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时间:2021-06-23 15:27:5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摘 要】Dan Sperber和Dei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联理论”。此理论是建立在人类认知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们的学生Ernst August Gutt又把此理论应用于翻译活动上,并提出关联翻译理论。此理论不同于以往翻译界中种种理论,诸如“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等,给人以一种新的面貌。本文拟就认知、关联与翻译三

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者的关系及翻译中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三元关系通过语境来探讨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关键词】认 知;关联理论;翻译

  一、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认知,就是“转换、分析、加工、存贮、恢复和使用感觉输入的全部过程”。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强调较高级心理过程的重要性,诸如态度,信念,知觉,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等。而认知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因而是有目的的,可以控制的。

  认知与语言密不可分:认知发展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的发展。语言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只有认知了的事物才能用语言表达,语言的产生对能力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语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思维和认知新事物。

  把认知与语言使用联系起来,则不仅需要考虑语言规则,还要考虑语言交际,语言策略的问题。而语言交际实际上是借助于语言手段进行的认知活动,交际双方是认知活动的主体,通过言语表达的交际内容是认知活动的对象。在语言交际这种认知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交际人所具有的认知心理状态,也就是人的认知能力。它由人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

  然而,在语言使用中,不仅要考虑语境的问题,还要考虑语言使用者在处理信息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但认知努力加倍投入,并不等于能加倍地获取信息。因此,语言使用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推导“足够”和“相关”的信息和此间所需支出的“努力”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以获得值得受话人做出一定量努力的足够语境效果,而这种效果不一定是最大语境效果。

  二、关联理论

  人类认知的基本事实之一,是人类只对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现象给予关注,表达和处理。就语言交际而论,言者通过话语行为表示他所提供的信息与听者有某种关联,即话语信息会与听者现有的关于世界的假设发生某种相互作用。而认知科学也告诉我们,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一个基本规律,即以相关的认知环境为出发点,来认知新事物,增加新信息。Sperber和Wilson据此提出了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总是力图花最少的力气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相关的信息上。所谓“相关”者,指的是新旧信息组合在一起,构成推理的前提,以获得更多新信息。Sperber 和Wilson把交际过程解释为示意——推理通讯(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的过程。说话人示意,而听话人则推理。但大家必须遵守相关原则。听者要取得最大程度的相关,就必须选择最合适的语境。Sperber和Wilson称之为认知环境。这是因为人们虽处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中交际,他们的感知能力、推理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仍是不同的,所以建立的心理表征也会有所不同,这都与认知有关。

  三、认知、关联理论与翻译

  翻译是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活动,但并非为一种简单的行为。事实上,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它涉及到原作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对象。作者是信息的发出者,读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译者则是以译文为载体向读者传达信息的传递者,译者既要忠实于原作者,又要服务于译文读者。他所进行的翻译活动同样也是一个推理过程。译者面对许许多多的可供选择的翻译对等物(translation equivalents)究竟选定哪一个,需要考虑众多因素,需要经历一个极其复杂的斟酌与决策的过程。

  由此得知,认知能力,语境关联和翻译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它们又是怎样联系在一起了呢?换句话说,认知,关联理论带给翻译哪些启示呢?

  关联论从能力而不是从行为的角度看待交际,认为人类得以交际的大脑机制中最为关键的是根据人们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而翻译就是一个双重推理过程,译者进行翻译时,不仅需要考虑语言因素,还需考虑其它各种因素,以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译者就要准确理解原文,因而,必须重视原文的语境。话语的语境是用以解释该话语的一系列前提。“语境是个心理结构,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分集”,即“关于世界假设的一部分”。那么,欲使交际成功,关键的问题便是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全部假设里面设法选出切合实际的,言者试图传达的那些假设。并且一个话语片断,只有当它能够产生语境效果时,它才构成相关。同时相关又有程度之分,而相关程度与语境效果成正比,语境效果越大,相关程度越高。但听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的关联性,而是最佳关联性,即以最低的努力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由此一来,任何话语解释都必须符合下面这条关联原则:任一推理交际行为都必须确保其最佳关联性。翻译就是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这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力争达到的目标。

