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校生源现状和诉求论文

时间:2021-09-10 11:44:1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当代学校生源现状和诉求论文

  自2008年开始,出生于1990年及以后的新一代青年学子开始批量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些特性给高校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办学条件完备、师资队伍优良、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独立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2008年秋对大一的3222名新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学校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

当代学校生源现状和诉求论文

  一、生源呈现出“四多”的基本特点

  育人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和使命。2008年既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90后”学生批量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开端。独立学院学生自2008年开始出现了某些显著的变化,这给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乡镇学生多。在中南分校2008级学生中,来自乡镇的学生约占61%,城市的学生约占39%。这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数据。独立学院因按办学成本收费,普通本科专业每年的学费多在1万元以上。独立学院试办初期,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学生占有较大比例。独立学院学生来自乡镇的超过60%以上,是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发展进步的明显体现。一是乡镇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具有支付高昂学费的基本能力;二是乡镇居民对知识的渴望和认识,愿意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三是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了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四是国家奖助政策开始覆盖到民办高校,有助于更多家庭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来自乡镇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是对独立学院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一次回归,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进步。一般而言,来自乡镇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生活上比较节俭,学习上比较努力,这有利于独立学院建设优良的学风和校风。但这类学生在从乡镇到城市的过程中,面对各种诱惑,往往容易迷失方向,放松对自己的教育和要求,值得注意。

  (二)非独生子女多。在中南分校2008级学生中,独生子女约占44%,而非独生子女约占56%。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将有关规定列入法律。现在,很多人一谈到当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学子的特点尤其是一些缺点的时候,动辄就是“独生子女”怎么着怎么着。如今,非独生子女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的比例,也是一个让人很意外的数据。这与乡镇学生比例较高有着直接关系。高校2008年入学的学生,多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而当时中国城乡独生子女的比例具有较大的差异,基本情况是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要高于农村。例如,1985年时,城镇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为59.45%,而农村仅为5.27%;1990年时,城镇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为61.25%,而农村为13.97%[1]。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各均有一些优缺点,大学期间共处一个大的环境,难免会发生各种碰撞和冲突,这给独立学院的育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三)女性学生多。在中南分校2008级学生中,男生约占47%,女生约占53%,女生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南分校开设的专业单从专业属性上来看,文史类和理工类专业基本上各占一半,但近四年来学校录取的新生中,女生的比例均略高于男生。2005-2008四年间,女生占当年新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约为48%、49%、51%、53%。与女生逐渐增加相对应的是,男生的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男女出生的性别比例为117:100,[2]男性比女性多3700万。[3]在“男多女少”的现状下,独立学院内女性学生呈现出的递增趋势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充分说明女性也逐渐享有同男性一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是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女生比例的上升,对大学生间智力与情感的互补与激励等,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女性学生增多,带来的安全问题、心理辅导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等,也亟待解决。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独立学院更应重视这一问题。

  (四)“90后”学生多。在中南分校2008级学生中,“80后”学生约占60%,“90后”学生约占40%。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11所高校2008级新生进行统计,“90后”学生平均为42%,最高的为54%,最低的为32.4%。[4]作为一所在第三批次招生的独立学院,中南分校2008级学生中“90后”的比例已接近一本、二本院校平均比例,这既是高校批量迎来“90后”学生必然的体现,同时也是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提高的表现。2008年,中南分校本科录取分数线在很多省份的投档线达到或接近二本的分数线。“90后”具有明显的一些特性,独立学院要引导“90后”健康成长,教育者自己要先实现几个转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个性转化;在教育模式上,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在教育重点上,由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教育向宏观目标与人的自身需要相结合转化;在信息化手段上,向网上疏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转化。

  二、填报高考志愿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志愿填报是整个高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考生填报志愿的基本情况,无论是对于完善高考招生模式还是创新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独立学院生源的基本特点和独立学院所在的招生批次,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填报志愿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多数人对高考不满意。在考生分数一定的情况下,基本上决定了其上什么批次的高校。但对于2008年高考发挥如何,在中南分校2008级学生中,约70%的学生认为自己“发挥欠正常,考得不理想”。众多学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意,这反映出:一是我国的高考选拔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三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成才意识比较高。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缺乏清醒认识,也反映出部分“80后”、“90后”有一种“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心理。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学生“弃学”和“退学”的现象在各个地区和高校中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学生自动退学率从2002年的0.1%升到了2006年的2.6%,2007年全国为10%左右。[5]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减少学生的无故流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独立学院应在学生入学后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早日走出“高考失败者”的阴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找回自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

