不长,争取逐句梳理,细致研讨,当堂背诵。 1、第一段(找同学查句号有几,思考各句间的关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这一大句,在介绍什么? 明确:时间(帝号纪年,干支纪年),季节,地点、活动。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之)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这一大句在侧重说什么?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明确:此句在于描写此地的环境,即风景特点。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并且写了人们引水流觞的.雅趣。渲染了清幽、雅致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虽无丝竹管弦之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一句在说什么?与前句有何关系? 明确:这一句在说集会的活动内容,饮酒赋诗,畅谈人生感悟。也进一步衬托出环境之幽雅,即使没有音乐,但在些如此清幽、雅致的环境里饮酒赋诗,足以畅谈尽兴。 总结这一段,共有几句?总体在叙写什么内容,这与“序”有关系吗? 这一段共有三句,分别叙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及集会事由。也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了兰亭的清幽、雅致的环境,以及在此环境里饮酒赋诗以尽雅兴的活动内容。 2、第二段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明确,强调天气之清爽和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句话“仰观”与“俯察”的对象是什么?与上段的兰亭环境有什么关系?“信可乐也”,对上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观照感受的是天地万物,超出了兰亭这个小范围,“信可乐也”是在这两段的诗人置身于自然,亲近自然,获得身心愉悦,物我两忘的情感高潮。 与上段比,这一段的几句话,应该是将诗人们的雅兴推至天人和谐,物我两忘的大境界,将人与天地万物相观照,渲染了“乐”之深,乐之远。也为后文的议论张本。 当堂巩固背诵 以上两段都是在叙写兰亭集会的盛况,总共有五句话,条理清晰,句式整散结合,便于记背,试着让同学当堂背诵。 引导方法如下。 时间地点及集会事由/十六字写山水环境特点/饮酒赋诗之雅事/天气之和美/仰观俯察视听之乐。 参照概括出的五句话,对应关键词,抓住相应的句式特点,不难背诵下来。 3、第三段(先看几句话)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之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这一句话在说什么?与上文有没有顺承关系?表现在何处? 明确:这句话谈人生追求快乐的方式不一样,也是价值取向不一样。“人之相与”,承指兰亭集会这种相聚畅谈的快乐。“悟言一室,放浪形骸”都是人生之乐,也是承接上文的。从而启示下文议论。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思考,此句与上句有什么逻辑关系?分号前后分别在探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明确:这一句是承上面的快乐说起,承上句人生之乐(追求方式、兴趣侧重不同)“万殊”,“不同”,这句强调了相同之处。人生之乐的相同之处是:快乐短而易逝,会感慨流恋,失意怅惘。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思考:体会“况”字前后的论理关系。观点是怎么推进的? “况”起到一个承前推进的关系。即快乐短而易逝,都会乐去悲来,何况,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生命不为自己所左右。水到渠成地引出下一句: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总结这一段,思考这一段诗人情绪上的变化,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考? 明确:这一段共三大句。承上段集会之乐谈起,讨论了人生的快乐短而易逝,难免徒生感慨,更何况生命无常,自己不主,更会让人痛心。从情绪上讲,诗人的情绪乐尽悲来,落脚到“痛”上。这个“痛”体现在对人生、生命的思考上,即人生苦短,难以左右。(乐不常在,生死不主) 4、第四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思考:这句话与上段的联系体现在哪句话上?本句谈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明确:体现在“兴感之由”上,也应该对应上一段的“乐不常在,生死不主”上。本句是在说,自己读古人书,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是一致的,即古同与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思考:这句话,从正面讲应该是什么意思? 应该采用务实地态度,积极地对于人生的有限时光,不可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这句话属于借题发挥。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这句话中“犹今之视昔”对应前面哪句话?这句话想说明什么? 明确:对应的是第一句,即在“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上。这句话是想说,古今与今后,在兴感之由上,是相通相同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世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思考,这句话哪些语句照应前文?且与“序”是怎么照应的?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是对第一段兰亭集会所赋诗歌的照应,“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是与每一句“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的再次照应。 这句话是成说明《兰亭集》这本书的编辑的目的与动机。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思考,这句话想说明“序”的哪一方面的功能? 明确:想明确此书的意义所在,同样,象我对昔人之由有所感慨一样,后人看我们的书也同样会产生感慨。这就是它的意义。 总结思考,这一段共五句话,情感的点在“悲”上,想一想些“悲”与上段的“痛”有何不同? 明确,上段中的“痛”是对乐不常在,死生不主的个人之悲,而这一段,则是把这种对生死的感受放到古今后的一条时光长河中,去探讨生死的恒久意义。是一种生死之辩。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5、引导学生当堂背诵三四段。 五、探讨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让同学试着回答) 文章语言,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简洁地语言,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兰亭清幽、雅致的环境特点。同时,文章句式灵活,整散结合,没有雕琢浮饰之文,自然质朴且颇有情趣。 六、结束课文 背诵全文,总结文言知识点,完成课后作业。预习《赤壁赋》

【兰亭集序(原创教案二十四)】相关文章:

原创 教案03-09

原创 教案03-11

《兰亭集序》的教案06-03

教案:兰亭集序03-07

《兰亭集序》教案02-20

兰亭集序教案02-20

剪纸教案(原创)10-10

(原创)体育教案02-23

兰亭集序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