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1-09-17 14:54:4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健康 可持续发展

试析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OS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证实学生步入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但随着学生步入高年级而身体素质则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又是逐年下降的,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出,用牺牲学生的健康去换取文化知识是错误做法,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违反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是不可取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1年的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均下降。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选取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05级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本校03级、04级、05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握力(男)、台阶实验。

  从表1可以看出,03级学生1一3年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及格率为一年级是71。7%,二年级是74。6%,三年级是73。1%。这说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型的发展态势,即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三年级开始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大学生步人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随着学生步人高年级,对其身体锻炼约束减弱,因此高年级呈现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

  从表二可以看出,03,04,05级学生大学一年级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及格率分别为71。7%,70。9%,69。8%。这说明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逐年下降的。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

  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这说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体育锻炼缺乏,是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过程,身体的活动是采用某一形式、遵循某一运动规律来完成的,是需要一定技术技能支撑的。简单的游戏只适应于某一年龄段,是不能相伴一生的。中学体育教学应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现在的初中、高中,学校只注重升学率,体育课教学名存实亡。据调查,83%的大学生在中学没能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没有经常锻炼的项目。由于家长和教师及周围环境都关心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学生学习压力大,忽视课余体育锻炼,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

  (二)健康意识淡漠

  青少年时期是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持续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体质状况从个体而言是人生中体格最强壮的时期,身体的各系统发育和机能能力都达到一生的最佳状态。不坚持体育锻炼,短期内机体并无明显反映,但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淡漠,人们便失去了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只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喜好偶尔运动一次,这势必造成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在体内积累,最终产生质的变化,使体质健康状况下降。

  (三)体育教育的脱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这说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年级开始逐渐开始下降,则说明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不足。有些专家认为很多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体育教学太格式化,太僵化了。我认为这只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诸多因素之一,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突出健康和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接受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了呢?体育教育是借助某一运动项目来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它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来支撑,因此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脱节,中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完成,而大学的培养目标又是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而无法衔接。面对运动技能偏低、培养目标较高的形式我们的教师也很茫然,无论是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是三自教学模式,都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更无法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顾此失彼势必造成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不喜欢运动,造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学龄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大学阶段能否养成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健康意识

  大学生健康意识淡漠,势必造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动力不足,要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其健康意识,但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单靠讲几次理论课是不够的,应该营造一个具有浓重健康氛围的环境,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并把健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健康意识,并积极付诸于行动,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二)大学体育教学应力求务实

  1。为中学体育教育补课。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有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技能做支撑,任何一堂体育课都是以某一项目为主线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如果没有基本技能做支撑,要实现高一层次的培养目标(提高参与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增进身心健康)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学体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学体育补课,先完成中学体育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再去实现大学体育培养目标,这样才符合锻炼习惯形成的规律,由兴趣开始发展至爱好最终形成习惯。

  2。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完成《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五项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体育素养的具体情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必定是多样的、复合的。根据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体育素质等情况,设定每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如第一学年注重第一学年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余锻炼中来,为其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奠定基础。第二学年注重体育道德、团队精神和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培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并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运动技能水平分层次按不同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如在传统项目教学选项分班时可同时开二至三个班,在第一次课上按学生的运动技能分成高、中、初三级授课,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出现。只有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从中获得快乐,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在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完善体质健康监管机制

  为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使体质健康检测不再是各项指标简单的测试和数据的统计,而是让学生切实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依据所学健身知识、运用多种与健康相关联的运动手段,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并自觉实施,真正实现对自身健康的维护,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监督辅导机制,对学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的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的可行性给予指导,定期对学生制定的健身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结合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结果加以评价和调整,使学生具备在人生不同时期都能保持、调节健康状态的能力,维护自身健康,真正拥有健康。

  (四)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有惰性,当你具有自我锻炼的愿望,并具备自我锻炼能力的时候,能否长期坚持自我锻炼并行成习惯,主要看你是否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据调查有74。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锻炼不足3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有必要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监管力度,做到体育部与学工处、教务处、各院系协调配合,把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勤率与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加分、综合评定,甚至与学分挂钩,使学生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强制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克服惰性最终形成习惯。为使课外体育锻炼更具实效性,安排教师现场辅导,随时对学生在锻炼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辅助各院、系、班组织小型多样的娱乐性、协作性强的群体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在体内形成良性积累,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四、结论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必须遵循身体机能发展规律和体育意识、运动技能和习惯的形成规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避免好大喜功、追求形式,抓好高校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使每一环节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才能完成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项系统工程,最终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试析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跟踪研究论文01-24

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02-08

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研究论文05-14

试析体育旅游的开发与研究论文12-08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05-07

试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论文01-08

试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防治研究论文01-27

试析高职学院教师激励的研究论文01-07

试析我国电力营销环境的研究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