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1-05-01 13:19: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1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2

  由于我自身知识视野的局限和教学技巧的欠缺,这节课肯定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诚挚地期待着你的批评指正。下面,我将简单地谈谈这节课设计的一些想法。

  我以为,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法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就《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而言,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深入解读文本。

  一、“文化建构”是深入解读文本的生命

  新课标明确指出:“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性为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然而,“由于对文化传统的过度依赖和因袭,我国的语文课程建设较多表现出一种被动地适应现实的倾向。就语文教材来看,编制者更多地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而较少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师生对教材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便是对文本所传达的文化进行验证与内化,“这种验证式的语文课程立起的是‘文化权威’,学生要做的只是认同。如果只是以对文化传统的积累、继承与保存为宗旨,那么语文课程将永远作为一个滞后者的角色而存在,它既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引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因此,深入解读文本既强调对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更强调对文化的反思与建构。

  对《愚公移山》的解读主要流行以下几种文化视点:一种主流的观点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显然是源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一种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主要是源于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念。以上解读肯定有它的合理性。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3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4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5

  本周,我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我对《愚公移山》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我针对古文的重点字词进行了翻译,学生大体上能够知晓故事的内容。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以翻译重点句子进行导入。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掌握的较好。但是,对整个句子的翻译我忽视了个别重点字词的翻译,没有很好的点到,成为一个遗憾点。

  从而在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文本回答问题,拟出这则故事的提纲,为学生复述故事作准备。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基础较差,自己没有很大的把握,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模式。可是,在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故事的复述过于简单,没有很好的照顾到优秀生的教学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复述在此有点重复的味道。

  在整体感知文本后,我对愚公、智叟和遗男等几个人物进行了分析。从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进而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一环节基本上较为完整。但是,课后,我琢磨着,学生对对比和衬托这两种手法是否都已掌握,毕竟对比和衬托中的反面衬托有相似之处。在对比和衬托上我处理的不是很好。

  最后是进行了教学的扩展。我引用了一个英国人与一个加拿大人对愚公的评价,以求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情,来探讨愚公究竟“愚还是不愚”?但是,我这一探讨做的不够到位。没有很好的将文章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读了“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而忽视了文本的创新,回到了老课题上——愚公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整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学习愚公的精神。但是,这堂课似乎少了一些新意,仿佛一杯白开水,解渴但不够美味。而且,在教学中,我觉得自己一直存在这样的一个困惑:有些环节犹如“蜻蜓点水”,缺乏“精雕细琢”,重形式而无实际效果。这是我今后教学中急需改变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磨砺自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6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特色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征服欲,围绕中心展开辩论,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则寓言是把奇特的钥匙,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启迪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进行艺术再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这一安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是阅读最高境界的体现。

  二、教学失误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却缺少了这一部分,我感觉是一项很大的失误。

  2、在教学中没有设计重点品味愚公这一艺术形象的环节。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馈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

  三、改进措施

  1、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

  2、合作探究,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补充讲解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对本文愚公形象特点及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具体讲解。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范文7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同学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身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旧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对愚公“移山”的创造的感想。

  当时,同学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同学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学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沛说明同学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同学读解出自身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同学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同学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局部,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同学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考虑。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2-06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1-14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1-01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反思03-19

《愚公移山》考评课教学反思07-20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1-01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01-11

语文天窗的教学反思01-15

语文教学反思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