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经济学家论文

时间:2021-11-09 12:39:0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张五常经济学家论文

张五常

张五常经济学家论文

7分

开放分类: 商业人物 经济学 经济学术语 自由撰稿人

张五常-简介

张五常

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张五常-经历

1935年 -- 在香港西湾河太富街十二号二楼出生。

1938年 -- 到邻家念幼稚园,老师叫吴姑娘,与其哥哥同校。

1941年 -- 十二月日本占领香港, 后先到澳门,经惠州,曲江(今韶关),最后避难至广西桂林,柳州等地。

1945年 -- 返港后求学广东佛山华英中学,考学不入,升学后又降级,最后被开除。 1948年 -- 就读香港湾仔书院。

1952年 -- 就读香港皇仁书院,第一年留级,重读一年后中文仍差一分才及格,因而被开除学籍。

1954年 -- 在香港父亲的文来行工作,习摄影。

1954年 -- 赴加拿大多伦多求学,无果,曾从事摄影。

1959年 -- 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科,后转读经济。

1961年 -- 攻读硕士学位,导师赫舒拉发。

1963年 -- 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资格口试不过,导师赫舒拉发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创始人艾智仁。

1967年 -- 在长堤大学完成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同年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69年 -- 转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后被聘为教授。

1982年 -- 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系主任。

2000年 -- 退休。并开始着手著写>。

2002年 -- 屡访各大学演讲,在大陆掀起“张五常热”。

2003年 -- 遭美国政府指称逃税而遭通缉,委托律师控告美国政府。

2008年 -- 为罗纳德?寇斯(Roland. H. Coase,1910- ) 著写小书>大获好评。

张五常-其人其事

1959年起,张五常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学

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人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这只是张五常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张五常还是中文世界最好的经济学散文家,他的《卖橘者言》风靡一时;他是著名的摄影家,可与香港著名的摄影家简庆福等人一比高下;他对书法艺术了如指掌,在谈到中国各家各派的书法艺术时真是龙飞凤舞,愉悦之情洋溢于表。

博士论文,一鸣惊人

1959年起,张五常进入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1966年初,张五常以“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并写了十一页的提纲,希望能听取老师们的意见。

阿门·阿尔奇安:张五常的导师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后来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例如,由EdwardElga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理论经典文选中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一书,在选出这个学派最有影响与代表性的40篇文章中,张五常教授就有4篇入选,而其中两篇就是本书的主要章节。

与科斯神交,深受赞赏

约翰逊是当时研究佃农理论的权威,张五常对他的分析手起刀落。约翰逊不仅不介意,还再三要赫氏催促张五常申请芝大每年一个的奖金。1967年秋天,张五常到芝加哥大学任职,并在开学后几天就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拜访了科斯。张五常和科斯成了好朋友。

即使80年代张五常到了香港,一位教授路过香港,告诉张五常一个故事。科斯到他们大学演讲,听众济济一堂。在演讲中,科斯直截了当地说,引用他的思想的人都引用得不对。到了个人提问时,一位听众问道:“当今之世,有没有一个引用你的思想的人是引用对了的?”科斯回答说:“只有张五常”。怪不得科斯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讲词中,多次提到张五常教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

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

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

张五常以纯粹的制度分析对中国的农业改革、城市企业改革、中国金融改革及中国腐败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可以说,20世纪整个80年代张五常完全献身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分析、政策建议,其在香港用中文写的《卖橘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的前途”、“中国的经济革命”等著作一时洛阳纸贵,风流万千,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的改革者及青年学子。

张五常-经典之作:《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例如,由

EdwardElga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理论经典文选中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一书,在选出这个学派最有影响与代表性的40篇文章中,其中两篇就是《佃农理论》的主要章节。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如果能确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这种由案例实证中演绎出的一般理论后来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张五常-个人著作

