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灌输转向对话高职德育课教学理念的嬗论文

时间:2021-09-10 09:17:2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从灌输转向对话高职德育课教学理念的嬗论文

  论文摘要:教学理念陈旧是导致高职德育教学效能偏低的深层原因。在“灌输”理念主导之下,师生之间充斥着权力的关系、交流对话异化为单向传输思想、追求思想复制再现。“对话”体现了一种平等关系、持介入的态度、关注意义的建构生成。实践“对话式”德育要确立自主生成、价值平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统一的新理念。具体操作应以教师角色转变为起点,以情景建构、鼓励学生表达为突破,以更新评价为动力。

从灌输转向对话高职德育课教学理念的嬗论文

  论文关键词:灌输;对话;教学理念

  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德育首先要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一线现代产业工人。所以,注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从政治角度看将关系到现代产业工人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众多的高职德育途径中,高职德育课能否取得实效是关键。目前,由于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较为复杂、文化层次差异较大,不少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高职德育课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既是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学层面看,教学内容偏旧、教学形式单一只是其表层原因,教学理念陈旧乃是其深层原因。笔者以为,高职德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者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对“灌输式”德育的批判

  在教育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下,高职德育教学依旧沿袭了灌输的教学理念,表现出强烈的“独白”色彩。基本特征有三:

       其一,师生之间体现的是权力的关系。教师扮演思想价值输出者的角色,强调一元价值观导向的绝对性;学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作为被规训者,没有充分表达自我道德感受的机会和意识。

       其二,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教师将原本复杂的思想交流简化为单向地传输过程。教师经常无视大学生的现实道德需要,不停地告诫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道德要求变成了一种空洞、抽象的口号。

       其三,教学追求思想复制再现。教师越是将思想、信念、价值观阐述得清楚,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完美地习得、复制了这些思想,就越是好学生。与此同时,道德规范却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又不足以外化、支持、指导道德行为,导致“言而不行”。可见,灌输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制、封闭了人的思想,麻痹、抑制了人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智慧和思想道德的发展。因而,它是反德育的。

  二、“对话”的涵义探寻与价值彰显

  对话的基本涵义有:对话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我—你”关系,“我们”是平等的。思想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对话秉持一种介入的态度。“道德教育总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4]。”只有持一种介入的态度,才能使“我”真正生活在“我们”之中。介入的态度使每一个当事人都有了集体意向性。通过这种介入态度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养成一种觉察、体验、感受世界的方式。对话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在对话中,教学双方互相“敞开”和“接纳”,双方通过沟通理解对方的意义,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在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基础上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 、

       三、“对话式”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操作

  灌输的德育是适应传统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的,是教人“学会服从”;对话的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的,是教人“学会选择”。从“灌输”转向“对话”,首先是德育理念的转型。“对话式”德育实践者必须从认识论层面确立自主生成、价值平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核心理念。

  因为对话本身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情境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因而,对话德育的实践样式也应具有弹性化、个性化的特征。从操作层面看,如何实施对话式德育仍是一个难题。基于我国教育传统文化、制度文化等对师生关系的规约,笔者以为,实施对话式德育应以教师角色转变为起点,以情景建构、鼓励学生表达为突破,以更新评价为动力。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教师”转向“教师—学生”。弗莱雷认为,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这样的术语。

  (二)营造开放、自由、真诚的交流情景。这种情景对德育课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开放、自由、真诚的情景中,学生才能撕破一些生活的伪装,而直面自己存在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地呈现、表达和反省自己现有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传统的独白性道德教育模式中,学生更多地是充当“受众”,学生少有表达自我思想道德感受和意愿的机会。对话性德育立足于师生个体的道德境遇,立足于师生之间相互的“叙述—倾听”,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充分表达、展现自我道德生活境遇的权利,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引导与提升,实现个体心灵的转向。

  (四)更新评价学生的标准。学生在对话中会有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以自己为核心展开的,是高度个性化的.。这种选择也反映了学生的真实心态,因此也是高度生活化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评价应反映这些特点,要尝试建立新的以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真实状况的评价制度。

  实现从“灌输”到“对话”的转型,是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需要系统的内外条件的支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任课教师的素养。高职德育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主要区别在于,我们是一名“价值教育的教师”。正如贝克所言,一个合格的价值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品质;要有良好的政治意识并善于向学生实施政治影响;尊重学生的理智能力和人格,保持学校和课堂的民主气氛;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社会和道德品质;必须有从事价值教学所必须的技能和技巧[3],等等。因而,提升自我素养是德育课教师的一个紧迫任务。

【从灌输转向对话高职德育课教学理念的嬗论文】相关文章:

构建对话理念的课堂教学论文09-09

高职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理念研究论文12-01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理念分析论文06-08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09-12

探析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的论文10-09

灌输05-10

简析对话教学理念在视唱课堂中的渗透论文12-29

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理念的建设方式论文06-09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