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5 09:46:52 洪熔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边城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教案设计(精选10篇)

  《边城》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诗;是一幅用语言文字绘就的画。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风土人情:风土人情,汉语成语,读音fēngtǔrénqíng,意思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出自清·文康所著的《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用法:作宾语;指地方习俗等示例:我们这村上的人,一个个如此模样,难怪风土人情如此颓败。

  清·颐琐《黄绣球》第一回近义词:风俗人情

  2、参考:参考,汉语词语,读音cānkǎo,指参证有关材料来帮助研究和了解;在研究或处理某些事情时,把另外的资料或数据拿来对照。出自《老残游记、第三回》。指参照他事他说,加以考察。《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宋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轼寻以敦仁之策,参考众议,皆谓允当。”孙犁《耕堂读书记· <三国志·关羽传> 》:“司马迁参考《国语》、《战国策》等书,并加实地考察,成为一家之言的《史记》。”

  3、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4、沈从文: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少年时期的沈从文(2张)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

  《边城》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边城》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法,

  四、课型

  阅读——研讨——品评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并与学生共同研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二、导入

  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沈从文的“边城”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人吧。

  (放录象,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放录象,女声朗诵)“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清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她,为爱情展开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

  三、作者介绍(课件)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炯之、璇若等。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四、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五、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第一部分: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薄薄的凄凉:因为规矩中唱歌的日子快到了,在期待和担忧(对碾坊作陪嫁的事有所耳闻)中,内心骚动不安,看万物生机勃勃,而自己却不能像草木、泥土、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自己的事了,似乎把她给忘却了,于是感到生活“太平凡了”,“好象缺少了什么”;“杜鹃叫个不息”恰反映出内心的寂寞惆怅。这种感觉既源自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由于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

  胡思乱想,惩罚爷爷:当自己内心躁动不安,有不可名状的苦衷,无法倾诉,连唯一的亲人爷爷也不能理解时,要让爷爷尝尝失去自己的痛苦。

  一遍遍喊爷爷回家:无法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希望得到安慰。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便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当然,“很觉得悲伤”,“祖父不理会”只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抚慰是真。

  哭:哭得突然,哭得深沉,哭得久长。不仅祖父不理解,自己也觉得可笑。满腹心事,无人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这一刻,哪怕是丝毫不相干的一点动静,只要摩擦到她的感觉,都会在她心上蹭开一道缝隙,伤感和痛苦也就涌了出来。“吸旱烟的”一“敲”,仿佛敲开了她的'心扉,使她再难控制。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

  听爷爷讲父母的事: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第二部分:问: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做梦,沉醉在爱情的美梦里:梦中很容易地摘到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展示出潜意识里对现实中还未得到的爱情的向往,显出内心里对傩送的朦胧感情明确起来了。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第三部分:问: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与爷爷交谈中流露:愿意听歌;明知故问;不直接回答(沉默、回避)等都体现出翠翠的矜持与羞涩。

  等歌。听祖父说傩送“想走马路”为自己唱歌,就“出了屋外”坐到岩石上去,“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其实,是在等待傩送爱情的表白,好让自己的感情找到归宿,以使自己驿动的心找到港湾。以翠翠那样的性格,这当然已经是以心相许的明确表白了。

  吹芦管,又吹不好。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明她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浸润在自己憧憬的爱的温柔甜蜜中。

  要爷爷唱歌,“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爷爷唱的是“那晚上听来的歌”,是傩送对自己爱的表白,于是心里塌实了,又沉浸在爱的美梦中。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六、教师总结: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待着傩送的歌声,期待着爱情的实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渴望着心灵的归宿。但,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地执着地等待┄┄

  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初步感受到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品评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绿洲。”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呢?下面我们将继续走进《边城》。

  二、进一步研习(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1、分析翠翠形象

  (1)请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开头至“忽然哭起来了”。)

  ①提问:翠翠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缺了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

  明确:此时的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经注入了她的情怀,她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②提问:翠翠为什么要想象离开爷爷?

  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③“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④、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⑤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开放性题目,联系实际)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2,想象人物形象: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却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你认为翠翠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饰演翠翠,如何来给她造型。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参与。(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三、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四、结束语: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五、课后研读题: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

  《边城》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 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

  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环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应该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肉体,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xx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四、问题思考。

  1、 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边城》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

  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

  【教学难点】

  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方法】

  鉴赏,品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

  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早年有从军经历,后弃武从文,来到北京求学,一边学习一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刊发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如《晨报》、《语丝》上。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可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

  师: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要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你能否从小说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去印证作者的话吗?