1967年《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在华盛顿大学期间,张五常曾五次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资助,从事交易费用、合约理论、香港租屋合约及发明专利的研究。1967年起张五常从事顾问工作,曾受聘于美国电话公司、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机构,以及美孚等多家石油公司,从事多年的石油工业的合约研究(其研究成果深为学界赞赏,但由于版权问题,其成果无法让世人分享。)

主要论文有:“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以及合约安排的选择”、“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交易成本范式”等等。

以下为著作集:

? 《卖桔者言》-为张五常通俗经济学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本

《卖桔者言》

? 《佃农理论》-为张五常之毕业论文

? 《经济分析》

? 《中国的前途》

? 《再论中国》

? 《学术上的老人与海》

? 《中国的经济革命》

? 《随意集》

? 《凭栏集》

? 《世界经济学》

? 《经济大观园》

? 《狂生傲语》

? 《离群之马》

? 《经济的看相与把脉》

? 《经济大时代》

? 《中国的前景》

? 《大哉斯道》

? 《经济学的缺环》

? 《五常谈学术》

? 《张五常英语论文选》-为张五常过往所写之英语论文结集

? 《经济解释》 -分四卷卷一科学说需求;卷二供应的行为;卷三制度的选择;卷四五常学经济.

宏观分析的失误(之一):皇帝的新衣还要穿多久?

标签: 张五常 宏观经济学 分类: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2010-08-31 08:22 尽管我不同意,经济学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微观是指价格理论,别无其他。传统上,价格理论分析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其广阔度通常止于市场。起自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不是指国家或人口的广阔度,而是着重于传统微观分析少注意的项目,例如国民收入、政府债务、调控政策、失业话题等。有些题材,例如国际贸易,是微、宏二观皆涉及的。

二百多年前起自斯密的传统,资源使用属微观,收入分配属宏观,但他没有用上这些术语。凯恩斯重视失业与经济不景,宏观的范畴改变了。货币问题与商业周期的分析一般落在宏观的范围。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今天搞得不称意的,属微观。如果我们不管不称意的一面,回复到六十年代的看法,这门「新」学问了不起。当时新制度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从局限转变的角度看世事——我是这样看——其分析牵涉到的局限变化远超传统的微观与宏观分析,原则上这发展可以圆满地处理这二「观」有所不逮的话题。可惜当年持有这看法的行内朋友不多,而后来还坚持下去的只有几个。博弈理论与无从观察的行为术语引进得太多,坏了大事。

我自己坚持的路向是清楚明确的,可惜不易走:真实世界的局限要调查得深入。范畴也清楚:理论主要是需求定律,把所有的局限转变阐释为价格或代价的转变,把所有约束竞争行为的安排处理为合约安

排。这样,无论宏观、微观、货币观、政治法律观等话题皆可通过这范畴作分析。局限转变是真实世界的事,要有充分的掌握;需求定律要运用得老到。因为局限转变可以翻为价格或代价转变,这范畴属价格理论。不容易,局限转变的掌握往往是艰巨工程。可幸操作熟习了会容易一点。世事重复,经验可教,有解释力的经济学要讲年岁。 历来不用传统的宏观分析,但回顾以往三十年,自己写下的「宏观」推断可真不少;也有好些没有写下来,只是对朋友说了。比他家的推断较为准确吗?读者可自行判断。我不走传统宏观分析的路,因为我认为这分析有严重的失误。

凯恩斯——尤其是凯恩斯学派——对世事的解释力弱不是我首先提出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不少学者注意到。当时他们要发展「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是大话题。没有大成,可能因为「微观基础」掌握不足。局限的转变坐在办公室内不容易猜中;需求定律不是简单的学问——读者可参阅拙作《科学说需求》的.神州增订版。

让我分点说说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不足处吧。是当年的「宏观」,我没有跟进后来的发展。认识几位新宏观的主将,但没有跟进他们的学问。比我知得多的同学要看看本文提出的「宏观」失误是否还存在。

(一)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凯恩斯及其学派把储蓄与投资看作两回事:前者是漏失(leakage),使消费减弱因而导致不景及失业;后者是注入(injection),因而增加经济活力。该理论说,一个经济的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在边际上

