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战略规划形成高校学科比较优势与群体优势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1-09-09 10:12:4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通过战略规划形成高校学科比较优势与群体优势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21世纪的中国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促进高校发展,形成高校学科比较优势与群体优势是一条重要途径。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特点,同时借鉴国外优秀高校成功经验,从战略规划角度提出了优势发展与集成发展两种有效战略,并分别对发展优势学科与集成发展学科的重要性及可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阐述,为高校战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战略规划形成高校学科比较优势与群体优势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校;战略管理;比较优势;群体优势

  高校在科学制定与实施学科建设战略规划时,一方面可以实施优势发展战略,也就是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战略使命与目标选准突破口,优先发展一批学校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以学科特色为先导的学校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以优势学科的发展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实施集成发展战略,也就是提倡树立跨学科的合作意识,通过自觉的学科调整和积极组织新型学科群,加强文理基础,优化学科结构,发挥学科综合集成和科研群体集成的优势,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科研水平。

  一、优势发展战略

  (一)发展优势学科的重要性

  几乎没有一所高校能够拥有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所必需的充足资源,即使是各项资源相对充足的综合型大学也很难同时建设好所有学科。但是,一所真正优秀的高校必须竭尽全力不断追求卓越,至少在某些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追求卓越的高校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战略使命与目标优先发展一批优势学科,以优势学科的发展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始把发展优势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如清华大学认为,在发展趋势上具有战略优势并且在现有基础上,具有条件优势的学科是该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先遣队,因此,在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清华将优先发展信息、生命、能源、新材料、环境、先进制造和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类学科,同时以重大科研项目驱动优势学科的发展;复旦大学也提出根据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要求和学校的自身特点,重点建设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临床医学、药学、法学、经济管理科学、新闻学等学科,使之紧跟世界学术前沿,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发展优势学科的评估、择定及相应措施

  高校在选择发展优势学科时,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确定适合发展的领域,同时也要尽可能囊括其他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的优势学科,通常应从学校已有的学科中进行选择。评估的标准包括学校已开设的课程质量、学生对于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国家或地方的需要、学校对相关领域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有许多可行的方法评估现有学科。从长远来看,建立项目评估体系能够提供必要的信息,中期评估则应包括吸引外部经费的情况、毕业生的质量、教师的获奖情况、院系或研究小组在国内外的声誉与影响。另外,对学校不同课程与院系进行评估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如理工科的教师比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师容易获得来自校外的研究资助;同样,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比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更容易发表成果。因此,在进行评估时,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

  优势学科发展规划公布后,无疑会极大地激励那些入选的院系,也会令未入选的院系失望,学校应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尽量减少优势学科发展战略的消极影响,鼓舞学校的士气。

  1。必须使各院系认识到,一所高校的优势学科是逐渐形成的,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此外,国家或地方的需要也会因时而异,因此,那些开始并未包括在内的学科可能会进入优先发展的行列,而那些已入选学科则有可能因为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而被取消。

  2。优势学科必须跨学科或尽量囊括学校其他学科。许多高校都把鼓励跨学科研究以形成特色学科群作为推进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使命。例如,台湾大学将其基础雄厚,且研究范畴符合世界潮流及社会需要重点的纳米科技、基因体医学、信息电子科技、儒学与东亚文明等领域作为推动跨领域研究中心的主体。

  3。在优势学科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提高教学辅助系统的办事效率,同时保证相关院系得到所需的资源,并尽量减小来自落选学科的消极影响。

  4。必须充分认识到所有院系对学校来说都是宝贵的。虽然只有一部分院系会作为优势学科而得到优先发展,其他院系也应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为满足外系学生的学习需求服务。对包括那些优势学科的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整个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他们将在其他院系修读课程,而一所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院校必须能够为他们提供优秀的课程,因此,所有院系都是宝贵的。

  二、集成发展战略

  (一)学科集成发展的重要性

  集成发展战略的着眼点有二:一是应对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国际趋势。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当前国际上教育与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新的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产生的。目前,许多学科之间已经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内部各分支领域以及相互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来自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本学科领域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中国高校都开始尝试拓宽专业口径,破除“苏联教育模式”的积弊,当学科之间的分类和界限逐渐被打破和模糊化后,学科的重组就日益显得重要和紧迫。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都已经把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研究,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学科群体优势作为“十五”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

  集成发展战略的第二个着眼点是基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如何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学校的学术资源与其他相关资源,是关系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中国高校战略管理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集成战略就是要“权衡”一切可用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学校的这些资源,通过跨学科合作、跨院系合作、跨院校合作、甚至跨国合作,优势互补,产生合力,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如何推动学科的集成发展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关系,注意学科的特色与互补性,鼓励跨学科研究与交流,促进学科的综合、交叉和融合,优化学科结构,形成横向联系的学科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已经成为国外高校推动学科的集成发展、实现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的一种重要战略措施。美国哈佛大学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跨学科建设为高校推动集成发展战略提供了成功经验。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曾指出,哈佛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功就在于建立了交叉学科和教师之间(或学院之间)的合作。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有几个跨学科中心过去只从事国家或地区性的学术活动,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中心所涉及的学术范围有所扩大,具体表现在地域、包含的学科数量和研究问题的种类上,结果促成了亚洲中心的建立,它不仅从已有的文理学院吸纳教师,同时也第一次从专业学院吸收了对亚洲问题有研究兴趣的教师。哈佛的许多研究都采取了这种跨学科的组织形式,例如,关于快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研究,就由来自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经济学系和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道德哲学和宗教研究领域、工程和环境科学领域的教师一起进行。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为了实现学科交叉,成立了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建立合作平台。学校建立了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论坛,各系教授既是论坛的成员又是院系的教师,生命学科与材料学科的教授可以一起工作。跨学科研究中心基本上是虚拟中心,教授使用不同的设施在不同区域工作,研究中心也没有设立中心领导,所有教授既是研究人员,又是管理人员。

  从以上两所世界名校的做法看出,高校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应该是一种为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而成立的学术联合体,是因研究需要而成立、以跨学科研究为宗旨。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高校通过集成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推进学科创新与优化学科结构、提升整体学术研究水准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延复,贾金悦。清华园风物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Henry Rosovsky。 The University: An Owner’s Manua[M]l。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Inc。,1990。

  [3]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通过战略规划形成高校学科比较优势与群体优势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比较优势模型的演化论文06-25

关于高校以优势学科促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论文范文10-09

发挥西部比较经济优势的财税政策思考07-12

知识营销与超市新竞争优势的形成论文10-05

立足资源优势放大优势的论文06-26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论文10-06

英国留学的优势比较明显09-23

比较优势的困惑及对策08-12

竞争优势的形成: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选择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