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14 10:55: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6篇

  第一篇教学反思:

  (一)、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教学反思6篇

  在自学探究与小组合作这一环节中,是把导入时的第一个问题的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中与第一个问题一样的条件去掉,合并成一个新的问题,也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导入的题目,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有困难的小组合作,小组之间互相帮助: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得知道什么,使他们理清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要求买5辆小汽车多少钱,必须得知道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我认为有了导入问题的解决,这个中间问题应该很快就找出来了,但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找中间问题,虽然前面导入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两个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后,只有几个灵巧的学生意会到了前面第一小题的问题就是新课中的中间问题,大部分学生还是处在一片茫然之中,自学要求出示太晚,应该在自学这一环节出示,效果会比较好。前面的尝试计算可以说是老师故意设计的一个环节,学生的思维一直在老师预定的路径上前进,只有学生的思维受阻了或出错了,老师的课堂才能得以延续。其实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什么都是老师给定的,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更谈不上寻找中间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了。而产生这些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经验,所以只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

  (二)、没有真正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不太会用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在新课结束时,我带领学生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步骤,这与孩子的想法有些脱节,这节课只要讲清两步算式的意思以及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的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尤其要考虑后进生,才不至于产生混乱。

  由于前边的教学环节处理不当,这个环节的内容没有呈现,今后教学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他们更容易接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多给学生交流、说的时间,务必让每一个学生掌握这一种思考方法。

  当上完这节课以后,我陷入了沉思。通过课堂的反馈,我知道这一课时掌握了重点内容的只有半数学生。原因何在?我反思,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第一环节虽然是对一步除法或者乘法应用题的列式计算,但没有明确标出题目的序号,学生弄不清楚,耽误时间过长。2.在例题讲解完以后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口述藏起来的条件是什么,在这一环节应该多花时间让学生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锻炼了口头表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清楚解题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没有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的关键所在。3.由于第一环节没有处理好,所以练习的设计这一环节课上没有时间进行。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时要切实做到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程标准。

  第二篇教学反思:

  反思这单元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实践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发展性,注重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今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变“看他人玩”为“自己玩”,先集体游玩,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分组游玩,最后,还用本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组竞赛,学生成了游玩的主角,并在玩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师生、生生、群体间都在互动,学生玩了,乐了,也学了。

  (二)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因此,这单元,我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如在突破找中间问题这个难点时,我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可能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应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巩固新知时,让三个人数不同的游玩项目小组分别根据已有信息,探索并解决自己组的购票问题;在活动拓展时,又让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两步计算的乘除法问题。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并帮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合作性学习的经验与技巧。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单元最出彩的地方是在巩固新知时,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随机组合成三个游玩小组,并小组合作,解决自己组的购票问题。因各组人数不一定都恰好能被每次游玩人数整除,于是各组就出现了人数或多或少的问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了余数问题、移多补少、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三篇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已不成问题。但在用乘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先确定算哪一步(即找中间问题)会有一些困难。

  “主题图”它是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情境图由上、下两幅图构成,上图隐含的问题是下图的条件,上图是用图意呈示信息,需要自己观察读懂,下图中呈示的人数是不完全的,需要联系上图来获得信息。这种上、下图之间的关系需从两幅图中间的一个图标(箭头)来发现,解题思路分析采用的是分析法。而在这之前,解决问题例题中的情境图都只有一幅,图中的信息也是通过对话框+图画来表达与呈现,解题思路分析是从条件到问题联系起来想的。

  当两幅图一起呈现后,学生看到了很多数学的、非数学的信息,由于脑海中还没有问题意识,所以找信息没有了方向性,提问题也就漫无边际,只要是他们能想到的,就一股脑儿全提出来了。显然,学生对连续的两幅图的意思不够清楚,出现了负迁移,致使提问题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只有几个灵巧的学生意会到了人数的不确定,大部分学生还是处在一片茫然之中。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我以通俗的话来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老师我哪个地方还不知道,我还不会算,然后再提示他们这个问题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其实就是让学生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真正发现这个问题,加强理解。