相等是均衡点。这分析说,虽然可以观察到的储蓄与投资难分,但意图的可不一样,后者只能在均衡点上相等。

跟凯恩斯同期的费雪,在他的经典《利息理论》中,含意着的是储蓄与投资永远是同一回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分什么意图什么不意图。他没有言明,是我反复重读得到的结论。费前辈之见:收入消费后余下来的是储蓄;今天不消费改作明天才消费是投资。换言之,费雪的储蓄是今天看收入不消费余下来的,投资是今天余下来的用作明天的消费。二者是同一回事,只是时间的角度不同。因为投资一定要让时间走一程,利息于是出现。利息一方面是投资的回报,另一方面是提前消费之价。

弗里德曼曾经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不少朋友认为深。当时我接受了费雪,加上自己的阐释,认为浅。弗老问:一位仁兄花巨资购买了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是消费呢,是储蓄呢,还是投资?我的答案三者皆是,只是消费那部分通常不大。油画挂在墙上,每次观看或让亲友欣赏是消费。原则上该画作可以租回来,付出的租金是消费。不租,自己买下来,挂在墙上,每天放弃了的租金收入,或放弃了的利息,是消费。余下来的画价所值既是储蓄,也是投资。储蓄与投资皆可赚可蚀,该画价的上升是投资或储蓄的回报。当然有机会亏蚀,但收藏艺术作品的人一律希望其价上升,或希望在通胀下保值,消费只是放弃了的利息。拥有该画作的物权带来的满足感有其所值吗?当然有,但任何储蓄或投资或多或少会带来类同的满足感。我认识一些朋友喜欢天天在家中算身家,或数着自己拥有的钞票为乐。这些行为也算是消

费。

把钱存放在银行是储蓄,但也是投资,有利息的回报。银行一定要转贷出去给其他消费者或投资者才可以不亏蚀。银行不付息或负利率的情况出现过,但那是起于货币政策有所失误。把钱藏在家里,放在床下底,不用,称作贮藏(hoarding)。这是最接近凯恩斯学派的「漏失」概念。同样,我的母亲二战逃难时携带着一些黄金,不到危难之际不用。这样的行为是购买安全或购买保障,像上文的购买油画的仁兄那样,利率的放弃属购买保障的消费,贮而不用的属储蓄,也是投资。 四十多年前弗里德曼告诉我,不少人奇怪地在家中贮藏着很多钞票。这种行为,如果只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出现,我会说贪污是原因。弗老当年说的是美国,那是四十多年前,不知今天这样的行为是否还普及。我不怀疑有些人不相信银行,有些人数钞票为乐,但更可能的解释是四十多年前有钞票在手使用时最方便。

我认为凯恩斯及其学派把储蓄与投资作为两回事看,主要因为不同的投资对就业与物品产出往往有着很不相同的效果。购买土地是投资(也是储蓄),但如果购入土地的人不动土,只是持着土地等将来,对就业半点贡献也没有。很多投资(储蓄)事项对就业与产出的贡献不大,这些贡献的大、小分歧项项不同,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说之不尽。

引起混淆的关键似乎是:当经济不景,或前景不明朗,或有战乱的恐惧,很多人会避去投资于产出或增加就业的项目。他们会偏于转向不

事产出物品的投资,因而减少工人就业的机会。自卫的行为可能被凯恩斯学派视作储蓄的意图增加,投资的意图减少。这看法不对,因为只是改变了投资(储蓄)的性质。另一方面,说「自卫」的行为会导致消费下降却没有错。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前景不对头时较多的投资者会采取自卫行为,因而增加失业的看法是不大正确的。正确的看法,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投资于物品产出不容易脱身而拿回自己的投资。转向较为容易脱身回本的项目,对就业与国民收入皆不利。这可不是因为投资的意图下降了或储蓄的意图上升了。

我认为起自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是受到上述的误导而得到储蓄与投资不同的谬误。然而,当我说一个经济的前景大势甚佳时,人民会转向增加就业产出的投资,却不是一个有一般性的规律。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大势很不错,收藏品之价急升。是的,十年以来,在北京的拍卖行拍出的古书画之价不少上升了逾百倍!这种收藏行为是物品产出为零的投资,举国的人一律这样做是会一起饿死的。

如果本文解释的是对——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相等的均衡观点是错——整个宏观分析的理论架构会塌下来。我认为该均衡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不知还要穿多久?