  为了能找到这个最佳关联,译者要根据语境从原文中推导出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即他想向读者传达的意思。这时,译者仅从语义上推理是不够的,他还要把语义发出的各种假设信息与语境解释推理结合起来。并且,话语虽然可能引起诸多解释,但它们所具有的关联性却不尽相同。比如Mike说了一句话Jack is really a good friend.一般被认为他在赞赏Jack. 但如果他是在Jack做了有失朋友义气的事而说的,则不难理解他是说Jack太不够朋友了。那在翻译时就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原话的语境含义,而不能只从语义上翻译。

  其次,基于翻译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的三元关系,译者必须要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经历及认知能力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各自的认知环境会存在差异,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对同一件事,甚至同一语境,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推理,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这样在翻译中,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同译者从原文和语境中寻找关联而获得的语境效果是两回事。所以,译者应考虑原文作者企图传达给听者的语境假设在译文听者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如存在,要从中调出所需的语境假设是否十分费力,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是否相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译者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他应该如何发出信息,而且,还有通过他的译文企图能传达什么,而这些解决方法取决于他对目的语读者认知状况的认识。我们看下面这则美国人与中国人的对话:

  A: You look beautiful in your new dress.

  B: Oh, no, not at all.

  假如你作为翻译,该如何把B这句带有汉文化自贬特征的话翻译出来呢?译成 “不,不,一点也不漂亮。” 还是译成符合英语习惯的. “谢谢”呢。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国家之间不同的认知环境,要符合译作读者的认知习惯。当然,如果是特意介绍中国文化中谦虚的美德,则又另当别论了。又比如由于认知环境不同,中国的“龙”与英语的dragon 在内涵意义上是不对等的。在翻译中单纯把它们互换是不可取的,还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到其中的差别。再比如中国人见面习惯性的打招呼语是:你吃了吗?那在文学作品中遇见这种招呼语,我们一般按照英美文化的习惯翻译成:Hello, how are you? 而并非翻译成:Have you eaten? 同时,关联理论认为,译者应注意到由于认知环境不同,接受语听众缺少原文某个概念所承载的信息。因此需要使隐含意义明晰化。但考虑到所需处理努力太大,并且有些不能产生语境效果。所以,不必把所有隐含意义全部解释出来。

  关联原则对译文想传达什么及如何表达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译文的解释应在与听众有着足够关联性的部分,也就是能够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方面与原文相似。而译文在表达时既要能产生原文想表达的企图,又要让读者花不必要的努力。那么,从这种关联角度看,有时,一些不自然的译文,尽管读者多费了些处理努力,但却产生了相应的更大的语境效果,而这恰恰是原文作者试图传达给读者的,如一味使人简单化,反而不忠实原文了。

  四、结束语

  在翻译界中,关于指导翻译行为的标准和理论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基于认知科学的关联理论在指导翻译上打破了以往翻译界中试图用一种单一理论来阐述翻译的情况,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了翻译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的三元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近似于Nida 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重点强调“最贴近而又最自然对等”。即在正确认知原文作者意图的前提下,既考虑原文,又考虑读者的认知接收能力与习惯。但是,关联理论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它的最高目的是取得最佳关联性,而由于人们所处环境,认知能力,教育程度的不同,并不是能够轻易取得最佳关联性的。而译者也并非很容易就能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3] 桂诗春.认知与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4] 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年第4期.

  [5] 孙会军,赵小江.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中国翻译[J].1998年第2期.

  [6] 张亚非.关联原则及其话语解释作用.现代外语[J].1992年第4期.

【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相关文章:

信息意图、认知语境与新闻翻译策略07-05

认知语境与修辞交际07-05

认知语境与修辞价值07-07

语用模糊与认知语境08-16

旅游指南翻译主题信息的最佳关联性凸显10-18

文化语境与翻译07-05

语境与翻译的关联10-18

浅析语境与翻译10-03

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