  第四篇教学反思:

  在教学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我非常担心,因在第一单元教学两步计算的问题时节觉得有困难,学生不明白要解决题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出中间问题才能行,这一直是个难点。

  在教学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我想了很多,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问题,而对于要先解决的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得先知道什么?那么,在上这节课时我们就要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提醒他们“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觉得还需要知道什么?”这样他们就会想还要先知道什么,就会为后面的'解答做铺垫。

  在教学这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情景图,用自己得话说说画面的内容,在我的逐步引导之下有多数学生能据书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说出画面得意思,在多次读题后,加之我的引导学生能找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例题之后我紧接着设计了这样一题:画了三组气球,每组四个,又画了三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平均分几个气球?

  许多学生都直接用12÷3,在心里已经算出有12个气球,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算时却说不出来。对于这种很快能看出来的都说不清后边的该怎么办呢?不出所料,后面的习题就出现漏洞了,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加强这类习题的讲解与练习,让学生学会找中间问题是个关键。

  第五篇教学反思:

  教学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实质是分别用乘法、除法解决两个相关连的简单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实际问题事例情节比较复杂,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出实际问题后,引导学生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作为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先求什么问题?再求什么问题?”这样一个说理的过程绝费易事,怎么让每个孩子都开口,都有说的机会呢?我认为该课应给足学生自学、小组谈论交流的时间才行。

  在解答出例4之后,我设计了2道与例4非常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先做完的同学自己说想法,等同位同学做完了,再同位互查,互相交流解题思路。这时每个同学都有了说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也有了相互学习,相互检查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归纳算法就不是难事了。

  在练习反馈中,如果一开始,就分析题意,会使差的同学被好的同学“牵着鼻子走”;如果不讲解就放手做,又会加大难度,所以我设计了先自学再讲练的过程。当采取了先自学再讲练的方法之后,就效果不一样了。学生自学4分钟后,让他们提问:“哪一题有困难?”然后让学生来答疑,说算理。学生自问自答,互相帮助,感觉很有趣,也有针对性。然后,学生没有问到的重点之处,教师来问。最后,全班一起梳理一遍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在做作业时,就大大扫清了障碍,对于算理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效果较好。

  第六篇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节有效课堂的研讨课《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后领导及许多老师提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我在后面的练习课中,也发现了些许不足,进行了很好的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了解到,新课程的应用题教学只是在编排方式上化“整”为“零”了,教学要求非但没有降低而是有所提高了。“应用题”是把实际问题进行限制,即条件——问题;而“解决问题”是从数学角度上去提炼条件,去提炼问题,“解决问题”概念的外延比“应用题”概念的外延要大,所以还是应当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根据条件提问题,根据问题思条件,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与“分析”能力,而我在本节课讲授例题时正是忽略了这一点。

  复习题的设计让学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为学习后面的新知识巧妙地做了铺垫。在讲授新课时,问题主要出现在讲解例题这一环节时缺乏力度和深度。当我提出问题“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应先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虽然我也参与了其中,聆听每组的交流,之后只是指名一名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想法,询问其他小组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吗?没有不同方法后接着进行下面的环节。也没有多叫几个学生进一步说明他们的想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还是让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分析题的诀窍,不明白应该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审题能力的培养,分析问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检验、推理的能力。

  例题进行完后就出示了课题《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也不太合适,这样容易使学生思维固定,陷入一定的模式,套用方法,如果课题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再出示会更好。

  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忽略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继承,必将影响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由于新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领会,而旧的经验又被丢弃,所以常常表现的“不知所措”。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01-20

[教学反思]《背影》教学反思01-20

《燕子》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8-31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0-01

[教学反思]《凡卡》教学反思01-20

[教学反思]《捞铁牛》教学反思01-20

[教学反思]《美猴王》教学反思01-20

教学反思:《数学应用的教学反思》05-03

搭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1-11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