(宏观失误之一,未完待续)

凯恩斯的无妄之灾

标签: 张五常 凯恩斯 分类: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2010-08-24 08:11

英国经济学者凯恩斯(一八八三——一九四六)是个重要的思想家。智力惊人:罗素说凯氏是他平生遇到的智慧最高的人。博学多才:涉及的学问有多方面,著作等身,文笔流畅。兴趣广泛:桌球、桥牌、艺术收藏、芭蕾舞欣赏等皆卓然成家。口才了得:Harry Johnson年轻时有幸见过他,后来对我说凯氏与弗里德曼是二十世纪的经济学者中辩才最高的。

年多前谢世的Alan Walters曾经对我说,整个二十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位经济学者是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二者不相伯仲,大可分庭抗礼。我认为纯从影响力的角度衡量,凯氏高于弗老。二者皆智力超凡,我认为弗老的经济天赋比凯氏高,但从多方面的学问与兴趣看,凯氏胜。二者皆二十世纪的经济学的顶级人物,可与他俩平起平坐的我要加进耶鲁大学的费雪。

文笔历来流畅的凯恩斯,写他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一下子文字变得艰深难明。我读不懂。一九六六至六七年间,我在洛杉矶加大写《佃农理论》时,一位在该校作助理教授的朋友,是瑞典人,名为Axel Leijonhufvud,也在写他的博士论文。他的论文题为《On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ics of Keynes》(《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与凯恩斯的经济学》),在该校的经济系内吵得热闹,跟http://http://www.unjs.com/news/557C69E8483AAD33.html着出版的书举世知名。Axel是我知道唯一的博士论文还没写好就获擢升为正教授的人。当时老师阿尔钦说,他原来读不懂《通论》,但读了Axel的文稿,再读《通论》就懂了。

Axel的论文是说,凯恩斯是个一等的经济学者,但凯恩斯学派则不成。后来在芝加哥大学跟Harry Johnson等人谈及,他们认为Axel的论文是好的,但究竟凯氏的思想应否那样阐释有不少问号。

《通论》是一本我再读也不懂的书。今天回顾有点尴尬。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拼搏时,我的思维集中在产权及交易费用的局限,而《通论》是不管这些局限的。整本《通论》与交易费用有关连的是「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的处理,但不是从局限的角度入手。

我重视马歇尔。凯恩斯对马氏的思想应该比我熟识得多:他俩是剑桥同期的人。虽然凯氏修数学起家,但一九一一年起他任职多年马氏创办的《经济学报》的编辑,也发表过关于马氏的文章。马歇尔一九二四谢世。今天回顾,凯恩斯可能认为马歇尔的理论对国家大事不管用而另辟蹊径,我是因为不满意马氏的分析而为之大事修改。

我重视马歇尔,因为他的经济分析基于工厂调查,有真实世界的内容,而更重要是他的大作有一个很完整的架构,全面而清楚。有这样的版本放在面前,我把马氏假设不存在的交易费用局限放进去,修改得实在多。我也认为他对成本与租值的概念掌握不足(凯恩斯也不足),

对竞争的理解不够全面(凯氏也不够全面),对市场合约的变化知得不多(凯氏也知得不多)。把这些加进马氏的理论架构,修改得近于面目全非,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分不开,工资管制与物价管制是同一回事。

