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调整的论文

时间:2021-10-09 14:02:3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调整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知识结构 建立 调整

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调整的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辅导员的合理知识结构应由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外围层次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组成。然而,"实然"状态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有效调整。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不仅明确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工作对象的可塑性,而且为建立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提供了依据。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界定与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界定

  知识结构这一概念最早由王通讯、雷桢孝在1979年第9期《人民教育》上发表的《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提出,认为“不少人原来的知识结构被破坏了,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根据王通讯1992年的解释:知识结构是外在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的内化状况,是客观知识世界经过求知者的输入、储存、加工,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知识结构,决定该结构的不同功能,能够完成不同性质的工作。个人认为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指高校辅导员在学习和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对外在知识体系进行内化而形成地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个知识结构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二是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一个知识体系构成,是一个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综合体;三是这个知识体系是辅导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特点

  导向性。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一经形成,将对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决定高校辅导员完成工作状况。

  整体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不同要素、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即在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中,其整体的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之和。

  层次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的,是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紧密相关的。

  发展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知识本身是具有发展性。当今世界是一个新知识不断涌现,旧知识不断淘汰的过程。各层次的知识需要抛旧纳新。三是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决定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不断追求最佳的知识结构,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相关论述

  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相关论述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

  一是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部分: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2]这种知识结构的建立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了知识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但不足之处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一门职业,一项工作的需求。

  二是从思想教育工作者角度,顾刚、任莉认为,首先应具有一个核心知识层次,该核心层次能不断向外拓展并联结外围知识层次而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而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教育原理、教育哲学、伦理学以及哲学为中介的道德哲学,这些是思想教育学科专业知识的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核心模块。其次就是外围知识层次,它以众多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知识核心的辅且、支撑和互补成分,凭借核心知识层次的辐射效应与其合理的融合组成圆满的知识结构。

  三是陈岩松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多角色、实践性的特征,与其角色定位相适应,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做到宽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共生。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思想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以及针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观点,虽存在不足之处,但为我们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应然”状态

  一般而言,对于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建立应从两个纬度思考:一是知识属性,即此类知识研究、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二是工作需要。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工作对象的可塑性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是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基于此,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的“应然”状态是: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外围层次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所决定,外围层次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和工作对象的可塑性所决定。

  核心层次。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解决的是指导思想问题,是关于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识。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即要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的知识,以用于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和现实社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间层次。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主要解决地是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价值、过程、规律、内容、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主要包括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具体方法、操作方式、运用艺术和技巧等。

  外围层次。外围层次主要解决的是高校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综合运用哪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方法更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对所带学生专业知识的初步了解和开展工作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性知识。

  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实际上是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工作对象的可塑性,依据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特点提出的一种“应然”状态,提供的一种参照标准。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体。同时,彼此之间又要体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具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

  三、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调整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实然”状态

  从知识和工作需要两个纬度建立了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这只是提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应然”状态,其“实然”状态却并非如此,从各类调查看,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学历占61%,硕士学历占30%,博士学历占1%。这与高校辅导员所要求的各层次知识结构应具有的精深度还有较大的距离。第二,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目前,高校辅导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选留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一般为专业学习的佼佼者,缺少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调整的方法

  如何使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从“实然”到“应然”,这就涉及到对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调整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的问题。可从两个纬度加以思考:一是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角度,二是社会角度。

  第一,从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角度看关键是“自省”。高校辅导员的“自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对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对比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出不足。二是自我体验。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日常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工作要求必须细心、周到。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记的过程中体验自己工作的成功与不足,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效果,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三是自我调整。在认识、体验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调整自己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

  第二,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设好标准,做好选聘。各相关部门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开在全社会选聘硕士及以上的优秀毕业生做辅导员。二是提供平台,完善培训。各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搭建平台,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三是增加投入,提高保障。各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学习、职称、工作待遇等增加投入,让广大辅导员有时间、有财力去参加各种培训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注释

  [1]《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1992,载王通讯著王通讯人才论集第1卷微观人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p211.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社,1999,p38-41.

  [3]顾刚、任莉.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及其特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2月,第12卷第1期,p49-50.

  [4]陈岩松.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知识结构的发展[j].江苏高教,2009年第4期,p118-120.

  [5][6]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26,56-57.

【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调整的论文】相关文章:

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制度的构想07-12

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论文06-27

高校绿色数据中心建立实用论文06-28

网络舆情与高校辅导员工作论文05-20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策略论文02-27

高校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机制的建立的论文05-20

试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论文02-08

关于高校辅导员隐性德育资源探析论文02-19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论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