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疗法理念下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论文

时间:2021-09-11 19:40:4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内观疗法理念下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在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保障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受助群体,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然而,笔者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发现,部分受助学生在生活上脱贫了,但在精神上还没有“脱贫”。他们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自强自立的主动性不强,感恩意识欠缺,只懂索取不懂回报,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感恩教育急待加强。本文分析了内观疗法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探索了内观疗法理念下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旨在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其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内观疗法理念下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论文

  [关键词]内观疗法;受助学生;感恩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学生家庭或个人分担一部分高校教育成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部分大学生的教育费用负担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相关问题随之产生并越来越突出,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资助政策,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受益,在国家的资助下自立自强,顺利完成了学业,回报国家和社会。但也有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反哺功能丧失,严重影响了资助的育人功能。如何对受助学生加强感恩教育,达到学生人格成长的目的,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课题。

  一、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研究表明,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使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及感恩行为有明显弱化的趋势。在对一线从事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调查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受助学生认为自己受到资助理所当然,部分学生甚至对国家和学校制定的受资助条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通过投诉、恐吓等行为索要资助金,其行为表现令人心寒。[1]“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国家、社会、学校鼓励受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艰苦朴素、勤奋学习、志存高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接受国家和学校资助的同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不忘回报社会。但现实情况却是:虽然受到资助,但学生的回报意识较弱。受助学生对各项社会实践或义工活动积极性不高,只想成为资助的摄取者和挥霍者,却不愿做资助的共享者和担当者,坦然地享受权利,吝啬地分担义务。造成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弱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社会环境、家庭及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个人原因。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讲,各种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了学生责任感的建立,降低了学生承担义务的意识。从家庭来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部分家长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一味地打工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也有部分家长因为家庭经济的困境而对孩子心生愧疚,从而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养成了不断索取的恶习。从学校教育来说,片面重视知识的教授,忽略了教育育人的目标。但是这些原因必须通过个体本身来起作用,因此,从个人角度来讲,冷漠、自我中心、利益至上、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建立,是导致学生感恩意识弱化的重要原因。

  二、内观疗法简介

  内观法是日本吉本伊信先生于1937年提出、1953年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心理疗法,是属于日本的一种独有的心理咨询方法。它通过三个主题:即“别人为自己所做的”“自己给别人的回报”“自己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使内观者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复回忆,从而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面的理解和反省,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特别是与亲人间的关爱,与社会间的归属和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实现对自我形象和对他人认知的`调整,建立与自我和外在环境良好的连接,提高主观幸福感。[2]内观者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人生经历分成若干阶段,以周围最亲近的人为对象,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进行观察体验。在内观过程中,内观者通过回忆从周围人那里获得大量的关怀和爱以及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从而在内心深处感悟到:我该怎样地去爱别人才能弥补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才能回报亲人对我的照顾和爱。这也就是日本学者三木提出的“对自我的罪和他人的爱的认识”。[3]从本质上讲,内观就是通过对自我意识以及以往直接经历的再体验实现对人生的再定义、再认知。内观法的创始人吉本伊信对内观目的概括为:不论遭遇怎样的逆境,始终要以感谢和报恩的心态面对生活。肖荣勋在《内观疗法在教育中的应用及研究新进展》中指出,内观疗法适用于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4]。

  三、内观疗法在受助学生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一)内观训练从受助学生自身入手,可以改变错误认知,完善人格特质,增强感恩意识

  通过内观训练,受助学生可以体会到人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依赖,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思考行为模式,学会站在他人立场看待问题,将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对他人不满的心理转变成谦虚的、依赖的、和谐相处的心理状态,使因自私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愤怒以及与他人的对立情绪转变为幸福、愉快、感恩的心理状态,最终达到更新自我的目的,树立感恩意识。

  (二)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发挥受助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情感自助”

  高校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通过外在的刺激让学生对感恩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从而转换成学生个体内在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但目前的教育形式仍建立在道德说教的基础上,教育者希望通过说教来改变学生的认知,这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来讲效果有待考量。[5]而内观心理训练通过让受助学生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以及因自己的成长而占有消耗的社会资源,使受助学生重温被爱的积极情感体验,唤起受助者知恩图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激发内观者的感恩之情。以内观教育的理念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可以触动其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获得更加稳定、持续的教育效果,无疑对当前的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四、内观疗法在受助学生感恩教育中的路径探索

  高校受助学生的比例较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受助学生比例超过在校生的30%。对这些学生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内观治疗不太容易操作,但可以借鉴内观疗法的理念和心理训练的方式进行路径上的探索。

  (一)对受助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采用内观疗法进行感恩教育

  在采用内观疗法进行感恩教育之前,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及人格特质,对于感恩负担过重、自我界限不明的学生,过多的自我反省容易引发其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导致其深陷压力的泥潭无法自拔,影响他们前行的步伐。内观疗法更适合于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对外在无情索取却不懂得回报的学生,通过内观训练可以改变他们的认知、情绪甚至行为,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对受助学生进行个性化了解是采用内观疗法进行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步。

  (二)形成内观疗法感恩教育管理机制

  良好的制度是教育开展的有力保障。高校需要建立受助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小组,对受助学生进行内观训练的指导,让受助学生能以小组的固定形式开展训练活动,排除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三)采用简化的内观疗法开展工作

  由于受助学生不能按照时间要求集中进行内观训练,可指导学生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按照“别人为我做的、我为别人做的、我给别人添的麻烦”三个问题认真记录内观日记,指导教师定期对受助学生的日记进行记录反馈。同时结合高校学生的个人特质,学校也可以借鉴内观疗法的理念,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开展换位思考活动。学校也可以设置感恩月,在活动中组织学生给父母,或者被感恩的人写感恩信,举办感恩演讲,通过外在的抒发激发内心温暖和爱的积极体验,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完善受助学生感恩教育记录反馈机制

  学生自省效果的持续需要外在环境的激励,指导老师及小组成员或者身边人的支持可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形成长效的行为模式,因此在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并予以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成长的积极情绪,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运用内观疗法的理念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其实施途径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在创新性的理念、方法下实现高校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永灿.高校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及路径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27-28.

  [2]韩雪.内观疗法———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J].青春岁月,2012,(16):353.

  [3]聂丽萍.内观法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2,(1):43-44.

  [4]肖荣勋.内观疗法在教育中的应用及研究新进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93-94.

  [5]曾东.观念与方法:内观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12,(15):38-40.

【内观疗法理念下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探讨论文01-19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探讨论文01-06

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论文01-20

基于教育理念的装备制造工艺探讨论文10-01

新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探究论文01-20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英语语音教学论文11-03

探讨基于节能理念下的中央空调安装技术论文10-09

受助小学生感言03-24

CDIO教育理念下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