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质量管理观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时间:2021-09-09 12:41:51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三全质量管理观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教学质量观的弊端日益凸显:它过分强调工具论的价值取向,忽视了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无法形成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的自觉。基于这些问题,学校应该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要以学生为本”,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员教学质量观;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树立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观。这种全面质量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够促使学校人才培养的不断提高。

三全质量管理观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观

  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进行了一场以课程为核心的重大改革。这是一项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维度的系统改革,主要目的是适应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次改革对每一所学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改革,更新观念,探索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是教育实践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其中,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既是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东北师大附中”)从20xx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高中阶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此为契机,学校全体教师坚持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在实践中构建一种能够适应新课改和现代社会要求的课堂教学质量观。

  一、传统教学质量观的主要问题

  教学质量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地更新。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所存在的问题正逐渐凸显出来,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的矛盾也日趋显著。传统教学质量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忽视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传统教学质量观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其工具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以升学考试为导向,对考试成绩的过分追求,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从根本上排斥了“人”,排斥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唯考试论、唯分数论,这种观点演绎下来的结果就是升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唯一途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性的关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我们仍然一味看重课堂教学质量的工具性取向,就会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视而不见,从而偏离新课改的轨道。

  (二)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狭隘的质量观

  传统教学质量观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却走向了极端:太重基础扎实,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势;太重基础技能,导致负担过重、兴趣丧失。因此,在传统教学质量观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改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四种能力,即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传统的只关注教授知识和教学技法的教学质量观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形势,需要我们探索科学的、注重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三)无法形成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的自觉

  按照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鉴定、选拔上,即选拔优秀的教师、鉴定优秀学生。因此传统质量观关注的是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这一少部分群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依靠的是外部力量的驱动,而不是一种思想的自觉和行为的自觉。传统教学质量观的“选择”与“鉴定”功能不能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到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学质量的保障是被动的,教师群体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倾向等多种问题。

  二、“三全”教学质量观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学质量观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实践。因此,更新理念,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的、多元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观势在必行。20xx年以来,东北师大附中一直践行“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探索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其中已经得到实践检验的是建构了“三全一个发展”的教学质量观,“三全”是指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观、全过程监控的教学质量观;“一个发展”是指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一)“以学生为本”,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现代教学质量观首先以学生为本,我们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一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学校从20xx年开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多元智能评价体系;从2005年开始实施奖学金制度,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过程中,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提出学生教育的三阶段目标,即高一实施养成教育,高二实施理想教育,高三实施成才教育;并将每一目标细化为活动,通过体验式教育、主体性教育、生命教育活动使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以此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为了强调“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我们坚持“学生是学校第一顾客”,坚持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负责是学校信誉的决定因素,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这一理念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在课程建设方面充分体现出来。

  首先,坚持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成立了学生研究院。学校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潜能作为深层次的追求。学校成立科技创新教研室,设专职教练员,建设专业的航模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等,引导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同时,学校注重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活动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设计方案、凝练成果,形成学生系统的创新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其次,承继传统与特色,坚持开设综合活动课程。综合活动课程是东北师大附中的传统与特色,学校的学军和学农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建立了多个社会实践基地,成为学校淬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的环境下,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每年高一新生在军营进行为期十天的军队实践活动,高二学生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20xx年,学校建立了多个社区服务基地,为学生的社会服务提供平台。学校社区服务课程主要包括: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社区环境建设活动、附中志愿者活动、爱心活动,社区服务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

  再次,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东北师大附中设置了学校指导类选修课程和学生自主性选修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教程、成长导航、综合实践活动、现代人文视野、社团活动课等五门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确定为学校指导类选修课程;在自主选修类课程中,学校开设基础类、拓展类、活动类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建立学校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及管理机制,同时积极引进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出台了《东北师大附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教学及管理规定》。从20xx年9月至今,学校累计开设校本选修课226门次。

  20xx年,学校在已有的多元智能评价和奖学金评价方法基础上,采取发展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制订了《东北师大附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经过一年半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学校将在2009年下学期根据新的课程发展规划,制订与选课相衔接的绩点学分制,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素质状况和个人特长,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面向全体师生,树立全员教学质量观

  全员教学质量观是指全校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来,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

  学校在宏观上树立“大教学质量观”。所谓的“大教学质量观”是指涵盖包含教学、学生教育、科研管理、招生及升学指导和行政后勤等学校全方位工作的质量管理。学校在教学管理中,不仅仅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单一的教学管理环节,而是强调学校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的精细管理。学校定期举行全体教职员工参加的各部门质量汇报会,学期初校长和主管副校长要向全校教师提出工作目标,部署学期部门主要工作;学期中主管学生教育和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层主管要向全校汇报基于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运行成果;学期末校长及主管副校长要向全体教职员工汇报学校总体工作运行情况,以此构成一个有效果、有效益的质量管理循环链,使学校各项工作在全体成员参与下规范、高效运行。

  学校在“大教学质量观”指导下,明确规定每一个处室、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科教研室、每一个学科教研组、学科教研组下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明确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主要工作。学校在开学期将与全校教职员工共同探讨学校教学目标,形成全校合力,努力达成目标。

