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习怎样变成学生的需要论文

时间:2021-09-09 09:49:1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掌习怎样变成学生的需要论文

  论文摘要:透过杜朗口中学的课堂展示活动,可以发现,要使学习变成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应发生三种变化: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和主角;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践、知识空间、人生理想相联系。

掌习怎样变成学生的需要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习;教师;学生;展示活动

  不走进杜郎口中学,不知道什么叫自主学习,但最让人震撼的是课堂上的“展示活动”。

  一、深层透析:学习变成学生的需要

  (一)展示活动让学习真正回归学生

  杜朗口中学的课堂展示活动,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首先是课堂回归学生。无论理念多么先进,但是理念没有发芽、生根的土壤那还是枯死的理念。新课程所讲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如何落实到实践中一直是理论家和实践者争论和探寻的焦点。课堂上教师讲多讲少似乎成为评判这条理念落实状况的标准,但是这就存在可松可紧的某个区间,这个区间就成为难以把握的“度”。而当教师成为导演,学生成为展示活动的从事者时,这个度就成了一种象征意义:课堂回归到学生一方。

  其次是学习回归到学生一方,训练回归到学生一方。这时,学习就不再是教师、家长、班干等外在的要求,而是自我的要求;训练不再是无意义的机械重复,训练的目的就不再是为应付考试,而是自我的、自为的、主动的。

  从这层意义上讲,展示活动改变的是学生和学习的关系:知识和学生原来可以这样融洽!这种改变使教师从“填鸭人”变为“放鸭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使知识从枯燥变得有趣。

  (二)展示活动让学生为尊严而奋斗

  展示活动挑战的是学生尊严。展示活动把每个学生都推向前台,提供了他们获得自尊的机会,但是,同时也提供了剥夺学生尊严的机会。是获得自尊还是丢失自尊,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表现。这就迫使他们为在展示活动中努力取得成就获得自尊而“全心全意、勇往直前”。所以,杜郎口中学课堂上的展示活动都精彩纷呈。

  展示活动提供了学生自我实现的契机。人的五种重要的需求中,最高的层级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展示活动在完成迫使学生为尊严而参加的任务后,提供了参与者展示自我、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个机会的获得是平等的,但是,使用机会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这就再次迫使学生抓住机会自我实现,从而获得成长成功。

  当学生为尊严而付出,就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于是,一次次小的成功就鼓起了他们的自信心。当一个人建立了自信,即使遇到失败,也会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在经历了失败和成功的轮番洗礼后,自信就渐渐被自强代替,因为他们此时已经明白,自尊来自于自强,有自强才能有自信。当一个人有了自尊、自信、自强,还有什么困难不可摧折?还有什么目标不可实现?还有什么成绩不可创造?这就是源于心底的力量!此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杜郎口中学能从困境中崛起、从失败中突围了!

  (三)展示活动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示活动培养的是合作能力。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时,就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拷问,就是对合作能力的检验。

  展示活动,培养的是鉴赏能力。展示前对展示的活动和效果进行调整、改进、提升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

  展示后对活动进行点评同样是鉴赏活动。这种双向的鉴赏活动所造就的能力能帮助学生向更好、更优、更美的方向发展。展示活动,培养的是特长项目。展示活动中,小组里最强的队员总放在最恰当的位置,善于演讲的就演讲,善于写作的就写作,善于表演的就表演,于是,一个个“小演说家”、“相声大师”、“小书法家”在杜郎口中学的校园里诞生、成长,走出校门,这些特长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

  展示活动,培养的是综合素质。如果狭隘地理解素质教育,展示活动无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项目或者一种方式。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口语素质、思维素质、合作意识、表演才能、分析能力、倾听能力、鉴赏能力等,无一不聚集起来呈现在课堂之上。

  二、沿波探源:学习怎样变成学生的需要

  教师可以从杜郎口中学的展示活动中探寻到借鉴意义——学习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需要。笔者认为,需要有三种变化。

  (一)教师改变

  1.师生平等

  乐于尊重学生。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虽然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是教师的“徒弟”,但是他的尊严与教师等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态度和蔼、语言文明、一视同仁。

  敢于否定自我。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过程预设”,它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甚至随意性。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进程中,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那些与教案不一致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否定自我中给学生带来最适合的东西。否定自我,最能体现一个教师“尊重学生”的理念。

  2.学生平等

  当教师真正把平等理念落到实处,教学行为就会发生四个彻底的转变:转变身份——由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来填充到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个体来尊重;转变方向——从考虑如何教好到考虑如何学好;转变作风——不再霸占着课堂,霸占着“讲台”,霸占着话语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思考、展示的自由天地;转变目标——从重视考试成绩的功利教学改变为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点拨的自由、自主、自在成长的有用教学。

  当教师有了这样的转变,课堂就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当平等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就敢问、敢想、敢辩、敢争、敢演、敢创,课堂就成为生动的游戏过程,就成为生命的舞台。

  (二)学生改变

  1.学生成为主人

  有权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有对教学内容选择的机会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能在繁多的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材料,从而得到差异发展。

  有权决定教学进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教学进程,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控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学生还可以对教学进度提出建议,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来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进度。

  有权提出问题。当学生有能力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就是成为学习主人的时刻。因为“只有自己的问题才是自己的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教学变成一种“问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提问者为“答问者”或“讨论释疑”的组织者。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自由提问环节,由学生提出在读课文时找到的问题或者别人还没有讲到的问题。

