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时间:2024-03-19 11:37:58 秀雯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 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 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 这些运算定律是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式表达。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交换律对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

  3、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会运用加法、乘法交换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交换

  1、教师和学生交换铅笔。

  2、教师左右手交换练习册。

  3、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4、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5、师: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刚才我们做了什么?发现什么?(交换后位置变了,东西没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交换,数学中也有交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算定律。

  二、加法交换律

  1、规律的发现

  (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①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②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桌上共有几罐果汁?

  8+18=26

  18+8=26

  ③因为计算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8+18=18+8

  ④你还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1月10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400+520=520+400

  1月11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550+450=450+550

  ⑤其他的两组算式我们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和不变?

  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⑥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所有的例子都包括进去呢?(学生独立写,交流)

  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⑦像这种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关系,和不变的规律是一条重要的规律,你能帮它起个名吗?(揭示:加法交换律)

  ⑧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补充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根据加法交换律发现乘法交换律

  ①看到“加法交换律”这个名称,你想到了什么?

  ②举例验证。

  师:除了加法中有交换律,还有什么运算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大胆猜想可能还有什么交换律,再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验证并填写学习单

  我猜想:可能还有交换律,你可以用写一写和画一画的方法举例验证。

  ③反馈交流。

  根据汇报板书几个等式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有没有交换因数位置积不相等的例子?(没有)看来乘法交换律是存在的。

  A、概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用字母表示?

  B、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C、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D、其他的运算有这个特征吗?

  E、交换律的特征是什么?(交换两个加数或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式子符合交换律吗?如果符合,说说是什么交换律?

  (1)43+0=0+43( )

  (2)136×50=50×136( )

  (3)2×2=2+2( )

  (4)★+▲=▲+●( )

  (5)v×t=v×t( )

  想一想,我们还在哪里用过交换律?

  (1)验算

  师:你能用交换律进行验算吗?。

  (2)“34×124”可以怎样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哪些词给你的印象最深?(交换)

  交换是事物的位置发生变化,但变化中存在这不变,你能抓住“变与不变”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吗?

  五、课堂延伸。

  下面的事物交换后,分别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1、交换苹果。

  2、交换方法。

  我的一种方法你的一种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表格,教师板书学生整理后的表格。(边板书,边理解填表过程)

  鸡

  兔

  脚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题。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2、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口算。(投影出示)

  112+59= 123-39= 203+99= 128-99=

  2、 口算。

  第一组:78-16-14= 80-18-12= 95-25-15=

  第二组:78-(16+14)= 80-(18+12)= 95-(25+15)=

  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学习例1。(投影出示)

  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教师: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答:还剩134页没看。

  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

  引导观察:这几种解答方法哪个更简便些?为什么?(学生回答)

  2、 练习。

  出示:528-53-47

  观察:这道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汇报交流:因为53与47的和是整百数,从528里面减去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独立解答,投影出示: 528-53-47

  =528-(53+47)

  =528-100

  =428

  小结:刚才我们对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进行了学习,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计算一些从被减数以此减去几个减数时,要先认真观察几个减数的和是否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如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就可以用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几个减数和的方法进行简算。

  (三)教学例2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

  在提出的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明确: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汇报结果:

  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 56+31+24=80+31=111(元)

  ② 56+31+19=56+50=106(元)

  ③ 56+19+24=80+19=99(元)

  ④ 31+19+24=50+24=74(元)

  方法二: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 130-19=111(元)

  ② 130-24=106(元)

  ③ 130-31=99(元)

  ④ 130-56=74(元)

  2、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交流解决第一个问题后讨论第二个问题。

  汇报:(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

  100-48-47 100-(48+47)

  教师也可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学生回答)

  (四)巩固练习

  1、 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读题后说说他的理解,再列式解答。

  3、 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让学生熟悉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答。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38=( )+5924+19=( )+( )

  a+57=(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 )=( )+36(2)18+25=( )+( )

  (3)59+( )=( )+36(4)59+( )=( )+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总体感觉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册共八个单元,整册教材中最难教,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单元。其中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1、用好情境素材,为推导运算定律服务。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老师们要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7、28、

