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纪录片五年规划的叙事手法的论文

时间:2021-06-07 17:57:5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电视纪录片五年规划的叙事手法的论文

  央视财经频道相继推出过《华尔街》《货币》《公司的力量》《金砖之国》《国企备忘录》《互联网时代》《品牌的奥秘》等财政、经济和管理题材的纪录片,这些选题紧扣国家经济发展的脉动,呈现了“专业化水准,通俗化表达”。201x年,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纪录片《五年规划》,在“大主题小故事”的叙事策略方面进行了又一次探索。

浅谈电视纪录片五年规划的叙事手法的论文

  一、宏大主题下的个人角度选择

  201x年,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即将出台之际,央视财经频道推出了五集纪录片《五年规划》。这类宏大主题的创作,在“答案已知,主题闭合”的情况下,在价值观层面可以挖掘和探讨的空间很小,题材本身缺乏根本性的价值冲突张力,需要按照宣传主题去发现题材,组织素材。如何超越宏大主题纪录片的局限性,是纪录片人一直在不懈探索的问题,《五年规划》尝试对此作出回答。

  1.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纪录片的叙事角度分析

  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出现了一系列大型纪录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如以个人视角去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个人身上留下的时间印记。这些纪录片包括《激荡:1978-2008》《中国故事》《我的1977》《北京记忆》等。第一财经作为专业的财经媒体,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经济改革大事件为选题,在《激荡:1978-2008》中采访了60余位中国经济改革风口浪尖的“见证者”,他们的讲述让观众得以从客观的角度,冷静地分析过去三十年中国的成就与失误,激扬与反思并存的思想脉络贯穿全片。“把话筒交给这些见证者”而不是记者或主持人。让人民去判断,让观众去思考。《中国故事》是央视经济频道当年的压轴大作,这十集纪录片讲述改革开放中十位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包括戴洁天、郭凤莲、张希永、柳传志、龙安志、廖晓义、陈哲、康厚明、张亚勤、樊建川,以个人命运见证改革开放对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影响。《我的1977》和《北京记忆》通过1977年参加高考以及经历改革开放的一代北京人的讲述,以贴近民众的感性力量,唤起一群人的共同记忆。在他们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历程是逐渐变化的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都在谱写着自己的三十年故事。

  2.纪录片《五年规划》的叙事角度分析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突破性的大事件,并对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五年规划”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思路体现。在百年总目标的指引下,“五年规划”以系统的全局思维计划国家未来五年的经济建设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纪录片《五年规划》的宏大主题叙事并未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也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一系列纪录片中选择具体的人物、成果或事件进行以小见大、折射式的表达角度不同,而是探索出“宏大主题个人化状态”的表达方式。《五年规划》的“个人化状态”不是历时性的个人故事讲述,而是对相关人物当前生活和工作状态的真实记录。《五年规划》包括六集,分别讲述“五年规划”与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发展、民生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贸易与交往和未来展望六大主题。围绕每一集的主题,该片选择相关行业和项目中的关键人物进行跟踪采访,挖掘人物在“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中的真实故事,记录真实场景。每一集都由八九个小故事组成,形成了一幅生动的“五年规划”全景图。“五年规划”不再是抽象的几纸公文或已经完成的宏伟建筑项目,而是研发过程中一次次重复的实验、大型工程中一个个技术难题的解决,是诸多普通劳动者的辛苦付出,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五年规划》“宏大主题个人化状态”的呈现,让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规划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具有了人性关怀温度。它扭转了观众对宏大题材纪录片的刻板印象: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宣教,而是自下而上的共同认知。这种努力从纪录片宣传语可见一斑:“每个人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

  二、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的融合

  《五年规划》围绕每个主题,选择相关的行业中正在进行的项目及相关人物进行故事叙述。比如,在第二集《工业强国》中,围绕“五年规划与工业”,选择了钢铁冶炼、轴承制造、叶片制造、民用飞机制造、拖拉机制造、超级电容器制造、曲轴制造、行星架制造、机器人制造等目前工业领域的重要制造项目进行讲述。这种散点叙事结构呈现了当前高端工业的横截面,同时,转向对个人状态的记录,让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进行了融合。

  1.通过典型人物的选择,融合个人经历与国家发展

  《五年规划》在每一个小主题下,展开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相结合的叙事点,这些叙事点平行呈现,彼此没有关联,跨越不同行业、领域、项目,共同拼贴成一幅全景图。

  片中个人经历与国家发展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每个小叙事点中典型人物的选择。比如第一集《规划中国》的开篇,讲述东北老工业基地化学工业基地的普通劳动者贾永涛的一天工作,表现贾永涛从早到晚吃苦耐劳的中国工人精神,还引入了第一批建设者的代表于万夫老先生,通过他撰写回忆录的事件,回顾中国工业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的巨大变化。同样的叙事策略,还出现在三线建设时期的飞机生产基地生产出山鹰教练机并交付使用的过程记录中,有飞机制造工程师倪师傅的故事,也有首批三线建设者韩吉禄老人的故事,以及岗乌隧道的测量员小赖和他1x岁就当上铁道兵的父亲的故事,等等。

  其次是对企业管理人物的选择。纪录片着重讲述的几位管理者,都是在本领域长期历练,见证着行业一个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轨迹,有资历畅谈行业发展前景的人物。如洛轴吴宗彦、比亚迪王传福、一拖赵剡水等人物,都经历了本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一五”到“十二五”的'过程,他们也从普通的产业工人成长为企业管理者。

