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素质视角下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培养评析论文

时间:2021-09-20 08:17:2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非专业素质视角下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培养评析论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非专业素质缺失对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发展、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了职教师资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大胆创新,改革课程培养体系;搭建平台,强化实践素质;以行为引导为核心,内化非专业素质;以激励机制为引导,加强非专业素质测评体系建设。

关于非专业素质视角下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培养评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非专业素质;就业;培养路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办学模式的“成功素质教育”,其理论与实践的亮点就是关于“非专业素质”概念的提出并付诸实践而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如今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亦当毅然决然地选择和重视非专业素质。

  非专业素质通常指的是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应当具备的素质,如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等,虽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大学生的成功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涵盖了观念、品格、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层面的诸多内容,其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非专业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载体。就支持大学生的和谐发展而言,非专业素质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等特征。因而,它与专业素质共同构成培养职教师资专业学生成功成才的基础性核心因素,是影响职教师资专业学生毕生就业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关键所在。

  一、非专业素质缺失对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发展的影响

  非专业素质缺失造成了目前众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认知。职教师资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其本身具备一般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求其具备相应的行业职业资格能力以及教师资格能力,这显然使得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在非专业素质训练方面所分配的精力减少,导致其在初次就业时面临诸多挑战。非专业素质的先天性确实势必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瓶颈”,职业拓展空间因此受到限制,动态的职业转换难以顺利实施,不仅会增加职业转换成本,也增加了未来的职业风险。因此,非专业素质缺失严重影响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能力。

  1.多数毕业生因功利、实用主义不被用人单位所器重

  当下,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教育的工具性功能被高等职业教育瞬间强化,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非常重要,直接忽视了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素质对其就业和日后发展价值的重要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被认为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未来发展需要,究其原因,内在的自我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高校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存在差异,尤其是在非专业知识方面,认知差异更大(F=31.84),这说明人才供需双方难以在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导致学生就业时出现就业能力缺口。

  2.就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虽然职教师资专业毕业生比一般专业毕业生多了几项专业能力水平认证,但面对人才济济的当今社会,专业能力水平已经不能成为行业或单位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于是,非专业素质便毫无争议地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指标。然而,从笔者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来看,目前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自卑心理较强、主动性、责任意识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藉此,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水平已经成为学生就业能力的“短板”,已经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3.学生个人持续发展的动力减弱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但就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人才的个性化是学生就业的“长板”,而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保护和培养个性的发展。有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学生个人的持续发展才能彰显原始的动力。但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现状来看,保持学生个性化发展似乎成为妨碍高等教育改革的“瓶颈”,而高等师范教育相比其他高等教育,恰恰更加缺少彰显学生个性活力的氛围,高等职业师范教育亦不例外。

  二、非专业素质对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原因分析

  1.复合型人才需求程度加大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显,用人单位又进一步“精兵简政”,致使人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不断改变,能力单一型的高校毕业生已经基本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剧烈变化和需要,而复合型或一人多能型人才受到社会的追捧和欢迎。退一步思考,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是否能在工作单位得到较好发展也要考察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水平。

  目前过分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差异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下降。非专业素质的缺失造成毕业生的既有专业素质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其个人今后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师范院校应当高度认识到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非专业素质中的实际能力素质低下是学生就业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已有的调查结果表明,非专业素质中的能力素质对就业质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学生干部经历、职业规划能力、社会兼职情况等对就业质量影响尤为显著。其实,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能向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外实践平台,如学生干部、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兼职等。毕业生通过这些平台的锻炼初步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实际工作能力。然而,现在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逐渐下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时常萦绕于内心,从事社会锻炼的毅力不强,半途而终者越来越多。这一趋势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升,毕业时发现自身非专业素质的缺陷已为时过晚,用人单位只能优中选优,即便被单位聘用,自己也不满意,最后导致失意性失业。