上述与好些其他我对经济制度及其运作的看法,是自己多年来的逐步思想发展。当年读不懂《通论》可没有那么全面的质疑,只是好些地方我不明白凯氏或明或暗地用上的假设。例如工资无端端地不能下调我读不懂。又例如福利经济与工会的左右对就业有害,凯氏漠视。好些年后,是七十年代初期吧,西雅图华大的两位同事追究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失业率奇高的解释——凯氏重视失业的时代——得到的结论是当时英国的政府福利急升(该文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报》之首)。当时我最不懂的,是凯氏的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相等的均衡概念,因为我接受了费雪之见:储蓄与投资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

母校当年的经济系不大名,但今天回顾是走在时间的前头。这可能解释为什么我读不懂《通论》。清楚记得,一九六二年的秋天,施蒂格勒到母校讲述他后来获诺贝尔奖的「讯息费用」专题,我在座,不仅觉得施氏说的耳熟能详,过了一天跑到赫舒拉发的办公室投诉:「施蒂格勒的讯息费用理论说市场的物价有差异变量(variance),所以市场的顾客要花时间搜查(search),但市场的物价差异变量是顾客搜查后的结果,施蒂格勒的分析是否本末倒置了?」这样的学生是不容易读得懂《通论》的吧。

想当年,阿尔钦正在日夕不倦地研究他后来发表的弗里德曼认为是重要的关于讯息费用与失业的文章,他怎可以读了Axel之后就说读得懂《通论》?懂可能是懂,但不会同意吧。

今天行内盛行的宏观经济,无疑起自凯氏的《通论》。很不幸,一般人重视的要点,是政府花钱的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其实那是凯氏从年轻同事Richard Kahn(1931)的一篇文章借过来,用以决定国民收入。这乘数效应经过萨缪尔森及Alvin Hansen等人的大事宣扬,读本科初级经济学的没有一个背不出来。世界多么容易改进:如果人均收入上升一元储蓄上升二角,政府花一元国民收入上升五元!当然,那简单的方程式可以变得相当复杂,但那所谓财政政策可以容易地调校经济之说不胫而走。萨缪尔森的课本卖得发了达。另一位大名教授(Fritz Machlup, 1902-1983)为这乘数写了一本书。那是一本愚蠢的书,整本满是算术习作的数字图表,教政府多花一元,或税收增加一元,或出口、进口增减一元,等等,国民的收入会如何。蠢归蠢,信之者众。

凯恩斯学派的乘数效应分析当年得到广泛的支持,可能因为这分析支持着大政府,也支持某些压力团体的利益。但以乘数效应来衡量凯恩斯的学术贡献,是不公平地贬低了他。凯氏知道他的思想被滥用,说要找机会澄清,但早逝,人算不如天算也。

自一九五七年弗里德曼发表了《消费函数理论》后,凯恩斯学派的影响力开始转弱,而弗老跟着发表的《美国货币史》是巨著,带动了六、

七十年代的货币大辩论。自由经济观变作主流,凯恩斯学派节节败退。没有谁想到二○○八年雷曼兄弟事发,地球震撼,凯恩斯学派起死回生,急速飊升。《通论》一时间洛阳纸贵。研究法律经济的Richard Posner竟然大事宣扬,说他变为凯恩斯信徒了。

两年前金融危机出现后,关于凯氏思想的争议主要是上文提到的乘数效应。认为这效应微不足道的芝加哥学派被迫到防守那边去。去年萨缪尔森谢世,传媒的追悼文字比三年多前弗里德曼谢世多出不少,反映着凯恩斯学派抬头。

美国政府要大手花钱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管用吗?众说纷纭,支持的不敢说乘数效应是课本教的那么高。他们说一点五倍。芝加哥学派说多半会低于一,其中一位说可能低于零。我当时怎样看呢?认为该乘数无关宏旨,因为政府花钱只能增加过渡性的收入(transitory income),救不了经济。

与凯恩斯同期的美国费雪,我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者。可惜经济大萧条时他破了产,少人重视他,风头当时是被凯氏占尽的。费雪的天才贡献,关于利息与投资那部分,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赫舒拉发大事推广才受到注意。我认为这注意是不足够的。

