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验实践大学精神的新视角的论文

时间:2021-10-09 14:44:1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学体验实践大学精神的新视角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 大学体验 大学活动

大学体验实践大学精神的新视角的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的存在价值正受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能力的挑战。大学需重视大学体验以实践大学精神,通过适应社会发展、开发自身优势应对新的挑战。大学体验是指由大学教育活动引发,沉淀后留在记忆中的个人或集体的心理感受,分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具有维系、教育和筛选的作用。大学管理者应通过合理设计大学活动、积极挖掘大学故事和努力营造校园环境构建良好的大学体验。

  西南联大(1937年8月—1946年7月)已“胜利关闭”70多年,而对这所“临时”大学的回忆与纪念仍热度不减。在社会、经济和办学条件远胜于当时,并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振奋目标已提出十多年的背景下,我们纪念西南联大,与其说是对历史的回忆,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

  西南联大的贡献,精神是第一位的[1]109。但当透过当事人或学者对西南联大的回忆或研究,寻找西南联大的精神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枯燥的口号,而往往是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知识会过时、会被遗忘,但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感受才是关于一所大学的所有回忆的“酵母”。若干年后,还会有人像我们今天怀念西南联大一样,怀念现在的大学吗?

  现代社会正悄悄解构传统大学的生存方式,大学的存在价值正受到质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视为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与之对应的是人类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公立、私立、企业或非营利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使大学已不再是传承、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唯一机构。大学正面临来自社会现实及自身发展两方面的挑战。从社会现实来讲,挑战不仅源于全球范围内公共财政对大学支持的减少,而且源于社会压力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感知能力的影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现实生活的富足及现代人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让人们越来越没有热情和耐心从事某项可能要花费3—C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研究或学习。从大学自身来讲,技术进步(如互联网)已深深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式与能力。而且,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大学里的研究却变得越来越精细。知识更新速度一日千里,学生们往往等不及新的知识和信息到教师那里转一圈后自己才获悉。大学应该怎样证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大学应该如何维持和加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面对现实中的危机,大学不妨从两个方面应对。一是努力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二是努力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现代人提供从其他地方不可能获得的体验。但大学对社会现实需求的任何妥协,都会招致坚持“象牙塔”理想的人的强烈批评。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大学禁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使而损害大学教育传统理念的现象。大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自身独特优势的开发,却往往竞争不过纯商业教育机构。譬如在网络教育领域,阿波罗集团(apollogroup)受欢迎的程度就远胜过传统大学。

  大学的两个应对之策迫切需要一种纲领予以规范和指导,大学精神无疑可以担此重任。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包含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基本内容[2],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用大学精神规范和指导大学适应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则可以避免大学迷失于功利主义的“丛林”;用大学精神统领大学开发自身优势和特色,则可以使旧传统历久弥坚,新风尚根基茁壮。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历史的沉淀和凝练,也是统领和指导大学未来发展的基本指南,应该成为全体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但是,大学精神是无形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作为大学存在的重要基础——学生无法对大学精神进行直观的观察,而只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这即是大学体验。

  一、大学体验的内涵和作用

  教育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也是灵魂的塑造,“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所以,作为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大学体验所要追求的目标即是将一代代教师、学生和员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孜孜以求的精神文化形态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一目标的实现或者说这一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大学与学生,尤其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和双向交流,还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一种情感的默契。“专门称之为体验的东西,就是意指某种不可忘却、不可替代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领悟其意义规定来说,在根本上是不会枯竭的。”[3]离开大学许多年后,你也许不再记得学校的某些规章或课程,但你绝对不会忘记那个对你的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规定或教师。

  (一)大学体验的内涵

  由大学教育活动引发,沉淀后留在记忆中的个人或集体的心理感受,我们把其称为“大学体验”。

  大学体验是将大学精神具体化的基本途径,是大学精神在大学教育活动中的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由多个维度构成。借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某些概念,可将大学体验分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其中认知体验是指学生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体验,是学生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时获得的感受;情感体验是学生内心被触动,而对事物产生某种肯定或否定态度的感受;行动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而获得的感受;关联体验则是学生把自己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而获得的感受。这四类体验中的两种或多种的混合便构成混合体验,而所有四种类型体验的相互融合则构成学生的全面体验。尽管我们试图追求全面体验,但结果很可能是某种单维体验更能让学生记住大学。而且,事实上,各种体验之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借用系统论的观点,全面大学体验会带来超越单维大学体验的效果之和的效果,即不同维度大学体验的交互作用会对大学教育的成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体验是大学精神渗透于教育中的实践工具,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作用,而且大学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并不是具体的实在物,它由一些体验线索组合构成。这些体验线索是指大学任何能够被学生感知和感觉到的人或事物。

  (二)大学体验的作用

  1.大学体验的维系作用。大学体验的维系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大学精神的传播和继承。大学体验是大学精神贯彻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产物,通过将大学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记忆中,大学体验建立起学生对大学精神的恒久记忆,强化了学生对“大学品牌”的忠诚度。时间的流逝,学生可能记不住教师所授的知识,但却依然能在回忆中感受到大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及教师自然流露的风范。

  大学体验的维系作用还表现在对大学经历的感知和留念。大学体验由大学教育引发,尽管其表现内容和形式会多种多样,但始终与大学有关。当类似的认知、情感或行动等体验在其他时空条件下出现时,当事人往往会想到此种体验第一次出现的场景,大学体验也会在此过程中得以重现,学生对大学的感情也就再一次得到强化。

  2.大学体验的教育作用。教育是传授知识和培养素质的统一,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其专业性比较强,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紧密相连。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理都在发挥着作用,而最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便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潜能、现实的社会和未来可能的职业产生或深或浅的体悟。

