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强大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1-09-16 09:08:4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对增强大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是人才工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人,就必须借助德育实践,必须在德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主体需要,以实现德育价值,提升德育效果。目前德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对增强大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主体性;思考

  高校德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直接为社会培养思想索质过硬、道德品质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德育具有双重目的,它既要使个体的人社会化,又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把他们塑造成为富有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所以高校德育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学生主体需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以指导他们准确定位个人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自觉性、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大学生德育主体性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认同和重视。

  一、对大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再认识

  现代德育主张受教育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在教学、工作、研究等活动中,自主接受教育者传递的德育信息,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运动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关系。由此可见,德育主体性是由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构成的整体.对于教育者主体性,事实上是传统德育观念中一再强调的内容,因此研究也很深人,而受教育者主体性,尤其是大学生德育主体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受到重视.大学生德育主体性是指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德育实践的主体,不再单向地、被动地、简单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德育标准、概念和结论,而是根据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判断对德育内容进行选择和理解。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足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价值取向,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在德育过程巾的自主性。自主性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够在教育者指导下独立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次,大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德育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接受和升华德育信息。

  第二,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能主动、积极地作用于教育者所提供的德育信息,对德育活动主动参与和进行组织管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增强就意味着他们能自觉、自主、积极地参与自身和社会发展活动,从而也就愈能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思想道德行为方式。

  第三,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的特征和能力,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表现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就是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的创造能力。现代大学生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多冗的文化体系,其中必然存在复杂的思想道德问题和经常的思想道德冲突,这就需要他们创造性地执行思想道德规范并不断地创造出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思想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德育主体性不强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

  德育应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重视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德育工作的中心。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大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受到尊重,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然而在现代的德育过程巾,大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明,而且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置个方面:

  1.德育的功利的片面性。在现实的高校德育中,大量存在着德育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现象,有明的功利性。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或学生自已组织的的德育活动,有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个功利性目的,如为了宣传学校或教师、提高学校或教师的知名度等。这种“德育”往往注重做表面功夫,不仅不能使参与者形成良好的品德,反而会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功利化,形成双重道德人格。究其原因,是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对德育的本质、口的、功能和价值等作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新的科学回答,呵魁爿惯于用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德育的目的及价值,片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没有把受教育者的人格权利和发展需求置于应有的地位。

  2.德育参与的被动性。实践是“土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在实践活动巾,参与者在改造客体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改造,从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德主体。以这样的观点透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德育实践,可以发现在一些德育实践中,学生由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消极的客体。学生的不少德育实践是由学校和教师白上而下组织并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实践安排了一切,从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方案的制订,从活动的时间、地点到活动的方式都由学校和教师一手安排,学生对参加德育实践的意义缺乏明确认识,只是被动地、例行公事般地参加活动。这种德育实践由于参与者不是作为主体参加的,没有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选择性,因而难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象化,特别是难以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达到德育实践的目的。这是因为传统德育把受教育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忽视对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3.德育形式化和非经常性。德育是一项细致的,长期性的工作.有的学校或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形式上十分热闹,但是,由于教师在实践前不引导学生了解其目的和意义,实践后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思考,不仅使德育实践的价值大打折扣,而且使一些学生在无形中养成弄虚作假的不良品质,给学生的品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且,有的学校习惯于针对某个问题,搞几次有声势的实践活动。这种仅仅想通过…两次运动式的德育活动就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学生的做法,不符合品德形成的`规律。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在经常性的德育实践中形成的,仅靠运动式的德育活动无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问题根源在于德育目标过于抽象。德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有自律道德的人,而不是停留在他律阶段。如果将具体德育活动的完成视为德育目标的实现,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不关心,难免导致不少学生只有想法而没有行动.这样的德育,很难使正确的理论真正内化为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坚实的行动。

  三、增强大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几点思考

  在德育巾,师生之问足“主体间性”的关系。而主体问性所表明的是主体。三体在积极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为特征的和谐一致性。它致力于各个主体之间的互相理解、对话、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

  1.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德育必须立足于“为人”,以承认、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前提,把大学生的兴趣、需要、追求以及接受能力作为德育的起始,从大学生主体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出发,德育才会真正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要更新观念,真地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足由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婴求教育者转变工具论的德育观。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是德育的目标,所以,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处于德育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育者建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重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价值取向。要着眼于对学生正面的引导和肩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便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日的。

  要创新方法,发腱大学生的个性。大学生是正在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的个体。小仅有思想,有情感,还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以及充分体现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立的人格。因此,德育不能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其他人格要索割裂开来,而要因势利导,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发挥学生独立、自主、进取、创新的个性品质,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已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并鼓励学生在该领域内不断开进取,有所作为.

  要转变机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传统德育仅仅依据“社会需要”去设计德育,根据社会本位塑造人才。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每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所以,在德育选择上,不仅要符合我国德育的目标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更要贴近、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个体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要扎根生活土壤,融人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职业规划等的关心指导当中,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德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德育主体性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素养,这种素养的生成有赖于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相对受教育者,教育者在这种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是外部力量,而大学生自身才是决定性因素。

  要主动参与。主动参与是主体对活动目的有明确认识后,自觉产生的原动性意识及行为,是大学生德育主体性发展的内因。从现实看,处于相同环境下的不同个体,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它取决于个体的主动参与水平。一般来说,主动参与水平高的学生,其主体性素质发展相对较好,反之则较差。主动参与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倾听、吸收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不固执己见,对压力有较强的承受力,在活动中也能按照自已的需要自主地确定德育活动方案,自主选择口标、内容、形式、时间和地点;通过亲身的合作、体验、服务,提高道德认识、生成道德情感、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要培养合作意识。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主体独立自主地养成的,它也应该是在与其他学生主体团结协作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不管是在学生阶段,还是将来走向社会,每个学生主体总是生活在群体的范围之内,是群体中的主体。同时,当前在众多领域巾,已经发展到了高强度的竞争,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取得成功,仪仪依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足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学生要自觉形成合作意识,学会在合作性的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在与其他学生主体的互动合作、联系中发现自我价值,培养乐于和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各种思想意识相互激荡、知识经济大潮汹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才干的获得离不开自我教育。要通过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主体性意识。因为要做到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掌握、超越各种现实客体的限定和制约,能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离外埘客观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就足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文化知识.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相对米说足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相对丰富的群体。掌握丁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够,还有一个如何运用,为谁服务的问题,这就是“余理性”问题,也就足要受法规和思想道德约束的问题。此,在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觉提升自已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是提高主体性的关键。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最终日的都是为了做到自我提高,以实现提升主体性的目的。

【对增强大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坚持隐性德育增强德育实效的论文05-28

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论文12-31

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的思考论文04-26

浅谈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学校实践论文01-24

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01-19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思考论文11-30

探究优质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12-16

对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思考论文12-13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思考论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