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当前办好高职教育的精髓教育论文

时间:2021-09-09 18:22:3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创新是当前办好高职教育的精髓教育论文

  【摘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我们能培养出满足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需要的劳动人才,这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要担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办好职业教育,就要抓住创新这一时代发展赋予的我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创新是当前办好高职教育的精髓教育论文

  【关键词】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经济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能满足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需要的劳动人才,这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从容应对这个挑战,担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认为现在关键的一点在于抓住创新这一职业教育的精髓。

  一、高职教育发展为什么要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既区别于传统的专科教育,又比国外的职业教育更有优势,肩负着大批量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在中国就整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还不长,办学类型还很新,还没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运用,所以创新就成了时代赋予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要求。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期,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产业结构的转型急需的人才不仅仅是技术型的人才,更重的是在拥有技术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就业分配的市场化,不论是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国办院校还是新兴起的民办院校来讲,如何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都是一个严峻的崭新的课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被称为“象牙塔”的普通高等学校业已撤掉了高高的围墙,回落到尘世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地地道道地服务于市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应该说当我们没有很好的模式与成熟的经验来学习和继承的时候,以就业为导向来指导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即从实践活动中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规范。就业问题客观上把职业院校拉入到了市场经济的强烈影响之下,学生就业情况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状况,而学生的入学率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存在与发展。所以说,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所作的创新活动,是社会发展要求的反应,更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亟需创新

  现在我国国内的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虽然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看,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大多数教师和管理者对“三段式”轻车熟路,加之国家对高职教学尚无规范性要求,对高职人才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教学“革命”,因此,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旧模式。要使我们的职业院校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迫切需要突破,形成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四)高职学生的特点也要求有与之相应的创新教育方法

  高职生是不同于中专生,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新兴群体。高职生与中专生同是职业教育,但教育阶段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因而在生理、心理及影响其思想变化的诸多因素也不同,决定了高职生群体的特殊性。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同属高等教育,但由于属不同性质的教育,其生源结构也不同,而且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影响因素也不同,因此高职生也是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高职生有他们的优势:有朝气,有追求,活泼、聪明、好思考,政治上爱党爱国,拥护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在思想认识上具备了一定的层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一般问题也能正确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但他们也有明显的劣势:自立意识很强,但意志品质较差,与其应具备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水平不相符。不少高职生往往不切实际地自我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说起来很行,做起来相差甚远,特别是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没养成,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使人明显感到不足;许多学生好思考,有思想,但他们过于理想化地看问题,偏激、固执。在自我约束力和预见力上相对薄弱。而从当前的就业市场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他们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显而易见,要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职业教育绝不能按照旧有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工作,而应该在实践中采用实际环境所需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进行,这就需要不断地去创新教育方法来完成高职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做到不断创新

  当前在国家的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和繁荣的好机会,怎样才能乘势而上,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办出特色,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创新应该说是当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发展问题的关键。因为市场的竞争赋予了市场主体的不断创新的特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求每一个从业者最好都要具有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能力。如何解决职业教育创新这个关键呢?我认为起码要做到解放思想,认清自我,抓住根本,与时俱进四点。

  (一)解放思想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前提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而来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化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就像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一样有了急剧的变化。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从适合旧有计划经济的职业教育体系、模式,转向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教育,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思想意识的转变。凯恩斯说过“观念可以改变历史”。职业院校改变旧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先解放了思想,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才能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切合,而不是漠不关心市场的变化,教育和培养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保证给与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才能为社会供给市场经济所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技术人才。

  (二)认清自我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做到创新的基础

  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特色决定了它对社会生产方式的依附性,尤其表现在区域生产特色的影响上。由于资源、历史、地理、交通、文化、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色和不同的生产优势项目。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培养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等技能型人才,所以要办好职业教育,特别是搞好一个职业院校的建设,就需要对社会需要(特别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生产特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在对地方生产需要及具有哪些生产优势等方面的基础把握上,准确定位自我发展的方向。我国当前展开的全国百强职业院校的评选就体现出了国家在这个方面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

  (三)抓住根本是当前高职教育做到创新的关键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说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也就是说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经济所需的劳动力生产者是现今我们职业教育的目的。所以职业院校要实现当前职业教育的目的,就必须要抓住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特点,培养符合市场所需的技能人才。这恰恰就是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具有自由、平等及竞争精神的从业者。自由、平等是公平竞争的前提,而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竞争的优胜劣汰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可以把总体表现概括一个词——创新。因为市场经济中竞争者的胜利往往是伴随着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要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得不断地保持甚至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断创新是每个市场经济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所以说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地贴近于实际,而不是一味按计划、争指标被动地去做,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促进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与时俱进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做到创新的途径

  与时俱进不仅仅是我党的一项思想理论路线,更是一个人们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我们国家进行的这场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现在实行的经济机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在这种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下的职业教育必然也要有着它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之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在职业教育的规律基础之上紧紧把握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早日成熟、繁盛。

【创新是当前办好高职教育的精髓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的特色的论文10-08

把握办好高职教育的几个关键10-05

基于当前创新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析论文09-22

创新型国家与高职教育创新07-26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创新教育研究论文09-12

发展高职创新教育的探讨07-06

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创新论文09-12

浅谈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与应用论文09-18

高职绿色化学教育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