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的论文

时间:2021-09-30 14:46:0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的论文

  阅读过程是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认知感受发生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认知领域、情感世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阅读能力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体验中也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的论文

  对于初中阅读教学来说,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和特定的目标里,经历完整有序、效果显著的阅读训练。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由底往高的层级训练,是文本、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体验性活动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文本、学生、教师的互动学习,与文本展开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活动的训练要经过“诵读品味层次——深入文本层次——体悟内化层次”的流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这三个层次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诵读品味层次的阅读训练

  教科书上的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绝大部分文章要熟读成诵。初中生通过诵读品味文章的精髓,以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诵读品味的过程,对个体学生而言,它是以班集体学习为背景,在文本阅读中获得个体感悟的阅读过程;对班集体而言,它是以学生个体认知为前提,不同学生的不同感悟相互影响的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个体阅读和集体阅读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提高。

  以下是本人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在诵读品味层次上进行阅读教学的实录节选——

  生(张洪亮):老师,朗读完这首诗后,我又有了一些想法。

  师:你不妨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生:我在读送别的场面时,为了表现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有意把诗句读得比较低沉、缓慢,可是我感到这样处理好像过于阴郁,不太吻合诗意,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

  师:张洪亮同学在亲身体验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这样做很好。对于她提的问题,同学们是怎样看的?

  (老师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发讨论:把学生的个体感悟置于班级群体之中,发挥互动作用。)

  生1:我觉得读得低沉缓慢点没错,可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2: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诗句都要读得那么低沉缓慢。

  生3:要表现依依惜别的情谊,就必须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而且我认为越到后面越要读得低沉缓慢一些。特别是结尾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应读出缓缓流出的感觉。让我们似乎看到诗人在深情地目送,久久地伫立……

  生4:这是一首咏雪送别诗,整首诗的格调是慷慨深沉、悲而不哀,我觉得不能读得太低沉了。

  师:朗读的感情和节奏在这首诗中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首诗的每一个场景描写是不一样的,时而豪迈乐观,时而沉郁感伤,时而深情婉约……

  ……

  学生形成激烈的争论。老师总结。尽管谈的是朗读问题,但不同的感受,对其他同学的阅读能力都是一种启发和提升。老师也是参与者,以学生的不同感受为背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深化认识,加深感悟,刺激阅读能力是有益的。

  到此时,学生的诵读品味就不再是原先的层次了,完成了由诵读品味到深入文本的过渡,实现个体独立与群体互动的结合。

  二、深入文本层次的阅读训练

  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文本。这是阅读训练的第二层次。此时,学生由无目的阅读转化为有目的有意识的阅读。教师应对课文进行宏观把控,提供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意识,为学生进入文本打通道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作者,揣摩语言,把握主旨,与作品的思想意蕴相契合,启发学生打开心灵大门,醉心于作品的领略、鉴赏,擦亮智慧的火花,全情投入到文学艺术的天地。 以阅读教学《我的母亲》为例。

  文章真挚朴实,如话家常,哪怕老师一言不发,学生自己随便读读,多少也能感受到母亲对“我”既严又慈的爱。文字通俗易懂,但恰恰是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最容易泛泛而过,忽略了文本的深意。有的学生读到“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时,说母亲太无情;读到母亲在面对我的教育问题和家长里短时常常以哭来解决时,说母亲太软弱。这是因为没有深入文本,不加思考地一眼扫过,才有了这样肤浅的理解。但如果我们深入文本,透过字里行间去捕捉隐含在文字中的`信息,理解就不会浮于表面了。文章以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写道:“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家里的嫂嫂哥哥们又常生事,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当家的处境是多么举步维艰,她的隐忍和宽容就有了有力的依托。作者用愧疚交织着感激的心情写道:“我的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去我的病眼。”正是母亲这份看似蠢蠢的行为里包含着最深挚的爱。在分析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母亲教育孩子的段落,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挖掘出文本“爱之深,责之切”的深层内涵,以母亲的教育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正是这个深入文本阅读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合乎情理的解读和感悟,锻炼了阅读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由浅变深,去伪存真,引导学生对观点进行辨别、分析,以不断提高学生赏析和感悟的阅读能力。

  三、体悟内化层次的阅读训练

  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同身受,物我交融,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这是体悟内化层次的阅读训练要达到的目标。初中生凭借原有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敏锐地感知文本的艺术形象、思想内涵、情感意蕴等,设身处地的感受,并把作品的思想意蕴内化为切身的体悟和人格素养的形成,阅读才真正达到一个高的境界。

  教师要善于点拨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作品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的熏陶;渲染气氛感化学生,让学生投入自己的切身感受;组织群体合作研讨,发挥个体感悟和群体感悟相促进的作用,引发创造的灵感和激情。从而促使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我在执教《桥之美》一课时,把“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形式作用”作为授课的切入点,牵一发以动全身,带领学生品读文中和周围环境相配合的各种桥的美,领略到“和谐之美”才是真正的美这一美学原理。为了渲染气氛,我展示了作者吴冠中那一幅幅清新典雅的江南水乡画作,如诗如画的《桥之美》的朗读视频,还有苏州文化名桥的视频,这一切都显示了和谐处处、处处和谐的美妙境界。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后,不禁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很多事物也具备了和谐之美。我顺势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美学知识,用“……是一种和谐的美”的句式写一句话,展示自己熟悉的事物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和谐之美。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创作灵感和激情,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姹紫嫣红,微波荡漾,秋风徐来,瓜果飘香,是一种和谐的美。”

  “夕阳唱晚,稻花香里,是一种和谐的美。”

  “绿阴下小憩的行人,池塘边嬉水的儿童,是一种和谐的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行道上携手相扶的身影,是一种和谐的美。”

  “日落西山,合家欢聚,笑声四起,是一种和谐的美。”

  ……

  教师灵活采用提炼、点拨、渲染、升华等多种手段,把学生的感悟引向深入。学生契合课文精神的内心情感得以表达,在同伴的互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由文本的思想。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的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论文03-01

浅论快速阅读训练对英语阅读能力的促进07-11

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与研究论文10-08

小学阅读教学思维能力训练举隅 论文01-20

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论文01-20

浅析英语阅读的训练论文12-01

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10-10

在阅读训练中培养思维能力01-20

加强听的训练培养学生能力论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