  (二)志愿填报多自己做主。人们常说,“高考考学生,填报志愿考家长”。中南分校的调查修正了人们的这种“惯性”认识。面对高考志愿,“自己决定的”约占44%,“父母决定的”约占10%,“其他亲朋好友建议的”占14%“,以上三种情况的综合”占25%,“稀里糊涂填报的”约占7%。这表明,在考生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家长并未起决定性作用。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我的大学我做主”,这点在“80后”、“90后”学生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反映。可以预见,今后“90后”学生中面对每年高考志愿的填报“自己做主”的比例会逐年提高。由学生自己做主选择学校和专业,最大的好处在于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最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兴趣、潜质等与院校和专业结合起来,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对有些院校或者专业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往往容易造成“望文生义”,今天选择的专业明天可能就会要求更改。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一方面要尽量积极推行通识教育,按大类招生,减少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应完善各种政策,如果学生确实在某个方面有兴趣和潜力,应允许其转到其他专业就读。

  (三)多数人对院校有所了解。高校进入“90后”时代,学生填报志愿也多是“自己决定”,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填报志愿会很随意呢?调查显示,在中南分校2008级学生中,对学校“非常了解”和“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4%。这表明,学生在成绩一定的情况下,对院校的选择目标非常明确。他们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了解自己拟填报院校的有关信息。在各种渠道和途径中,网络成为学生了解院校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学校网站了解的约有59%。这些数据对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一方面,当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独立学院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调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思考。另一方面,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更高,如何提高他们的网络素质,是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这既包括独立学院在教学手段现代化中如何利用网络的问题,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利用网络渗透的问题。

  三、影响考生选择院校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考生选择院校、院校录取考生,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对于为何选择到中南分校就读,共计列出了11个选项,3222名学生对这些选项总的选择次数达到8881人次,平均每人选择就读的因素达2.76个,这表明影响考生选择独立学院就读的因素就有多样性。独立学院要招收到优秀的学生,关键还在于能不断加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特色办学之路。

  (一)高考成绩是决定性的因素。在调查给出的11个选项中,选择“没什么考虑,高考分数决定的”和“觉得报考中南分校被录取的把握比较大”分别有849人次和1039人次。这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次较多的两项。这实际上是我国当前独立学院招生现状的具体反映。高考成绩是考生选择院校的决定性因素,考生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成绩选择高校,他(她)只能选择和自己成绩相对应批次的高校,只能根据往年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选择被录取把握比较大的高校。在分数一定的情况下,考生要想提高自己志愿的命中率,应多了解院校近年招生录取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如独立学院近三年招生的最低分数和最高分数,省级招办公布的近三年高考人数、各个批次招生计划数和各个批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等,把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再来确定填报的院校,相对而言把握会大一些。

  (二)办学条件是重要的内在因素。办学条件是高校办学最基本的保障。数据表明,环境、硬件、师资等办学条件成为影响考生选择院校的重要因素。选择“环境优美”、“硬件完善”、“师资力量雄厚”选项的人次分别为1435人次、440人次和538人次。网络时代为考生了解高校的办学条件提供了便利,校园环境如何、实验实训条件如何、教师队伍如何,诸如此类的相关信息考生都可以在独立学院网站上进行查询,这也为考生选择院校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中南分校依山傍水的优美校园是考生选择前来就读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这既反映出当代的青年学子在成长求知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渴望和认可,同时也为独立学院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新时期独立学院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院校品牌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为何选择到中南分校就读,在参与调查的2008级3222名学生中,选择“声誉好、知名度高”、“历次排名一直位居全国前列”选项的分别有939人次和994人次。这表明,独立学院自身的品牌已经成为考生选择院校时重要的外在因素。品牌实际上是高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品牌也是生产力。在分数一定的情况下,考生愿意到同批次高校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去就读,这本身也无可厚非。品牌是一种积淀,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考生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高校就读,也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对独立学院而言,要重视对自身品牌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考生的青睐。对社会的文化引领功能也被认为是高校的第四功能,高校对社会的文化引领如何,也会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品牌建设。独立学院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名誉度,就需要让社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挥对社会的引领功能。