回头说两年前金融危机事发带出的政府大手花钱的争议,凯恩斯的乘数效应是个重心话题。认为这效应甚微的主要是一个挤出理论:政府花钱会把甲项产出转到乙项去。大家同意,失业率愈高,挤出效应愈小。我认为远为重要但两年前少受重视的是政府花钱只能增加过渡性

的收入,于事无补。后者是费雪与弗里德曼的学问了。

费雪指出,财富是收入除以利率。这收入是年金收入(annuity income),是预期性的,到了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就称作固定收入(permanent income),也是预期性。消费是按财富或预期的固定收入来决定的。因此,不管政府怎样花钱,除非能增加国民的财富或增加国民的收入预期,这种花钱救不了经济。我当时不看好,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国民财富暴跌了。那里的一般市民的财富主要是自己住所的市值,他们看着自己拥有的楼房之价来策划退休之计。上升了很多的楼价一下子暴跌——财富一下子暴跌——政府不容易以花钱的方法把国民的财富提升。别无选择,政府要设法把国民的收入预期提升,但美国的经济结构跟其他先进之邦差不多,墨守成规得太久,不容易有弹性地搞出变化。

很不幸,凯恩斯本人的身后声名是由凯恩斯学派带动的,或可说是跟着该学派的声望走。美国政府推出七千八百七十二亿美元救市,属凯恩斯学派的主流。今天,这近八千亿的钱花了过半,效果微乎其微,近于零。我想,这次凯恩斯学派倒下去不容易再抬头,而这样凯氏的大名给拉下去是一点无妄之灾吧。

凯氏声名遇到的更大的无妄之灾,是他主要的支持者——以言论来说——是克鲁格曼。此君早就大名——他在《纽约时报》撰写的专栏很有名——而机缘巧合,雷曼兄弟事发后不久他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是独赢的。大名当然更为大噪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克氏开罪了

不少行内的朋友,后者一般认为他的专栏是乱写一通。

我没有见过一个比克鲁格曼更为「凯恩斯学派」的人。金融危机事发后他立刻把凯氏捧到天上去,跟着不断地催促政府大手花钱,花怎样多也不够,力陈负债是好事,节俭是坏事。可惜他的推断频频出错,愈错愈推,愈推愈错。指责的回应无数,到今天克大师看来有点进退失据,不知怎样把自己说过的收回来。一位在国际货币基金工作的朋友半年前对我说,美国的经济学者早就不管克氏的言论,认为是胡说八道。克氏仿佛自命是今天凯恩斯学派的代言人,凯恩斯的声名怎会不给他在某程度上害了。

更为尴尬是几天前一位同学传来一份中文网上言论,题为《网友板砖砸趴诺奖得主克鲁格曼》,把他骂得也要命。中国的青年是不好惹的。还健在的西方经济学者,今天在神州最大名的看来是克鲁格曼。可惜不是大好名。可能因为他获诺奖后到中国一行,对炎黄子孙口出恶言,跟着的专栏文字对中国粗言粗语。也活该:当时在内地公路上频频见到的克鲁格曼的巨幅人像广告,纷纷被拆掉了。

我希望内地的同学知道,一个学者的思想不一定要对才称得上是伟大。凯氏是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论著启发了一整代的经济大辩论,是贡献。我不同意他采用的某些理念,选费雪的为优,但不等于我不仰慕凯恩斯的成就。

下一篇文章我会陈述我对宏观经济的看法,解释为什么我选走的另一条路远为优胜。

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

【张五常经济学家论文】相关文章:

张五常如是说07-10

张五常:我学英文的方法04-23

张五常:功课不行照样成才_励志人物01-18

张五常《卖桔者言》读书笔记02-10

名人故事:经济学家的乌龙球01-01

经济学家再辩经济冷与热07-20

经济学家宋敏博士访谈录01-20

区域经济学家-肖金成07-27

一个经济学家的梦想-科斯定律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