  学校在微观层面的管理中强调专业化管理,要求参与质量管理的每一成员的专业化水平,包括教师、教辅及后勤人员。学校每年七月进行教师专业化考核及岗位竞聘,每年十二月进行职员工人的专业化考核及岗位竞聘,以此强调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观;同时以评促发展,使教师、职员和工人通过目标确定和质量考核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为了实现全员质量管理,东北师大附中通过教师的分层培养、分层遴选及评价等策略,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性,使不同层面的教师和员工都能精神饱满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学校建立教师发展规划,将教师发展分为学习期、成长期、成名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依据教师的专业和个人素养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培养计划,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确立不同的激励机制,使全校不同发展特点的教师都能保持工作激情与发展动力。

  首先,学校以青年研究院为载体,为青年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学校聘请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学科专家组成青年研究院的顾问委员会,通过专家讲坛、项目合作等为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教师论坛、教学百花奖等教研活动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体力量;其次,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等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科研专设项目研究营造学术氛围,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教学思考;最后,通过多元化的校内荣誉教师评选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计不同的发展途径。20xx年以来,学校设立“名师工程”,共分4个层次:学科首席教师、学科标兵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新秀教师。学科首席教师共评聘6届27人次,标兵教师共评聘3届94人次,骨干教师50人次,新秀教师40人次。这4个层次荣誉教师的遴选为全体教师提供了空间,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不同的激励模式下寻找着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充分发挥教师全员管理功能的同时,我们提倡学生参与到学校的质量管理中,让学生自身树立质量意识,真正把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学习及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每年学校实行学校、年级、班级干部竞聘制、轮换制、评议制,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使全校达到50%以上的学生做过学生干部;学校建立年级教学中心组,至少吸收两名学生代表参加;建立年级学生分会,加强年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建立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代表和各层次学生代表参加的班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讨、决策、落实班级工作;培养学生组织学校的各项大中小型活动,从中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树立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观

  质量依赖于教学全过程,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在宏观层面,为保证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网络化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开发网络化的教务管理平台,制订电子版的质量管理手册,设立专门的网络信息中心制作学校教务、课程、教师发展等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有效互动。

  学校课程处可以通过平台指导学生选课,指导教师进行学分认定,指导家长查阅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作业的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和学业评语,教师、家长之间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有效交流;学校的教学处可以通过平台对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教师的命题、批改等情况进行分阶段监控与检查;教师发展处可以通过平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等成果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教师的个性化成果及教师发展规划进行反馈与指导。

  在微观层面,学校加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课堂教学细微环节的管理与研究,并在一些层面作了有益尝试。为了保障课堂教学微环节的质量,2008年学校在系统学习课堂观察理论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基于有效教学的课堂行为系统研究。在学校具有传统特色的教研活动——第26届教学百花奖活动中,我们以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为载体,开展学科教研室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研讨。这是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教研活动效果的反思而开展的一种专业化的听评课形式,共有3个学科6位教师作了汇报展示课。3个学科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参与了课堂教学观察的实践与研究,共有30位教师代表观察小组作了不同视角的课堂教学观察报告,省内外1021名教师分享了此次教研活动。本学期,学校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课堂行为研究定位在课堂教学有效性上,通过对国际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一种适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的理想框架,用来指导教师的常规教学,规范青年教师的起点教学,并逐步与学科课程标准相结合,全面推进基于标准的学科教学。现在实验已经全面推进,学校所有学科教研室均以课堂教学观察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工具,实现课堂教学微观层面的质量监控和研究。通过这样的基于标准的微观研究,教师的教学思路拓宽、教学环节精细、教学过程严谨、教学反思具体,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四)全面教学质量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教育教学活动历来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也来源于人类社会活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地改变、更新,人们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深化。因此,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学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质量观同样也是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它需要可持续的发展。

  进入课程改革,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教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质量成为学校的重要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将“以发展为本”的质量观的内涵确定为: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即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与时俱进;二是学生能力多元发展,即通过教学和学习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多元的开发,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具有主观幸福感,具有与这个社会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校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通过全体教师的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学校设立由学科教研室承担的“读书节”,为教师提供教育理论书籍进行研读,通过全校教师思想上的“洗礼”,保持教学思想的鲜活,保持教育观念与时代的同步性。同时,学校定期组织以新课程为主题的论坛,通过专家论坛让学校教师汲取到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学校骨干教师论坛使学校教师对前沿的教学问题进行系统反思,各学科教研室也从学科特点出发聘请专家进行针对性培训和研讨。同时学校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创设各种条件让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聆听专家、教研员、学科骨干和一线优秀教师的讲座或专题辅导,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是融合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实践是在国际比较视野中基于时代发展的一种创造性的操作模式,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反思、专家的引领、校本的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实现反思与引领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校本科研是东北师大附中的特色,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关注微型课题研究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进入“十一五”,学校独立承担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两项、省级规划课题15项、市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32项,学校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走进新课程,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实践新课程、向实践要效率的重要举措。学校在新课程中重申“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问题即课题”的观念,引导教师逐渐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反思、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凝练成校本课题。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和根基。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最主要的任务和内容,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只有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才能使学校发展走在教育实践的前列,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三全质量管理观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作物生产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12-07

网络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09-11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论文12-06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论文10-10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论文12-05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09-03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07-31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10-15

地理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探索论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