  大学体验的教育作用突出表现在能够使学生产生人生中可能遇到的认知、情感、行动和关联的感受,使学生与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加深校园生活与学生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

  3.大学体验的筛选作用。大学体验是外部活动在学生心理的内化,其间必然经历一个信息交换与渗透的过程,而受制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这种内化过程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第一是学生形成体验能力的阶段;第二是学生选择体验对象的阶段。这样,学生就对大学里的活动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筛选,其结果是大学教育者所设想的目标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而留在学生记忆深处的筛选的记忆则成为学生对大学的所有印象。经过学生在社会上的口耳相传,这些筛选后的记忆成为人们了解大学的符号,形成社会对大学进行非正式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

  二、构建良好的大学体验

  大学体验是学生个体的就学感受,外力不可能为学生塑造一个理想化的个性大学体验,只能积极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为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大学体验提供条件。参与、体验情境和线索是体验形成的必要条件,大学管理者所能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创造体验情境,提供体验线索。具体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一)合理设计大学活动

  美国学者丁托(vincenttinto)在大量研究了美国大学学生的辍学现象后提出,防止学生辍学的唯一方法是改善学生的就学体验,使得辍学风险较高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实现某种“学术融合”与“社交融合”,也即,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将艰苦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难忘的人生经历[4]。

  若要实现学生与大学的“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校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不仅应该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和人格发展的要求,更应该是他们将来面对事业上挑战的最好的预演[5]190。

  合理设计能够丰富大学体验的活动,不妨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全面认识大学体验的内涵。设计大学活动只是实践大学精神、促进学生与学校“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供大学体验的平台和鲜明的体验线索。程式化和好大喜功式的仪式带给学生的往往是枯燥和乏味,甚至厌恶的感受,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心设计则可以为学生带来一生难忘的体验。譬如在美国一些大学的毕业典礼中,校方不仅热情邀请学生的家长参加,而且还会在典礼现场,请那些家庭中第一位大学毕业生们和他们的家人起立,接受众人的欢呼和祝贺,这种活动引发的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感激、对大学的认同,要比校长的长篇大论有效得多。第二,尽量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全面体验的活动。活动方案应尽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活动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活动的形式宜多样化、短程化、个性化,以满足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而又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特点。比如对大一新生开展入学教育,通过参观校史馆及图书馆、与高年级学生交流、参加大学学习指导等活动迅速让学生消除对大学的陌生感;为毕业生开设“跳蚤市场”,处理他们的图书、资料、私人物品等等,既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又可以丰富他们的市场经历。

  (二)积极挖掘大学故事

  尽管我们可以用一些简练、深刻的语句来概括大学精神,但“大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知识共同体,一个由有血有肉、有学问、有精神的人群组成的知识共同体”[1]7。所以,说到底,在现实中,大学精神是通过人物和故事来体现的。“大学传统的延续,主要不是靠校史馆,也不是靠校长演说,而是靠熄灯后学生们躺在床上的聊天,或者饭桌上的口耳相传。这些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的雅人趣事,真假参半,代表了一代代大学生的趣味、想象力及价值判断。”[1]173这也最能被学生接受,形成了大学体验的主要素材。

  大学创办时的艰辛经历、大学校园中有趣的教师员工和同学之间的恶作剧、校园民谣、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有些虽不能见诸正史,却可以成为学生日常消遣、调侃的对象。这些故事中包含了师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取向,也特别能体现一所大学的风格与涵养。

  大学相关部门应注意及时搜集校园里流传的逸闻趣事,或对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进行某种程度的“加工”,使其以普通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大学精神。此外,大学管理者还应通过出版物、网络、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的演讲对大学故事进行适当宣传,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大学精神。需特别指出的是,为丰富大学体验而“加工”的故事不同于先进人物或先进事迹的宣传材料,其特征应该是鲜活、有趣而又富有思想性的。没有思想的故事,显得浅薄;没有故事的思想,令人乏味。这些故事也许过于传奇,抑或“上不了台面”,但却能让人在会心地微笑、啧啧地称赞或叹息中感悟大学精神的真谛。

  (三)努力营造校园环境

  大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大学体验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完成。校园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精神和大学体验的物质载体。校园环境本身就有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大学体验,而且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塑造,可以为大学体验创造积极的条件和合适的情境。

  校园环境的建设包含建筑、校园景观等硬环境,也包含浓郁的学术氛围、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等软环境。如美国的一些著名院校,特别是私立名校,无不刻意在公众心目中塑造一个充满贵族气息的校园环境。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尽管不是大楼之谓,却也需要个别有历史意义和代表性的建筑作为大学的标志,提供大学体验的线索。在美国的大学中,有幸拥有像普林斯顿的校园哥特式或哥伦比亚的古希腊庭柱式建筑的大学,往往不惜以建造新楼数倍的代价去维修这些古色古香的教学楼[5]32,以增加校园文化的厚重,营造一种远离世俗喧嚣、可以自由遐想的清新氛围。与我国某些大学追求大广场、大校门、大雕塑相反,美国大学中常有艺术雕塑或园艺小品点缀于校园的各个小角落,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清雅脱俗的文化环境,而这些艺术品或由校友捐赠或由校友创作,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又可成为大学体验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杨鲜兰.论大学精神的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2):20-23.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86.


【大学体验实践大学精神的新视角的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02-05

校训精神在大学体育的作用论文05-09

体验省情实践报告论文01-10

大学体育实践与理论论文06-08

大学生创新精神探讨的论文05-05

《大学体验英语》的教学任务设计与课堂实践07-05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化的新视角论文02-13

社会实践报告大学论文02-10

大学体验式欣赏教学音乐论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