  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生1: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民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美品质。

  生2: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这里表现了爷爷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生3: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现出了边城人们和睦安定,军民同乐的和谐美好画面。

  生4: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这里展现了边城人们端午节日的风俗古老淳朴的气氛。

  生5: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这里写出了二老儺送的善良助人的形象。

  四、鉴赏感悟

  师:同学们刚才的文本分析概括都突出了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们再看看文本第六章前半部分一个较长的片段,看看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播放片断)

  这是我们课文的片断,大家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还是让我来读?

  (教师朗读)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会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

  “不要拦我!……”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师:同学们感受一下这里有怎样的风土人情?从哪里看出?这一幕我们经常在什么地方会看到?

  师:古老淳朴原始的风土人情,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去甚远的农业文明。独特的风土造就了独特的人情,敦厚的大山孕育了这样一群善良朴实的人。

  五、合作探究

  师:边城的人皆真皆善皆美,为什么文本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呢?请找出来。这样的不和谐还是不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桃源呢?

  (各小组展开组内讨论,时间10分钟)

  生6:我认为这可能就是遗憾的'美吧,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故乡有特殊的情感,即使它贫穷,颓圮,也不影响整体印象,特别是作者年少便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北漂,这其中的孤寂酸楚也只有故乡能给他些许慰藉,故乡是作者一生的魂牵梦萦。也许人生注定不完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

  师:你用你的哲学体验来解释这个问题,也很好,很有新意,其他同学还能从别的角度来思考吗?

  生7:傩送的婚姻里面对渡船和碾坊两种选择,茶峒人说,一座碾坊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傩送选了渡船,在这里,边城的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民风被颠覆了,重义轻益和利益为上两种民风的不和谐体现出来了。

  生8:大老天保为了成全傩送,离开了茶峒,不幸溺水被淹。二老却认为哥哥的死和爷爷有关,说:“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这和他之前的形象是相悖的。

  生9:爷爷的死也和茶峒人们的“谣言”有关,爷爷正是听信了茶峒人说顺顺和碾坊结亲家的事才会心怀郁结而死,这说明茶峒的人们和之前的民风笃厚是不一致的。

  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不和谐呢?

  生(沉默)

  师:你们看他们的这些故事的发生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10:含蓄,不爱表达,不懂得沟通而产生了很多误会。

  六、课堂总结

  师:非常好,人性虽然美好,爱却总是错位。他们都很含蓄,翠翠喜欢傩送可是她却不说,爷爷就没法知道翠翠的心声,爷爷知道天保喜欢翠翠可是他也不说,从而让天保卷入了这场爱情悲剧,如果一开始就说明,也许不会越陷越深。傩送离开时也没有和翠翠说,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内疚……,小说《边城》里确实充满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美,似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但以上分析的种种却为这优美和谐的桃源增添了一丝忧愁和烦恼。恰似《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那般迷离朦胧,使作品笼上了淡淡的悲哀气氛。这便是悲剧的美。

  七、板书

  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和谐

  不和谐

  悲剧的美

  《边城》教案设计 篇6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四、课堂活动

  简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业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①以下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②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A.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③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D.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答案

  1.B。“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

  2.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是议论的观点而不是论据。

  3.“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受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不属于第三段的内容

  《边城》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全文,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课文中的意象。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

  4、探讨小说主题,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感受人性、人情及真善美,揣摩作者的生命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水、黄狗、碾坊和船等意象分析。

  3、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及湘西世界的建构。

  难点:

  1、小说主题的解读。

  2、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写作方式的认知。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课文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血性男儿林冲和西方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可夫斯基,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视角,换一个时代,走进中国现当代小说。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有独立思考与认知的大孩子了,你们心中的真、善、美以及人性、人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三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 学生:······

  2、教师归纳: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真切,老师为你们的真诚感动。但是老师心中最感动甚至可以说震撼却是另外一种世界。老师在你们这个时候,对一个作家描绘的描绘的真、善、美、人性、人情及其构成的世界一见倾心,此后便中毒至今。而他所描绘的一切不仅仅让老师向往,而是让几十个年代的人都为之动容。这个作家就是沈从文,他笔下真善美、风俗人情、湘西世界以及人性神庙是人们的追求,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我们课本中的《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湘西风俗的代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沈从文及《边城》的美丽吧!