  (四)教育教学质量也是重要因素。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统计发现,“管理严格”、“就业率高”、“办学规范”、“成功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等,也是2008级学生中选择到中南分校就读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四个选项中,选择的人次分别为826人次、557人次、543人次、721人次。这四个选项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管理严格”和“办学规范”是“依法治校”和“依法办学”的体现,这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环境”保障。“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这一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就业率高”是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和反映。考生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高自身未来的社会竞争力,关键还在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高校在办学的探索过程中凝炼。大学要有自己的理念和特色,对于处于提高办学内涵阶段中的独立学院而言,同样要重视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四、对未来就业的期待要求创新教育教学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进一步加剧。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在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也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好未来几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一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期待,为独立学院创新教育教学、建立长效就业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一)约55%学生准备继续深造。统计表明,在中南分校2008级的学生中,约29%的.学生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约42%的学生准备“读研(含专升本)”;约13%的学生准备“创业”;约8%的学生准备“参加其他方面的培训”;5%的学生准备“出国”。另外约3%学生表示“待业”或者“暂无考虑”。如果把“直接就业”和“创业”的相加,大学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约占42%;把“读研(含专升本)”、“参加其他方面的培训”、“出国”等相加,那么毕业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约占55%。中南分校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大一学生中约有55%的人毕业后准备继续深造,一方面这是广大学生对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体现,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部分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苛求,让他们不得不选择通过继续深造来应对社会的要求,以便将来更好地发展。这给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院校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学生进一步深造的诉求,尽可能地做到两者兼顾。

  (二)约41%的学生对就业充满信心。最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压力较大,而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又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在这种现状下,初入大学校园的大一学子,对未来的就业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统计表明,约41%的学生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约32%的学生称“现在才大一,对未来就业还没有什么感觉”,另有约32%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对未来就业没有太大的把握”。为构建就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中南分校在2008年秋季开学后,向全校大一学生开出了《走向成功》、《大学生生涯设计》两门必修课。这两门课的教材系中南分校学工系统一线的素质导师等集体编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授课教师每次还集体备课,集中探讨问题。生涯设计教育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分学期设计,学期初制定规划,学期中对照检查,学期后总结反思,整个设计贯穿于学生大学全过程。生涯设计教育还引入了各种测评,以便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发展潜力,从而制定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三)约91%的学生期望到城市就业。此次对于大一学生未来就业去向的调查显示,约39%的学生毕业后准备到“东部沿海城市就业”,约5%的学生准备“返回生源所在地”,约4%的学生准备“到基层就业”,约23%的学生准备到“京、津、沪等大城市就业”,29%的学生准备“留在武汉就业”。如果把到选择“东部沿海城市”、“京、津、沪等大城市”和“留在武汉就业”的相加,那么毕业后准备到经济发达城市就业的学生比例约为91%。当前大一学生对未来就业去向的选择,与中南分校先前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具有一致性。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沿海城市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区域,但因受国际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方未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有限。如何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将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除了院校自身的努力外,也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做保障。

  (四)约81%的学生期望月薪2000元以上。调查显示,约7%的学生“不在乎工资待遇,多少无所谓”,期望月薪不低于1000元的约占12%,期望月薪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的约占34%,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约占47%,其中期望月薪不低于5000元的约占11%。这一统计表明,在中南分校2008级学生中,约81%的学生对未来的月薪期望不低于2000元。部分学生“不在乎工资待遇,多少无所谓”,这与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零工资”现状具有一致性。2009年1月,广州智联招聘通过对全国2517家企业薪酬进行调查,2009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1846元,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2731元。[6]在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约81%的大一学生对未来月薪的期望在2000元以上,这实际上给独立学院的就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生要想未来获得高薪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对高薪的期待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和对成功人物的崇拜,比较看重经济利益的得失,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要转变他们就业观念的难度与先前的学生相比会更大。

【当代学校生源现状和诉求论文】相关文章:

当代融资租赁的现状与举措论文01-12

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01-11

当代资源税的现状与改善论文01-14

当代学习方式下主体构建的价值诉求07-12

关于恐惧诉求传播机制论文06-25

实践和中国当代美学建构论文12-24

绿色化学化工现状和发展论文12-11

农工利益诉求的市民化途径论文12-09

当代电影音乐作用和功能论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