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就的语义语用分析的论文

时间:2021-09-04 17:15:2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副词就的语义语用分析的论文

  引 言

关于副词就的语义语用分析的论文

  据我们所知,学术界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在80年代以前以描写为主,但受国外相关理论的影响,80年代以后又偏向于强调“解释”的影响,从此汉语语法的研究也开始改变以往传统的方式,强调解释的作用。所以今天对副词“就”的研究,不应只立足于现代,应结合历史,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就”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注重“就”的产生和发展,这样才能得出较全面和系统的结论。根据对相关资料的审阅,作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汉语语法进行专门研究的还不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文献和发展理论。在这种现状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汉语中动词“就”的语义泛化现象及其丰富的语义。接着从语义出发,结合句式,考察了各个时期的副词“就”,总结了副词“就”意义发展的规律及用法。

  一、动词“就”的分析

  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词汇在此过程中也被逐渐语法化,但其演化过程并不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几百甚至上千年循序渐进的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我们现在所广泛使用且其地位不可替代的虚词,便是在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演变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众所周知,汉语中的虚词性成分多源于实词,并总是以实词的语义为基础,是实词词义概括、虚化和抽象的结果。因为“就”的虚化与其词汇义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如果要分析“就”的语义特点,就必须理清动词“就”的语义引申与泛化的过程。下面本文主要结合《汉语大词典》剖析动词“就”的语义。

  《汉语大词典》中“就”的词解,有35个义项和102个词条,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动词,其余的分别是表量词、通假字和表姓这三种情况。我们发现动词“就”的使用次数非常之高,语义也较其它情况丰富很多,我们要有效地观察这些动词,必须紧靠其“位移”性。具体分析如下:

  在古汉语学中,“就”是一个动态性很强的位移动词,与其相关的语法语义基本是:动作的主体、处所、方向、引起的结果以及凭借的工具等。对于主体所发出的动作动词而言,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语法语义特征是:动作的主体、方式或凭借的工具、动作的对象、方向、引起的结果等。“就” 的动作之所以总有其方向,并产生结果,正是其“位移”特点所决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主体][+移动][+方向][+目标]。“就”的意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接近、从事”的意味,主要是因为“就” 具备客观事物的移动,其相关的.动作主体一般是人,如与“就”意义联系密切的后缀是宾语,而“就”的宾语都是表明接近或到达的方向或目标结果的,所以一旦更抽象的结果宾语与含有该意味的“就”相结合,其意义就会变得更为广泛。“就”作为位移动词其语义特点主要是:所含限制义素少。正因为限制少,所以“就”具备更强的搭配和组合能力。在不同的场景内将组合具体化,使组合的结果形成不同的词,产生不同的词义。以“就职”为例,“接近”的目标成为动作行为的“所有物”,那么主观上就认为主体“获得”了该目标。获取目标就意味着主体目的的实现,由此又引出“完成、成功”之义;当目标是“刑罚”之类时,“就”具有“接受”之义。在“就N”结构中的名词N往往是具体的,且“就N”的体含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明确。语词是有限的,但是不同的语词进行组合却能於生出更多的语义,人们只能用有限的语词表现层层叠加的语义内容。当“就”“从事”义的增加,“就”逐渐成为泛义动词,从而使它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就”的意义变得更为抽象,大多能用“做、为”等动词代换,这些都是因为有的结果宾语、目的宾语不是实际事物而引起的。“就”与其它语义类型的名词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如:【就田】谓从事耕种。【就位】就职;到规定的位置上去。【就草】犹临蓐;起草等等。

  “就N”在与其它一系列表达动量的词的竞争中并不占据任何优势,致使最终在魏晋时期衰退,最终在清初时期消失。之所以造成这种后果,主要是因为“就”成为泛义动词,其可以代表具体的动作行为,而“就N”词作为整体既不能带宾语,又不能有时态成分和动量宾语。正因为这种限制,而行为动词的分工又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动词占据了“就”的部分空间,使得动词“就”本来就有限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减,其组合能力也逐步减弱,以致到了今天很难在汉语言学中看见动词“就”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发现在日常使用的普通话中已难觅 “就N”词的踪迹。

  二、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的描写

  本节主要在对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相关语料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就”各词性的语法化历程进行逐一的分析。

  (一)先秦两汉时期副词“就”

  秦汉时期,本文所考察的语料有:《论语》、《诗经》、《孟子》、《吕氏春秋》、《大学》、《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归田赋》等共约十万余字,其中“就”作为动词供出现约280例,展现出语义极其丰富的特征。

