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防控模式对卷心菜质量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1-09-08 14:40:5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不同防控模式对卷心菜质量的影响论文

  诱捕器放置高度距离植物叶面20~30cm,每隔20d置换1次诱芯,在安装与更换诱芯时,洗净双手,避免其他气味对性诱剂的干扰,供试黄板黄板(规格28cm×32cm)为PP材料制作(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挂板作物上方20cm处,诱捕对象烟粉虱、蚜虫、潜叶蝇等。试验调查秋甘蓝移栽后1周开始调查,每7d调查1次,每次调查采用W形进行取样,每大区调查40株,调查记载:小菜蛾低龄、高龄幼虫和蛹的数量;菜青虫卵、低龄、高龄幼虫和蛹的数量;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卵块、低龄和高龄幼虫数量;烟粉虱、蚜虫的数量;其他害虫包括银纹夜蛾、黄条跳甲等的发生情况。鳞翅目害虫田间虫量以当量虫口表示[2-3],当量虫口的计算:1当量虫口=1头菜青虫=5头小菜蛾=1头甜菜夜蛾=0.5头斜纹夜蛾。产量测定和品质调查收割前每小区按对角线抽样方法抽取甘蓝植株30株,叶球上留1张青叶;分别测定株高、开展度、球高、球径,称取叶球重量,并计算每667m2产量。取样根据甘蓝生长情况,一般顶平,手压感实的甘蓝视为成熟。对于害虫为害的植株,按以下标准确定叶球品质:0级,无任何为害状;1级,0<植株叶片受害面积≤10%;2级,10><植株叶片受害面积≤20%;3级,20><植株叶片受害面积≤30%;4级,植株叶片受害面积>30%。病虫防治成本计算方法各处理农药用量均换算成当量进行比较,每种农药按厂家推荐用量施用1次为1个当量,1种农药用量增加n倍则也按n倍计。防治成本包括农药成本、人工费及性诱剂、黄板等其他费用。其中施药的劳动力成本、性诱剂和黄板等绿色防控设施放置与更换等人工成本各以每667m2每次40元计。

不同防控模式对卷心菜质量的影响论文

  不同模式对结球甘蓝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效试验期间各处理区结球甘蓝的'主要虫害有: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蚜虫、烟粉虱、黄条跳甲、潜叶蝇等,以鳞翅目害虫为害最重,同翅目害虫次之。不同防控区鳞翅目、同翅目害虫虫口密度的变化和防治效果。试验前期结球甘蓝上鳞翅目害虫斜纹夜蛾田间查见幼虫为害最重,小菜蛾、菜青虫在整个试验期间一直具有较高虫量,但由于5头小菜蛾才算1个当量虫口,所以幼虫的当量在鳞翅目幼虫当量的比例以斜纹夜蛾最高,总体几种鳞翅目害虫发生均表现出前高后低。不同防控区鳞翅目害虫防控效果差异显着,绿色防控区通过性诱剂诱杀成虫、摘除卵块等控制虫口基数,斜纹夜蛾9月18-19日性诱成虫诱集高峰,单盆累计诱蛾量1443头,甜菜夜蛾9月19-20日单盆累计诱蛾量61头,同时根据田间调查抓住防治指标进行适时用药,鳞翅目害虫得到了有效控制。烟粉虱在试验期间虫量一直较高,蚜虫在试验中后期虫量升高,绿色防控区通过设置黄板诱集烟粉虱、有翅蚜等,田间虫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对菜粉蝶、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成虫及黄条跳甲、潜叶蝇等害虫也有一定的效果。各处理区病害相对较轻,2种防控模式下病情表现差异不显着,尚需进一步开展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防控模下的试验,探索其科学的防治方法。甘蓝的为害状况和品质各个处理区单株平均球重、叶球外观品质等。与农户自控区相比,绿色防控区由于应用了性诱剂、黄板等理化诱控手段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模式,有效控制了试验区甘蓝病虫害,一级球率、级别指数较高,单球株高、开展度、球高、球径分别比农户自控区增长3.9,5.9,2.7和4.1cm,其外观质量和商品性均明显优于农户自控区,单球重高于自控区0.8kg。农户自控区甘蓝产量显着低于绿色防控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秋季斜纹夜蛾等害虫为害高峰,自控区虽用药防治,但由于没有抓住防治适期且药剂防效一般,田间病虫发生重,有些植株生长点被破坏,对作物生长产生严重影响,使产量下降。不同防控模式的经济效益表2显示了绿色防控区和农户自控区的病虫害防治投入和产出情况。甘蓝单价以平均1.2元?kg-1计。与农户自控区相比,绿色防控区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虽单次用药成本增加,性诱剂、黄板等绿色防控设备的应用及定时放置更换也增加了防治成本,但黄板诱虫、性诱剂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科学用药技术相结合,农药施用次数减少2次,对于控制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从经济效益来看,每667m2绿色防控区,甘蓝产量较农户自控区增产58.0%,净增产值2469.5元,投资效益比为1∶17.7。而农户自控区投入防治成本291元,虽由于绿色防控区性诱剂、黄板等的应用与更换,自控区防治成本低,但田间病虫发生严重,对产量和产品的商品性造成极大影响,投资效益比为1∶15.3。由此可见,应用性诱剂、黄板等理化诱控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结合合理的防治决策和用药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农药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经济效益也能显着提高。