  但作为例题所呈现的有些情境过于有针对性,造成学生在这个具体情境中能推导出运算定律,而离开了情境进行纯粹的简便计算,却无从下手。最明显的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对于它的灵活运用,很多学生有困难,更谈不上逆向运用了。(书36页)

  而乘法分配律又是本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所以一定要在练习中做适当的拓展。

  可补充如:98×101

  97×6+97×3+97

  2、要尊重学生差异

  不要过分强调用最优化的“统一”的简便方法,允许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慢慢达到最优化。因为一方面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灵活性较强,是学习难点。另一方面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最简方法进行计算,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差异性。最典型的是44页

  书中介绍了这样两种简便方法。实际教学状况是:

  第一种在成人眼中认为最方便的方法,用的学生不多;

  第二种方法学生很不喜欢,有些学生还理解不了;

  采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最多,(10+2)*×25。

  我们试着去分析学生的思路,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诸如25×4=100;8×125=1000等一些常见的“两数相乘能得到一个整百整千数”不够敏感,导致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运用不熟练。

  又如,比较:a-(b-c)a+(b-c)两种计算形式去掉括号,运算符号会发生什么变化?对于这个单元的教学我们还可以适当参照相应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体系(象省编教材),做到择优录取,为我所用。

  3、要关注拓展、变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教材中第三小节运用简便方法来计算的知识点十分集中,学生刚开始很难正确、科学地加以判断,而有些知识点是出现在练习中的,作为教师需要作为补充例题加以教学。

  (1)关注运算定律以外的一些简便方法:

  如书P42(5)25+75-25+75这一题可以用抵消或移项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连加、连乘。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补充如:856-98;438+99等可以简便计算的例题。

  (2)第45页例5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算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教学进行到这里,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一直在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例5的第二种方法并不能简便,学生很不习惯。教学时,可以先不教例5,放一放,等简便计算比较熟练以后,来学习,教师还可借此让学生体会并不是所有题都能简便,要“怎样简便就怎样算”,“能简便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8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0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 (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多媒体出示:例3

  4、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1)认真看教材第20页例3内容,边看边思考:

  1、列出李叔叔后四天的总行程并计算。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计算能力)

  (2)完成例3的内容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重点引导学生对例3出示的算法(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展示时让不同运算顺序的同学分别展示并汇报,为的是突出运用运算定律的作用)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甚至整千的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灵活的运用,本环节可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第20页做一做,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3、比一比

  以气球的形式呈现数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五、教学反思

  优点: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

  1、课堂上我很少去表扬学生,有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平淡,该表扬激励的时候却没有说出口,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激动。

  2、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灵活性不够!

  3、课堂气氛调解的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今后我应该在激励启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9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10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发现、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对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5+75= 48+70= 133+77= 150+390=

  820+180= 725+36= 301+299= 999+10=

  2、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例1)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旅行。(展示图片)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他算一算。(展示例1主题图、出示例1内容)

  2、读题,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上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板书: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交换40和56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出示:36+84 84+36· 158+68 68+158

  上面的每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同桌讨论,老师巡视参与)集体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a+b=b+a)

  7、练习(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 09+31=_+_ b+_=_+_ a+_=10+_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例2)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解答。

  3、质疑解答:

  (1)可以看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的?

  板书:(88+104)+96· 88+(104+96)

  4、观察: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5、比较发现: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6 、观察:

  (1)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

  (2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计算顺序不同)

  (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加数都一样)

  (4)每组两个算式变,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

  7、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出示内容,请学生思考后填空。

  ( )相加,先把(· )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 )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

  8、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老师板书:(a+b)+c=a+(b+c)

  9、练习(用加法结合律填上合适的数)

  (43+145)+55=_+(_+_)· 215+(85+30)=(_+_)+_

  (134+112)+88=_+(_+_)

  三、巩固练习(下面等式运用了什么定律?)

  82+0=0+82· (· ) 47+(30+8)=(47+30)+8 (· )

  (84+68)+32=84+(68+32)(· ) 75+(48+25)=(75+25)+48 (· )

  小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最大的区别是:交换律改变的是数的位置;结合律改变的.是

  运算顺序。结合律的重要标志是小括号的应用。

  四、总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01-21

运算定律教案01-23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1-30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定律》教案03-09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01-09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01-08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定律》教案6篇03-09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案范文12-12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4-06

教案:数学运算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