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论文

时间:2021-09-10 10:14: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模糊 准确 新闻 顺应理论

浅谈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论文

  【论文摘 要】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新闻也不例外。尽管及时、准确、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模糊语言现象仍然“如影随形”地存在于新闻报道当中。为什么以精确为特点的新闻报道中却大量存在着模糊语言呢? 笔者认为,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新闻报道的自身特点,两者共同决定了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现象的大量存在。本文依据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意义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指导新闻采编实践。

  一、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

  宏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个体的边缘存在的相似性,使其互相关联,个体之间又存在不同的特质,使其互相区别。在自然界中,宇宙的广袤,事物的无限可分以及渐变性,使人们难以明晰地确认某一事物的性质,更难明确表示一些事物约定俗成概念的外延,这就产生了模糊现象。

  1.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

  所谓词语的模糊性是指,词语的内涵不够稳固,而外延又没有明显的界限。 由于大千世界是动态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而语言虽然也在变化,但是其速度却远远跟不上世界的变化速度,这就导致了词语不能明确指示的现象的发生。比如,“电脑”一词,在最初刚刚出现时,指的就是1946年 ,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叫做ENIAC的机器。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词的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不再单指一种机器,而是包括了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便携机、手持设备等等在内的一个集合体。这种情况下,“电脑”就不再是一个确指的词,而变成了一个模糊词了。

  2.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新闻过程中,其思维过程也同样具有模糊性

  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导致反映这些事物的信息本身也是模糊的。根据模糊信息形成的概念是模糊概念,由这些模糊概念做出的判断是模糊判断,模糊概念和模糊判断又导致了模糊推理,因此,新闻写作过程中,思维的模糊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报道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劳动过程。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虽然尽力尊重事实来进行,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参杂个人的观点、看法、倾向在其中,而一旦涉及的主观判断,所形成的新闻,思维本身的模糊性就决定了报道也必然带有模糊的成分。

  综合上述两点,词语本身模糊性加上写作过程思维的模糊性,主客观因素叠加,就导致了模糊现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客观┐嬖凇

  二、新闻报道自身特点决定了模糊现象的广泛存在

  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新闻报道中模糊现象得以存在。

  1.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时间、采访内容、采访环境等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在有限时间内写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做到语言表达的百分百精确,必然存在模糊现象。

  2.新闻报道要求准确、严谨

  准确、真实是新闻价值的两大核心要素,在日常报道中,记者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对事件无法做到全面掌握,了解到所有细节,此时,采用模糊词语是非常必要的,这也能够有效地避免新闻失实。

  3.新闻报道要简洁、生动

  有人说,新闻如果只有具体生动的事例,而无精炼的概括,也会像水中的浮萍,看来茂盛,实则根底很浅,没有深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模糊形容词的存在不但不影响报道内容的真实客观,而且还能让文章简洁、生动,是新闻报道所必需的。

  三、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模糊现象

  顺应理论是由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 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酝酿的。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顺应理论从更深的层次解读了模糊现象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意义,即:可以更好地满足精神世界需求、客观世界需求和社会需求。

  1.顺应精神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要同时顺应读者的精神世界和记者的精神世界。新闻报道的对象是读者,因此报道内容要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要有读者意识、群众观点。读者需要及时、生动、严谨的新闻报道,模糊语言的存在正是读者这一需求得以实现的要素。新闻报道还要顺应记者的精神世界。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当客观条件或主观能力有局限时,记者需要通过语言选择,顺应这些“局限”,达到报道目的。

  2.顺应客观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政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如果要完成报道,就离不开模糊语言。例如,在灾难发生,死伤人数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只能使用模糊词,才可以严谨地表达。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报道及时进行、内容更加严谨。

  3.顺应社会需要

  社会有自身的运行规则、道德标准、行为准则,新闻报道不能违背这三方面。新闻报道中,记者会自觉不自觉地顺应人们所共知的社会准则,例如:新闻报道对于未成年人、法院尚未宣判的犯罪嫌疑人,要保护其隐私。国家机密信息,在报道中要严格把握。模糊语言使这种社会需要得以实现。

  模糊词语在自然语言中比比皆是,在新闻报道这个追求语言真实、准确的领域中同样如此。 它们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只要加以合理运用,反而可以达到简练、生动、避免争端效果。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各有其道、在不同的范畴发挥作用,相得益彰,综合运用起来,既可以保有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又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指出:“准确性在一种情况下要求更大的精确性,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要求容忍一定的模糊性”。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模糊与精确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运用恰当可以让报道严谨、生动,运用不当则可能削弱新闻价值,恰当处理模糊与精确的关系,该模糊时模糊,该精确时精确,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既准确客观 ,又具备可读性。

  参考文献:

  [1]李国英: 《新闻模糊语言初探》,《湖北社会科学》.

  [2]刘宁:模糊性词语及其语用功能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06期.

  [3]金朋荪、焦亚楠: 《新闻模糊语的语用学解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94期.

  [4]何光先:《基础、创新与价值》,《新闻学论文集》.

  [5]维索尔伦: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国语教研出版社 2000.

  [6]刘保全、贲慕琴:《细节的魅力》 ,《应该这样写》.

  [7]陈原: 《社会语言学》 1983.

【浅谈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论文09-09

英语语言中的模糊现象07-07

浅谈宋代婉约派词作中的模糊语言现象10-03

浅谈语言歧义与模糊的差异08-27

英语教学中模糊现象之初探08-27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模糊语言现象07-07

浅谈告状现象论文10-06

语言偏见所引发的语言变异现象初探07-03

少年作家现象初探 - 毕业论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