  绿色防控模式对甘蓝病虫害控制效果显着作为环境友好型病虫防控手段,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充分调节利用作物系统内禀的控制有害生物的途径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4]。单一使用性诱剂和色板诱杀等绿色防控手段虽然对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蔬菜病虫害发生复杂,常形成病虫连发、多发、重发的作物生长环境,因此从整体防控效果看,难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性诱剂、黄板等理化诱控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与农户自控区相比,绿色防控区对结球甘蓝病虫害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在合理交替适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同时,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人工摘除卵块等措施防治鳞翅目害虫,设置黄板诱集烟粉虱、蚜虫等同翅目害虫及黄条跳甲等其他害虫,田间虫量得到有效控制。不同防控模式对病害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甘蓝病虫害不同防控模式的评价作物病虫的防治既要考虑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更应考虑对作物品质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5]。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往往希望通过增加药剂的用量与施用次数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这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也使得病虫抗药性快速上升,并使作物因药物残留而降低了品质。本研究通过不同防控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绿色防控模式防治甘蓝病虫害,一方面一级球率高,外观质量和商品性均明显优于农户自控区;农药施用次数减少2次,有效控制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同时应用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和生物农药,降低了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从产量和经济效益看,绿色防控区增产效果显着,667m2增净产值2469.5元,投资效益比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病虫防控模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同时也决定农产品品质的优劣,在生产中应用绿色防控模式对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为绿色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可持续提供了参考。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需不断完善和发展本试验研究确定了以理化诱控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与农户自控区对比,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减少农药,尤其是高毒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但蔬菜品种繁多、周年重复生产,连作套种、茬口不断、复种指数高,尤其是设施栽培蔬菜迅速发展,蔬菜反季节栽培、多层覆盖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病虫发生动态和危害规律复杂。为适应不同菜园生态环境和病虫发生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强化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匹配性、实用性、广适性,今后还需继续开展不

  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下的试验,加强栽培管理、物理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非化学防控措施在生产中的试验和研究,引进、保护和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综合考虑抗药性、产品农药残留等因素调整化学防控策略,探索与示范更为高效、轻简的集成应用技术,根据不同环境和病虫防控实际需要进一步引入新的绿色防控手段加以完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不同防控模式对卷心菜质量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就茶园常见的不同栽培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的论文11-30

5种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10-03

不同初始场条件对GRAPES模式数值预报的影响10-27

不同处理措施对红松造林质量的影响11-16

谈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免耕种植马铃薯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12-10

不同因素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实证论文10-05

不同管理模式对毛竹林碳贮量的影响07-31

GRAPES模式不同云物理方案对短期气候模拟的影响08-01

不同管理模式对毛竹林碳贮量的影响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