  3.非专业素质中的思想品德素质低下是影响毕业生职业拓展的本质原因

  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要求较高,如政治面貌、志愿者服务经历等。拥有上述经历的毕业生在单位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目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比例逐渐下降,且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想评价不容乐观。这说明毕业生的思想素质不但没能得到提升,反而因为各种社会风气和现象导致思想素质下降,原本必须具备的且用人单位备受青睐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质,诸如过硬的政治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诚信意识等不被学生重视,从而束缚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拓展的空间。

   三、职教师资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探析

  1.大胆创新,改革课程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同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针对刚入学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运用企业人才测评方式,对其能力水平、个性特征、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测量评价,并建立长期的数据系统,经过分析,形成一般意义上的数据模型,基于此模型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改革和完善,增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解决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化问题。

  通常认为,课堂永远是理论知识的阵地。如何快速有效推进非专业素质教育就要从课堂这样的第一阵地入手。首先,在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设置并增加非专业素质培养课程,并给予一定的必修学分,让学生认为非专业素质是其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除了常规设置的“两课”课程外,增加非专业课程门类,如人际关系心理学、演讲艺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等,以此来直接有效提升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使其进一步内化为就业能力。

  2.搭建平台,强化实践素质

  (1)以强化专业能力为抓手,实现非专业素质的实践效果。职教师资专业学生毕业时须具备相应的毕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等级的行业执业资格能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用于学生实习实训。这样,一方面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其非专业素质在实训实践中得以磨合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强化非专业素质培养力度。针对职教师资专业的特点,开展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例,每年开展以“能做”、“会教”、“善学”为模块的科技文化节,其中“能做”部分旨在强化学生专业的呈现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会教”模块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教师执业能力和言语沟通水平,“善学”部分则在于拓展学生的非专业视域和素养。

  (3)以开展知性实践课程为平台,提升非专业素质的内在美。知性是指内在的文化涵养自然发出的外在气质的集中表达。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尤其是文科类专业的女生,通常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用人单位打着从不性别歧视的旗子却很少聘用女生。笔者在指导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和用人单位主管领导讨论这一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女大学生被聘用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符合单位的文化品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知性能力实属必要。

  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知性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知性课程实践基础之上。知性课程一般有国文类、英文类、生活类、法律类、政治类、财经类、管理类、心理类、艺术类等,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爱好来开展一些知性课程实践,诸如演讲、访谈、修身、普法、化妆、礼仪等,用于提升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内在美。

  3.以行为引导为核心,内化非专业素质

  心理学认为行为引导和内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制度规范、平等合作、自觉约束的基础之上。

  高等职业师范教育应当将引导学生行为作为内化非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因此,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行为引导,规范学生工作行为有利于平等民主氛围的营造,开展校风和学风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引进制度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推进人文化关怀和民主化建设,否则,行为引导可能迫于压力而无法推进。

  4.以激励机制为引导,加强非专业素质测评体系建设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大学生个人达标四维综合考评办法,即德育操行、课程学习、体育艺术、职业技能,其量化考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毕业生择优推荐就业的依据。从实际操作的经验来看,考察的重点依然是学生的专业素养,只是在德育操行方面体现了一些非专业素质的考察。因此,改变传统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把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水平纳入学生的核心考评体系,如可以将“理想与信念”、“身心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等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作为学生的评价核心指标之一,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灵活的评价方法,给予学生全面有效的非专业素质评价,并做好信息反馈和建议,督促学生积极改善,提升学生主动自觉增强非专业素质的实践和培养。

【非专业素质视角下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培养评析论文】相关文章:

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01-17

非专业院校音乐素质培养当前状态剖析论文01-12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化职教师资培养探索07-21

成功素质教育的成功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论文01-25

移情视角下的青少年道德培养探微论文01-08

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几点构想论文11-27

试论理性责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论文02-22

在职业素质视角下“职业化”培训的学习论文12-13

校本视角下专业对接产业的对策研究论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