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视闯中的高校发展策略论文

时间:2021-09-16 10:44:0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视闯中的高校发展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实体,以其研发和人才优势,成为区域创新的引领者。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供给上不能满足区域创新需求,制约着高校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贡献。因此,高校要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视闯中的高校发展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区域创新体系;高校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延伸,体现出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点。建设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将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夯实基础。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实体之一,如何加快自身发展,以服务区域创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值得探讨。

  一

  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以其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

  1.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的收益要大于物质资源投资的收益。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较,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著名高校就是首先通过培养出色的人才,为国家创新作出杰出贡献的,如哈佛大学共培养出6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中有29位英国首相,21人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和任务之一,是高校对社会发展的显性贡献。

  2.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沃土。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越活跃的地区,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也越强。4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已经把对社会的“知识贡献”列为高校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高校在科学研究、知识创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高校聚集了多学科,易于开展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从而催生新学科、新思想和新成果;

  高校集聚了一流创新人才队伍,2000~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共对139个创新研究群体实施了资助计划,其中分布于高校的有73个,占52.5%,这些优势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主体。据统计,影响人类的70%以上的重大科研成果和9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高校。高校无可争议地成为知识创新的沃土、创新成果的催生者。

  3.高校是技术创新的助推者。

  我国企业,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自我研发实力偏弱,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因此,高校虽然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我国现阶段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中,高校的人才、学科优势和长期的科研积累,为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条件。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约30万人,占全国研发人数的1/3。“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单位并担任首席科学家承担“973”计划项目89项,占立项总数的57.05%;承担“863”各类项目占总项目数近40%。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21个,占总数的63%。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42个,占全部工程研究中心总数的35.3%。经科技部批准,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0个,占全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29.4%。高校成为技术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成为技术创新的驱动者。

  因此,高校具备创新的深厚基础和人才的鲜明优势,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大量的研究成果,为区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和知识贡献,是区域创新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二

  高校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了普遍的认识与认同,培养的人才和科技研发成果的有效供给是评价高校对于区域创新贡献的两个重要载体。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着一定偏颇,制约着高校自身的创新发展,制约着高校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贡献。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人才培养是维系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之一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富于哲理,“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但是目前高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首先,是以知识传承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取向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强化了理论阐述及相关的逻辑推导,使学生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学生在知识承接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弱化了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以开发创造力为核心的人格教育的缺失。目前高校教学完全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内容来进行,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但同时导致人才培养的格式化、标准化,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缺少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再次,实践教学的忽视。实践教学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桥梁,学生通过实践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并从实践中了解到所学专业当前最新的内容,但是大部分高校与企业、公司“互惠互利”的密切协作关系还没有全面确立,高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主要是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性,认知性不强;就更谈不上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验证性演示型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不足,未能达到让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我实现,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高校创新研究成果供给的有效性不足。

  检验高校对区域创新体系的贡献大小的标准之一,就是高校科研成果对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率。但是,目前高校创新研究供给的有效性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高校的以论文为核心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制约着应用技术的研发,高校科研成果存在着技术的可靠性差、开发的周期过长,且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因而使企业很难获得直接支持。尽管高校每年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成果转化率极低,尤其是由高校自主研发的原创性成果为数不多,使高校真正介入区域创新体系存在一定的障碍;二是高校内部还未形成大团队攻坚的优势,团队建设上学科单一,没有形成规模,现有力量和资源的优化整合不够;三是区域内各个高校之问的资源整合、有效联合、联盟以及合作还远远不够,各自为战,资源共享欠缺、重复建设偏多,严重制约着区域内高校整体创新优势的形成与发展。

  三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既使高校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也给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应在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其实现发展的'路径。可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1.高校要明确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确定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高校拥有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是知识创新的主体。高校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自身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优化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与区域内企业的全面合作,使其在横向拓展方面取得新进展,把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强大的科教优势,为切实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出贡献。

  2.加强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

  高校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参与整个区域创新建设的基石,因此,高校要加强其内涵发展建设。高校应大力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创新的角度深化知识创新,发展成为区域创新的智库和基地,产生强大的辐射和示范效应,推进区域创新的发展。同时,开展高校内部以及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战略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催生创新成果。另外,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的合作,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通过国际化来强化高校的创新能力。此外,营造创新环境,创新要有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和宽容的学术环境,高校要通过民主管理,走创造性、学术性、开放性、民主性之路。

  3.高校要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引领区域创新。

  把推动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将高校的特色与优势渗透到以市场为大背景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高校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校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与企业协同攻关,确实推出一批应用型高新技术成果,为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尤其是行业背景明显的高校,特别是在农、林、水、地、矿、油等基础能源和基本设施建设领域的拥有学科优势,应成为这些行业创新的引领者和支撑者。

  高校还应该主动与企业、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提高科研成果在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流动效率。搞好创新团队建设也是引领区域创新的重要环节。高校不应狭义地、而是应广义地理解创新团队建设,团队以项目为纽带,不只包括高校内的学者、专家,还应包括企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吸收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以此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科技创新。

  4.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知识与技术创新中最具有能动性、保持知识与技术创新持续进程的资源型要素。毕业生服务区域创新的效果是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志之一,培养出一批既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又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必须承担的重任。为此,高校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高校树立以人文、科学、创新相统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倡导人格教育。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高校教师要具有创新素质,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应该不断提高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实训和实习基地,确保学生的实训和实习时间,不能流于形式。高校要建立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建设,实行开放式管理,成为学生课内外学习、实验和科技创新的基地。

  总之,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高校要兼顾与经济社会的互动互通,不仅积极增强自身科技创新实力,而且放宽视野,突出特色与优势,积极融入创新体系建设之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视闯中的高校发展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河北省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发展策略论文02-08

高校融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析论文01-09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论文02-08

高校创新网络及发展策略分析论文01-08

浅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07-02

关于高等教育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探析论文02-08

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论文01-16

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策略探析论文12-29

论现代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