  秦汉时期,“就+VP”的句式比较常见,主要体现在:随着“趋近”义的引申和泛化,“就”逐渐被引申虚化为表示一种“趋向”义。当“就”和其后动词结合在一起,“趋近”的目标成为主体的“所有物”时,就主观上认为主体“接受”了该目标,“就”具备了“被动接受”的含义。反之,当“就”和其后动词不具备结合的可能时,就形成句法环境为“就+VP”的连动结构。当“就”有“主动从事”的意思时,其介于动词和副词之间,因为连动式中的两个动词都是主要动词,而语义的重心通常又集中在末尾的动词上,前面的动词就会趋向虚化,句法环境也开始走向虚化。经过语义的发展,并随着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以及人们使用和表达的需要,“就”表“空间位移”的意义也逐渐消失,如: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来自于《孟子》);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来自于《史记》)。这与以后“就”出现的表示“承接上文”的意义已十分接近,但在先秦两汉时期这种用法还没被广泛使用。这时期,副词“就”已基本形成,可看作是动词“就”向副词“就”转折的关键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副词“就”

  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展开的探讨所考察的资料有:《搜神记》、《三国志》、、《后汉书》、《世说新语》、《兰亭集序》、《木兰辞》等共约百万余字,其中动词“就” 约占610例,占“就”1024例的60%左右。另外,介词约210例,副词约100例,连词约28例。在这一时期,副词、介词和连词三者之间各自的属性越来越独立。

  据对现有文献的搜集,我们发现学术界对副词“就”的产生以及虚化过程各抒己见,大多数认为我们目前使用的现代汉语中多种语义的副词“就”是由动词直接虚化过来的。1984年,梅祖麟在其著作中提到,“就”字的用法在元代是介乎于副词和介词之间的,如“今日到黄村宿,明日就那里上了坟。”,“就”字表示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应算副词,但同时它也可以表示“挨近、靠近”的意思;以曹广顺和李宗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副词“就”在元代已经基本形成,其不同的语义功能在这一时期也相继产生;许鹃于2003年提出,副词、介词“就”的形成时期是在魏晋时期,介词“就”的语义和功能在元代以后得到巩固发展,而副词“就”却停止了虚化的步伐,直到南宋末“就”的语义和功能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倾向于认为副词“就” 形成于魏晋时期,是由表“趋近;达成”义的动词“就”演变而来的。下面就结合句法位置,从语义出发来做简要的分析:

  1、“就+VP”的连动句式:“隐形”的副词“就”的句子

  在“就+VP”的连动结构里,我们发现“就”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已经显不出主体的“运动”,也没有表现出时间,“就” 具有了新的“顺便”、“于是”的意义,这是代表性的“隐形”的副词“就”,而其“位移”义已经消失。上文有提到过,在汉末时期,副词“就”的雏形就基本形成,即我们现在所要分析的句法环境“就+VP”的连动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就+VP”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展。以解慧全、刘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V+VP”位置上的一个动词极易发生语法化;许鹃也提出,“就”除了能与VP构成动宾结构,还可以构成连动结构。

  2、“VP1+乃(愿、因、故)+就+VP2”的句式

  VP1+乃(愿、因、故)+就+VP2,VP1和VP2是“前后相承”“因果”关系。有衔接词帮助的副词“就”的句子如:“明山投亲家食,亲家告吏,乃就执之”(来自于《三国裴注》)。随着“就” 与“便、乃、因、故”等副词的连用,“就”的动词义逐渐消失,“就”与“便、乃、因、愿”等结合,再共同修饰后面的VP。因为“就”吸收了“愿、因、故”等词的语义因素,从而使“就”成为副词,能够单独承担起“前后承接”的语义。

  (三)隋唐五代时期副词“就”

  本文针对隋唐五代时期而分析的资料有:《马祖语录》、《原人论》、《祖堂集》等,共约三十余万字,其中“就”出现约70例。与前面两个时期不同的是,在隋唐五代时期动词“就”的使用比例大大减少,只有约32例,相反介词“就”占据了约36例,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连词“就”则几乎没有出现。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产生后便蓬勃发展起来,副词“就”的发展就没有介词“就”那么顺利,历经起伏,这在隋唐五代时期显得特别突出。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学者许娟认为在魏晋时期就已存在副词“乃、遂、即、便”等,它们都表“前后相承”的关系,一直到隋唐五代乃至宋元时期仍被广泛使用,因此“就”的产生、演变和替代过程就要变得更为漫长和艰难。本文认为,以曹广顺和李宗江等为代表的学者之所以认为副词“就”真正产生的时期是元代,客观的原因可能是与副词“就”的语义和功能在魏晋时期相对简单,且在隋唐五代时期的虚化又近乎消失有一定的关系。

  (四)宋元明清时期副词“就”

  本文针对宋元明清时期所研究的资料有:《养兰说》、《古尊语录》《、《西湖寻梦》、《杂说》、《老残游记》《官场现形》、《红楼梦》等,共约三十万余字,其中“就”出现约3500余例。其中副词“就”约2600例,动词“就”约110例,介词约178例,连词约75例。到宋元、明清时期,“就”的词义基本与现代汉语“就”的词义相接近,现代汉语“就”的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和稳定下来。从宋元时起,出现了大量副词“就”修饰动词“是”的句子,所检阅到的大概有约650余例。“就是”的句法和语用较“就”改变了很多,可以说变得更复杂和广泛,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且这种语法涉及的内容和理论更深入,再此不作详细地探讨。另外,这一时期除了“就是”以外,包含“就”语素的其它一些词语如“将就”等也占据不少。

  副词“就”在隋唐五代时期几乎消失,而在宋元明清时期却奇迹般的突然爆发,且迅速蔓延开来,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副词“就”突然之间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并逐渐现代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且意义最深远的副词之一呢?

