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新时期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

时间:2021-10-02 09:27:42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新时期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五条“路”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一个时期以来,尽管学校做了大量的德育工作,有时甚至轰轰烈烈,但总体效果不甚理想,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依然乏力。新课标,新课改,新课程,理当有新环境,新教育,新德育。为此,笔者认为,新时期德育工作只有遵循客观规律,落实以下四点,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一、追本溯源,走近德育本意,弄懂德育的涵义及其功能,从本源上廓清德育的内涵外延。     要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明确德育的概念及其功能。所谓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可见,德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德育不仅是培养少数政治精英,更应面向全体培养合格的公民;德育不仅是抓社会热点问题,更要注重人的基本品德素质的提高。过去,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不属于自己的附加功能,比如德育更多地承担了政治教化的任务和意识形态的色彩。德育搞得好,大家都有份,教育搞得不好,全是德育“惹的祸”。廓清了德育的内涵外延,也就回归到德育本身。德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求真;德育是一门学问,学问需要求实;德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求美。德育就是德育,绝非独闯天下的“独行侠”;亦非包治百病的“游医骗术”;更非替人受过的“受气包子”。     二、回归生活,走下“神坛”,重新确立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德育目标定位上的“高、大、空、远”,使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工作方法缺乏活力,德育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造成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看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德育工作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多、功能性强、有效性差的状况。要提高德育效率,必须对德育目标重新定位。首先要队德育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分析,从宏观层面上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注重知识教育与行为训练的有机结合,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内在统一,并以次来确定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其次,要从微观层面上潜心研究德育的“微观技术”,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内心发展需要;必须遵循德育工作规律,比能急功近利。     所以,德育工作必须走下“神坛”,回归学生真实、自然的现实生活。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确立以下德育目标: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姿态去适应并驾驭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三、结合实际,走进社会、生活,适应学生心理实际,确定德育工作内容。     现行的学校德育,越来越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处于一种隔离状态,它象是一种工具,注重道德知识和观念的灌输和宣讲,在内容方面侧重于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品行、修养方面;它几乎接近一种“监督”机构,重点放在防范、纠正和惩罚学生“错误” 行为上;它是专横的,学校的规范与制度从来都没有征得学生的同意,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它又是形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