  有权发表创新观点。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和组织学生质疑讨论。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的激发。课堂上,促使人人动脑思考,往往能进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创造,以新颖的教法为主渠道,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奇激趣,以赛激趣,以表演激趣。 2.学生成为主体

  尽可能多地使用课堂时间。一节课的时间大约有40分钟左右,讲课前,教师至少要给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觉主动预习本堂课内容,独立思考并提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师生共同进行的学习过程(包括教师讲课时间)尽量控制在20分钟内,教学内容结构问题化、简明化,抓住重点与难点精讲,留下10分钟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讨论、课堂练习的训练及自评与他评,多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尽可能多地参加主要活动。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后,以促进目标实现的活动为课堂的主要活动。这样的活动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魏书生主张:上课时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用魏书生的学生的'话说就是:“老师还是懒一些好,这样逼得我们多思考,越思考我们的能力就越强,感到上课特别有意思,时间过得特别快。”

  尽可能多地接触学习资源。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资源,满足其个性需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把教学参考书、备课资料、课外资料、工具书、多媒体资源等“教材系统”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参考、使用。这样,使学生享有自主的教学资源,在学生主体与新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的联系。

  3.学生成为主角

  成为自学能手。自学的过程是学生成为学习主角最朴素的过程。通过自学,学生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其意义不言自明。但是自学不能停留于读了、看了、知道了等浅层次的学习,而要深入一步:读了,我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看了,我看懂了哪些?还有哪些没看懂?怎么办?我知道了新知识,但知道了它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吗?我深刻理解了它吗?要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激发自学的兴趣、树立自学的信心、教给自学的方法、培养自学的习惯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成为主要演员。学生是教学情境表演的主角。在教学中,教师应就地取材创设教学情景,设计一些教学表演活动。如教学《认识厘米》一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量和比,认识一厘米,认识自己身上的纽扣、指甲等相当于一厘米大小的物件,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把一米长的线剪成100个一厘米的小段。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学生成为学习活动情境的“主要演员”,探索了知识的奥妙,经历了学习过程,享受了学习乐趣,其作用不言而喻。成为“小老师”。对于一些教学难度不大、有一定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上网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站在讲台上,由学生来讲授这些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小老师”。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充分证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具有巨大的作用。

  (三)学习改变

  教师的改变必然带来教育方式的改变,学生的改变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这两者就决定了学习这个特殊的认识活动的改变。这种改变虽然是非常复杂和内隐的,但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观察到。

  1.学习与兴趣爱好相联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稳定倾向。它不但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而且对于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孔子也十分重视学习兴趣,认为学习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时,学习就有了原发性的“动机”,那么,学习就成为一件乐事,学生就会乐此不疲。

  2.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教师应让书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尽可能把一些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服务于生活。学习和生活实践相联系,能缩短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能促使知识向生活运用回归。这样学生对待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天生的畏惧,而成为一种理性的热爱。

  3.学习与知识空间相联系

  当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和主角,学习就通过自由选择的方式自然地联系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学生掌握知识而言,这个发展区域中有一片“空间”等待着学生用知识来填补,这片空间或者说这片空白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虚位以待”,当学习能填补这片空白,学生的疑惑就得到解答——“啊,原来如此!”,学生的心理就得到满足——“啊,学习这样有趣!”学生的求知欲就得到满足——“啊,这样的结果真是快慰!”于是,这样的学习就是学生需要的学习,是高效的学习。

  4.学习与人生理想相联系

  没有方向的航程是最绝望的。当学习没有一点目标,只满足于天天完成任务并且不知道为什么完成而辛苦时,学生是不会快乐的。笔者曾在河北衡水中学看到一群群的高中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之下承受着那么重的学习压力,但是,从他们脸上看到的不是疲惫,从他们眼睛里看到的不是茫然,而依然是快乐、自信、向上。和他们交谈,发现他们已经把学习和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合在一起,他们愿意为此而不懈奋斗。由此看来,如果学习者愿意为学习废寝忘食,只要时间和精力许可,负担再重也觉得无所谓。

  学习与兴趣爱好相联系,学习就带上积极的感情色彩;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学习就由虚无变得真实,由呆板变成生动;学习与知识空间相联系,学习就变成一种有意义、有趣味、有意味的获取和补充;学习与理想相联系,学习就有了方向,就不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之“苦旅”,而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之“轻松”。

  事实上,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改变中,教师的改变很重要,但却是“学习变成学生需要”的外因,而学生的改变才是内因,学习的改变是两种改变的具体表现或成果。但是,无论哪种改变都是可喜的,都是有价值的,虽然这种改变还是太少,但是,有理由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当学习成为学生需要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这样的学习带来的不是表面的繁荣,而是内涵的提升:学科素养、学生素质、学业质量。总之,当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时,学习的质效就会得到真实的提升,素质教育就为期不远了!

【掌习怎样变成学生的需要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需要怎样的CFO论文10-06

高中物理课堂中需要学生怎样自主论文12-15

怎样变成易瘦体质01-13

怎样让自己变成职场之龙01-01

让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舞台论文09-13

深究习例开拓能力 论文01-20

方言有益于学生的二语词汇习得论文06-28

土家女大学生创业 怎样变成烧饼西施04-30

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