  汉语中主要的时间副词,从“即”到“便”,再到“就”,三者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三者的意义和发布空间基本是一样的;其次,三者虽然不是同一时间产生,但具有共存性;再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在使用数量上没有绝对的谁高谁低,基本保持着此消彼长的的关系。“就”作为纯粹的时间副词出现在宋元时期,经历了一段顺利的发展时期,直到明代时期便大幅超过“便”的使用频率,到现代已经完全替代“便”,被现代汉语的口语所广泛使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使用到的副词“就”通常介于动词和副词之间,所以我们既可以把它可理解为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副词。正如曹广顺等学者所认为的副词产生于元代,到宋元时期,“就”演变成纯粹的副词,可以看作动词的理解从此便不存在。同时,只表逻辑关系的副词“就”如异军突起,得到快速发展。副词“就”的大量使用和种类的於生,使得其句法位置变得复杂,一时难以说透,但是从动词“就”的语义出发,可以发现以下副词“就”意义发展的规律及用法:

  1、在明确VP1和VP2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就”进一步表示某种条件下的逻辑承接关系,VP1是VP2存在的充分条件。宋元明清出现了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就”句型,表示假设关系的“倘若……就”等句型,而其它表示逻辑关系的“如果……就”、“既然……就”“只要……就”等关联词却并未出现,凸显出“就”在这一时期的逻辑衔接义不够突出的特点。

  2、从象征空间的“趋近、达成”到表示时间的“较快衔接”,此事件即可以是时间点,也可以是时间段,它是VP出现、达成的基础,即所谓的时间起点。 “就”无论是表示空间还是时间,都具有“近”的意义,所以“就”往往用来表示“时间比较短”、“比较快”的意思。

  3、“VP1+就+VP2”格式。这种衔接格式具有相当大的兼容性,从篇章之间到句与句之间,再到短语之间,基本上都能够前后衔接起来,所以“VP1+就+VP2”的格式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T既可以用具体明确的时间词语来表示,也可以用VP来表示,“就”建立动作、语气等的自然衔接,有“比较容易”、“比较快”实现和达成目标的含义。

  结 论

  总体来看,本文结合《汉语大辞典》对副词“就” 在动作的主体、方式或凭借,动作的对象、方向、结果等方面的使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泛化原因是“就”的“位移”特性使其限制要素少且组合能力强,所以具备组合灵活、使用频率高的特征。接着描写副词“就”的发展历程,从语义出发,结合句式,考察了各个时期的副词“就”, 总结了副词“就”意义发展的规律及用法。本文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是:第一部分是对“就”认知机制的描写,分析了古汉语中动词“就”的语义泛化现象及其丰富的语义,为第二部分各个时期的副词“就”的分析打下基础。不难看出,副词“就”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就”的“趋近--达成”的核心含义始终伴随左右。副词“就”表示“前后衔接”,从连动句到隐形的衔接到显性的衔接,从空间的衔接到时间的衔接,到逻辑的衔接,相信其词义将发展更加丰富。

  本文的不足是没有从更深和更广的程度对副词“就”进行探讨,尤其是没有运用现代认知理论,用“就”的意象图式及图式变体,对“就”的空间意义和空间概念意义进行阐述,这些都是本人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需认真钻研的重点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先擢苏培成1999《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陈伟琳1998.10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3. 董为光2004《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 贾齐1999.7限定副词“就”的语义指向及语句的语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5. 陆丙甫1984.1副词“就”的义项分合问题《汉语学习》

  6. 卫斓朱俐2000.试谈“才、就、V到”的语用条件及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7. 王群力2005略说汉语主观量--以副词“才”“就”为例《辽宁大学学报》

  8. 许娟2003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9. 尹君1984.12《文言虚词通释》广西人民出版社

【副词就的语义语用分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10-03

固化结构那是的语义语用分析08-27

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07-29

限定副词“只”、“就”、“才”的句法、语义分析02-23

程度副词语义、句法、语用研究07-03

基于语料库的下字句法结构及语义语用分析08-01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特征07-31

试论语气副词偏偏的语义、句法、语用07-20

试论语气副词实在的句法、语义、语用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