  二、作者简介

  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是“京派作家群”成员。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长篇小说《边城》是代表作。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形成了抽象的抒情和诗意的小说,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独特的民风民情。他把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湘西丰富的社会风俗及优美的风景融为一体,展示了原始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建构了美好的“人性神庙”。《边城》无论是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还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中,《边城》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对文学的超越,更是对自身的超越。

  2、至于《边城》的写作背景,沈从文在《水云》中曾谈到其创作动机,如幻灯片上所说,社会相对稳定,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沈从文却因其独特的`生命体验要写一首牧歌,从而达到生命的平衡。沈从文自己官方的说法是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自然的人生形式。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牵涉到作品的主题等诸多内容,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深入。现在请大家从感性的层面看一下沈从文。 3、展示沈从文相关图片及湘西风情图片。

  三、课文简介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边城》节选自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与课题相呼应,沈从文所写的是川湘交界处的茶峒人家。

  1、提出问题:

  上次让大家提前阅读课文,字词让大家注意了,这里就不再重复。现在,请一些同学来简单的讲一讲“边城”里的故事。 学生:······

  2、教师归纳:

  从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有些同学认真阅读了课文并有所体会,而对课文还不太熟悉的同学要注意了,如果不想去办公室喝茶,以后要按时完成任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主要的故事情节:

  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在两年前的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

  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两人钟情于彼此。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离开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和黄狗一起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文章结构分析

  了解了故事主要的情节,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3-6章,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学生: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好,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课文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事,文中一共写了三个端午节,但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写作的。而是采用“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这样的结构。

  1、提出问题:

  这样的叙事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

  2、教师归纳:

  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这样的叙事方式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则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首先了解了了作者沈从文及课文的写作背景,然后总结概括了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接着又探讨了课文特殊的叙述结构,大家都清楚了吧?希望大家回去再把课文仔细地读一遍,可以试着提炼一些重要的事件,感受翠翠等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环境描写,翠翠等人物形象分析,三美的建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讲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课后有没有及时复习?回去之后认真阅读课文了吗? 学生:······

  看样大家都被《边城》吸引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深入了解《边城》,、感知湘西风俗,体会人性和人情。

  二、环境描写

  1、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你们把文章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内涵,注意其中的意象。 学生:······

  2、教师归纳:

  刚才大家找的很全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安静。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得太平、和乐。

  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等等——民风淳朴。

  环境描写、尤其是以环境描写开头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笔下的环境是自然安逸与和乐的,是一个抒情的所在。在《边城》中,场景和景物是与人融为一体,与天地合一的,不仅起到了烘托真善美的作用,而且本身也是真善美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个体。而在这自然环境中,当我们看到水、白塔、狗还有船等意象时,我们又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课后仔细思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环境是美好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也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更美好。想必大家对翠翠、傩送、天保、爷爷等期待已久了。

  1、提出问题:

  你们对人物形象作了分析吗?讨论一下,把你们对喜欢的人的分析告诉老师。 学生:······

  2、教师归纳:

  真的是各有所爱啊,同学们的分析很好,就让老师把这些人物组合起来:

  翠翠:纯洁善良的少女,感情真挚,情窦初开。聪慧、矜持又有些倔强。她十分依恋爷爷,钟情于傩送。

  傩送:淳朴、英俊、幽默湘西男子,对翠翠有真挚的爱,对哥哥的死心怀愧疚。

  爷爷:待人热情,为人豪爽,工作尽职,淳朴浑厚而且慈祥的老人。十分疼爱翠翠,但是做事有些游移不定。

  天保:正直、善良,为了弟弟离开家乡。

  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这样的人才能入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所说的是“真正的人”。其实,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但是,同学们,沈从文是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呢?他多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心理描写。

  四、湘西风俗,人性和人情的建构

  “三美”一直是人们解读《边城》的主要方向,具体如下:

  1、风俗美

  本文所展现的风俗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端午节。传统的节日。官员、士兵和人们一起参加或观赏划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戏曲,划拳行酒。

  (2)新年。军民、官民同乐,没有地位的悬殊、经济的差异。

  (3)边城的风俗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如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

  2、人情美与人性美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军民情 邻里情 人物情 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就是《边城》所描绘的“三美”。这三美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可是在这美好之外,你们感受到别的东西没有?是否有孤独、悲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是否令人难过? 学生:······

