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学下的武术团体简析论文

时间:2021-09-08 17:27:2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当代社会学下的武术团体简析论文

  武术群体之间武术交流的目的更多的是彰显本群体武术的优势或者树立威望,形成更为坚固和强大的群体,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交流在“胜负”面前变得苍白无力。“偷学”“偷师”在武术界被认为是有违武术道德的行为,更改本群体武术招数也是困难重重。香港电影《叶问2》所描述的梁赞对咏春拳的改进而导致兄弟间不合,只好在香港谋生,而叶问在学得梁赞咏春精华回佛山与师兄弟切磋时却受到其大师兄的怒斥等情节,折射出中华武术的封闭性已经成为每个大众都接受的现象。受到中原文化熏陶的中华武术文化不可能脱离“封闭”,甚至还形成了与主流文化相比更为封闭的武术文化。文化意义上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传承理念上,本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规范是彰显群体个性的标志,如少林、武当、峨眉对弟子的教育各不相同,所制定的规矩也各有千秋;各门各派都有属于高度机密的武术绝学,不轻易传人;此外,在武学技术体系传承中的“师傅留一手”现象、徒弟的气势不能压过师傅等等,都强化了武术群体文化的等级和神秘,对武术技术和文化体系的传播制造了层层障碍。目前,“流传我国、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300多种。”[5]数目之多足以说明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同时也加大了武术向标准化和世界化发展的难度。

当代社会学下的武术团体简析论文

  文化“整合”是形成武术群体的前提条件“历史社会学和政治文化研究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是统治阶级如何以意识形态或霸权的形式将一种连贯统一的世界观强加于所有人口的问题。一种世界观可以深深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以至于人们把它像常识一样不加思索地接受。”[1]在“家国同构”的中国近古时代所形成的武术群体几乎以一种强权方式制约着内部成员,有着严格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控制系统,所以文化“整合”成为各家拳种自立门户的首要条件。所有人类社会都由一系列整合机制所维系而得以在历史中存续,借助于人们在空间上的接近以及对地方的共同依恋而将人们集合在一起。有些武术群体依靠地域“整合”,如南派、北派、广东南拳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地方拳种正是凭借“文化想象”形成的共同体。之所以为“想象”,是因为它的成员可能从不认识,甚至从未听说过其他绝大部分成员,但他们依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具有至高无上重要性的单位的成员,对外声称自己属于某某门派。还有以血缘关系“整合”方式形成的有着严格等级和门禁极高的武术群体,严密的组织和森严的家规使其更加神秘和不可接近,它就如一把双刃剑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还有信仰“整合”,如依附佛、道形成的武术团体。地域、血缘、信仰等方式的整合为实现武术群体的控制提供了最直接的理由,也帮助各个成员找到一个能得到别人认同的“文化共同体”,并找到一个可以保护自身的堡垒。 血族确保武术群体在时空中的延续狭义的血族文化是武术群体在时间上延续的保障。凡是血族,不管其起源、分布、演变和发展如何,也不管其人体比例、头颅形态、肤色、毛发等体质上的差异怎样,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社会性群体[1]。原始社会中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群体为生存能齐心协力,封建时代的帝王家族是最为核心和最牢靠的社会控制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做了诸多规定,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家”的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因此传承人能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学传给下一代,并作为“家传”代代延续。所以民间技艺的传承更多的是在血缘关系中延续,尤其是直系血亲更成为社会公认的继承人。泛血族文化为武术群体在空间的扩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文化社会学认为一个血族的文化愈发达,该血族脱离狭义的血缘属性就愈远,更容易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而至今还有武术群体属于狭义的血族文化,实行内部传承机制;而有部分武术群体从思想意识上突破了狭义的血族束缚,主动融入社会关系中,得以迅速发展,如民国时期成立的“精武体育会”为当时武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现代的少林寺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武术群体;孙中山先生曾经加入的洪门致公堂[6]也是一个强大的武术群体,入洪门需遵守洪门三十六誓、二十一则、十禁。其中三十六誓中第一条规定“自入洪门之后,尔父母既是我父母,尔兄弟姊妹既是我兄弟姊妹,尔妻是我嫂,尔子侄即是我子侄,如有不遵此例,不念此情,即为背誓,五雷诛灭。”[7]不管你来自何方、什么家庭背景、什么文化程度,只要加入洪门就必须遵守洪门的规定,所以中间必定会有人要有所改变,有所适用。一般武术群体的条规中以“忠孝、信义”等为主题,以“一家人”为行动导向,建立了更为牢固的群体组织,形成了强大的群体认同。随着社会文化的交叉、碰撞、融合,泛血缘关系的'建立壮大了武术群体的规模[8]。 群体文化高度认同导致武术群体封闭语言、信条、仪式、传说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将境遇、背景各不相同的个体和家庭结合到一个集合体中,在这个集合体中,人们形成了强烈的相互认同,获取基本的意义,并找到了情感的满足[9]。武术门派是一种有组织有机构的武术集团,并且师承一脉,通过某种文化纽带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武术群体的形成首先需要成员从心理上对本群体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心理。文化认同首先是从个人开始,群体认同也不例外。“个人的思想、行为、意识、发明可能逐步为众人认同而形成群体中共同的认同,并稳定地在一种文化中传承下去,或借助传播的方式扩展到其他文化中去,并为其他文化所认同。”[10]所以不管是以狭义血缘还是以泛血缘关系组成的武术群体,只要群体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认同。每一个武术群体都有而且只有一个被后人公认为开宗立派的人,同时在以后的传承中也只有一个掌门人,所以在武术群体文化中个人对本群体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宗立派之人更为突出。武术群体中规定的种种条约一般都是创始人或者掌门人设定的,因此形成的个人认同更多的是对祖辈传承下来的文化认同。个人认同之后往往能形成强大的群体认同,而群体认同不以个人意志和愿望为转移,并以群体利益、价值取向、文化环境为指导准则。群体的认同一旦形成,个人就将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认同,去认同群体文化中已形成的因素。个人进入某个武术群体之后,其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都要主动迎合群体的需要,甚至改变原有的文化认同而适应现有的群体文化。武术群体对外人员的吸收有着极高的门槛,首先是对本武术群体要表现出绝对的忠心和坦诚,并认可前辈们定下来的规矩,需经历层层考验才能得到本群体的认同。

  所以首先认同群体文化才有可能被群体认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管是显露在政府视野下的名门正派还是隐藏在民间的武术社团都是如此。武术群体的封闭致使武术群体之间的壁垒越来越高,制约了武术的发展。而武术群体之间的封闭更多是属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很难改变的。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个武术群体很难与其他群体和睦共处,尤其是相近的武术群体更有不可化解的历史矛盾,因此强大的自我认同和排他性的群体文化认同强化了武术群体的封闭性特征。武术群体的组成是中华武术发展的基本保障,虽然随着现代武术教育的不断深入,武术群体的组成更为多样,但武术群体固有的文化观念一直刻在国人的脑海中,如嫡传、祖传、行规等观念。武术的群体特征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但会因社会的进步而更加文明。武术群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不能人为地改变,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武术群体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开放的姿态,中华武术发展的屏障也会不断被突破。

【当代社会学下的武术团体简析论文】相关文章:

简析管理与文秘论文09-20

简析莫扎特C大调的论文01-01

继母在影视中的形象简析论文12-24

简析税法的脱法性论文12-10

简析电影《香水》的泅渡与解脱论文12-05

简析网络安全竞赛论文06-30

简析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06-29

简析教与学之中的乐趣论文09-09

简析大学特色的本质论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