  再次,典型人物的选择呈现出在“五年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勤劳的中国人民群像——无论是国家重大基建项目中的普通农民工还是大型企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草原上的年轻导游还是央企的海外工作人员,每一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尽管分工不同,他们对工作的勤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样的,个人叙事与群体叙事在这里得到融合。

  最后,访谈人物中还包括撰写“五年规划”和进行国家经济发展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对国家规划的宏观问题进行解释和点评。从实践到研究,《五年规划》访谈人物的设置构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2.通过细节挖掘,融合个人故事与项目进展

  个人故事的叙述由一个个情节段落推动,八九分钟讲完一个故事是一件很考验功力的事情,通常只有在解说词的帮助下才能保证情节叙述的完整。《五年规划》对个人叙事中的细节关注,给纪录片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和人性温度。

  首先,纪录片把工作细节与生活细节融合展现,把为“五年规划”奋斗的人们还原成家庭中的角色,展现普通人的特质,他们有对父母的孝心、对爱人和儿女的责任心和爱。在两河口水电站工地运石料的当地藏民扎西顿珠,靠工地工作改善了家里的生活,他最大的愿望是让自己的儿子能够走出大山见到更大的世界。宁波叶片制造厂的技术工作者张铁磊,在研发航空发动机的高温涡轮叶片,解说词讲到“作为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水平,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为航空发动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仍旧是中国工业制造的短板”。张铁磊在艰难测试,调整实验参数,“儿子在一天天长大,实验离成功也越来越近了”。彰显国家综合实力的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关键技术,就是由许多这样普通的科技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努力研究达成的。

  其次,运用悬念叙事,抓拍现场细节,形成影像叙事的节奏张力。悬念是叙事中最能调动观众主动性的要素,它使情节跌宕起伏,制造情绪效果,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作为宏大主题纪录片,许多重大事件都处于“答案已知”的状态,《五年规划》在小故事的叙述中着力抓拍事件中的现场细节,以未知结果情境下主要人物的情绪变化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形成强大的感染力。比如,讲述跨越三个“五年计划”的港珠澳大桥修建中的一次海底隧道沉管安装,作为22号沉管与21号沉管对接安装总指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成为现场的主角。这位精神矍铄的老工程师总是自信、稳健、侃侃而谈,带领团队以半刚性沉管结构技术实现了中国海底隧道技术的世界性创新。

  然而,对接过程中,海底泥沙回淤,沉管初次对接相差10厘米,他紧锁眉头一言不发,现场空气凝滞了一般。工作人员进行海底技术清淤,22号和21号沉管对接成功,我们看到林老紧绷的脸绽放出笑容,片中节奏变得舒缓。《五年规划》对进行中的事件进行真实的记录,运用细节性的视听表达制造悬念叙事,让个人叙事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可视性,实现个人故事与项目推进的融合。

  再次,注重数据细节,将个人数据与宏观数据并列呈现,实现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的融合。对于财经纪录片,数据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述工具,《五年规划》对数据的细节化处理,是其融合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的重要方式。比如《规划中国》的第六个小故事,讲述中铁十六局高铁项目经理刘传格的妻子带着孩子去吉图珲高铁项目部探望丈夫。故事结束时,刘传格送走了妻子,他完成了珲春高铁项目也将转战成渝高铁线项目。解说词说,“这是他们的第8条高铁线路,第19座高铁站。从平原到高原,从北国到南疆,国家规划的‘四纵四横’高铁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到2020年中国的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三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数据在这里诠释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3.通过诗意讲述,融合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五年规划》是以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的动人小故事支撑起六个叙事主题,这让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相伴相生具有了某种诗意,而每一集的片头导语叙述和寓意化的镜头语言更将这种诗意进行了升华。

  与传统宏大主题纪录片气势磅礴的解说不同,《五年规划》的解说来自于主持人平和亲近的深情演绎。每一集的片头导语叙述部分,都会有一段诗意的文字,其视听表达形式也奠定了纪录片的情感基调。比如第一集《规划中国》,“每一天,每一个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事,成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会规划自己的目标,或远的,或近的,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行的方向,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每个人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辩证地体现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解说词配以高速摄影下一个个唯美的镜头,让整个段落充满了诗意。

  片中对于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辩证诗意思考还渗透在寓意化的镜头语言之中。在川西藏区最大水力发电工程两河口水电站,从贵州到工地打工的龙同海夫妇正在隧道内的住所和工友吃晚饭庆祝生日,热乎乎的煎蛋盖饭,热闹的工友,夫妻唱起了家乡的歌,镜头细腻地展示了场景细节和人物情感。此时,隧道外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工地上灯火通明,热火朝天的建设大全景构成了对中国建设者的赞美段落。从人物形象的细腻展现到宏大场景的全面展示,镜头语言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叙事抒情。

  作为财经纪录片,《五年规划》传达了“五年规划”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展现了“五年规划”目前的主要成就,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典型人物选择、细节挖掘和诗意的讲述,拉近了普通民众与“五年规划”国家建设战略的情感关联,达成了纪录片的传播目的。

【浅谈电视纪录片五年规划的叙事手法的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音乐美学特征论文11-12

浅谈景观凸显山水的手法及研究论文10-28

浅谈数字电视论文10-10

体育纪录片的形态手法角度创新论文12-30

浅谈广播电视技术的论文11-28

电视纪录片配音的审美特征论文12-30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思路探索论文02-24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论文04-26

浅谈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和声手法论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