  五、小说主题探讨 解读《边城》,人们通常从“三美”着手,即“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这又与沈从文自己的官方表达有关,即老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话没错,它是沈从文全部写作的意图,但却不是《边城》写作的主要动机。“三美”不过是副产品。八十年代以来,《边城》研究主要有牧歌说、悲剧说、象征说等等。其实,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自我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是紧密相联的。在写作风格离时代主流愈来愈远的情况下,他也坚持“抽象的抒情”这一独特的写作理念,目的是“重新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探索‘人’的灵魂深处或意识边际,发现‘人’,说明‘爱’与‘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这工作必然可将那个‘我’扩大,占有更大的空间,或更长久的时间。”在这一观念下发展并完善了的诗性小说风格,即抒情和叙事的和谐中衡,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就是说《边城》实际上是沈从文对现实无法调整的生命的寄托。也许大家现在不能很深入地理解这些话,没关系,只要你们记得有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种语言、这样一种抒情即可,老师相信这些记忆会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帮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继续深入,同时欢迎大家与老师交流。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边城》这篇课文至此就讲完了,本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及“三美”做了分析,大家要认真体会;也探讨了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方式,这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同时老师希望大家课后可以阅读《边城》全文,也可以找些沈从文其他的作品来读,比如《湘行散记》、《水云》等。总之,通过《边城》的学习,希望大家对这一类的小说有所感知体会。

  第三课时

  (安排在晚自习)

  一、观看电影

  同学们,也许课本不能带给我们直观的形象感知,我们来观看电影《边城》,在观看的同时,大家联系一下我们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深刻体会《边城》的意蕴。

  二、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

  三、课堂小结

  刚才的电影和歌曲有没有引起大家的共鸣?答案是肯定的吧。我想同学们一定在心中记下了翠翠,记下了沈从文,记下了湘西。作为现在朝气蓬勃的高中生,你们一定要保持最本真的样子,时刻把真、善、美作为自己的准则,这是老师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四、布置作业 《边城》读后感

  《边城》教案设计 篇8

  【知识目标】

  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边城》教案。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

  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

  【能力目标】

  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

  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

  【情感目标】

  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

  【重点、难点】

  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涎xián莞wǎn尔

  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

  二、作者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故事发生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那里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教案《《边城》教案》。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问题思考(速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据,自由发言)

  1、小说的典型环境与前两篇有何不同?描绘了怎样的湘西风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第四节描写端午节赛龙舟的画面,渲染了喜庆欢快的节日气氛,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有力铺垫,烘托了人物个性,突出表现:

  明净亮丽的边城风光,

  安定祥和的边城生活

  古老淳朴的边城民风

  勤劳勇敢

  多情友爱--边城的人性美

  淳朴无私

  美景与人物心境密切联系:

  烘托边城年轻人的勤劳勇敢能干--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大胆开朗、热情大方

  在欢快的气氛中烘托翠翠对爱情的.朦胧向往与追求

  2、作者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的湘西风光对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有什么表达作用??翠翠和爷爷是怎样的形象?

  翠翠:聪明乖巧、善解人意、腼腆多情、渴望爱情的少女形象。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渴望爱情,喜欢"水上英雄"二老,但少女的羞涩又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对相依为命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沉醉在朦胧的爱情梦幻之中。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老船头--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形象。

  "在职务上毫不儿戏","人来-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每天都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不收客人多给的钱。

  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他明白孙女的心情,关心孙女的终身大事;他赞赏天保,但不勉强孙女同意;但他又暗中为孙女担心,怕自己不能永远陪伴孙女。

  3、小说对人物心理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首先,是注意写出人物内心的隐秘。

  翠翠对"爷爷死去"的担心,二老的关心,对吹唢呐的向往

  祖父对翠翠的终身大事与未来的担忧

  【迁移指导】

  如果你写一个自己欣赏的人物,你怎样刻画他的内心情感与心理活动

  四、作业

  1、朗读自然环境描写与翠翠梦境中的片段,体会文本语言的质朴清新

  2、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

  一、难点突破,讨论质疑

  1、本文用什么手段表现人性美,找出文本中找出这样的语段并加以欣赏。

  环境烘托大佬、二老形象--勤劳勇敢

  正面描写刻画大佬、二老形象--多情大方、淳朴无私(语言、行动)

  侧面描写二老形象--友爱勇敢、热情善良、多情大方

  对话描写突出人物个性--大佬善良多情、二老大方多情、翠翠含蓄多情、爷爷无私疼爱

  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翠翠纯洁多情、爷爷深情忧虑

  2、小说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的形式"?

  沈从文先生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的形式"。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互相关爱和大佬、二老的勤劳勇敢、善良多情,表现一种深情、淳朴、温柔又坚强的人性美,使读者感受到人心的伟大与崇高,同时这种爱心又是通过最普遍的人的心灵表现出来,更显得质朴、真诚,感人至深。

  《边城》教案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边城教案。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边城》教案设计 篇10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四、课堂活动

  简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业

【边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边城》教学设计09-29

《边城》教学设计209-29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09-29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09-29

边城,边城11-18

边城09-29

边城(.)..09-29

边城..09-29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