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品德教育的实证研究说明了什么

时间:2021-10-01 20:33:48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品德教育的实证研究说明了什么

事情从教育专家实证研究的三组数据讲起。

品德教育的实证研究说明了什么

1.北京朝阳区某幼儿园。专家向小朋友们提出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在路边见到一只要死的小猫,会怎么办?”孩子们尽数置小猫于死地的办法,且兴致勃勃,只有个别孩子主张救活小猫。第二个问题:“假如你玩得好好的,这时有个小朋友打你一下,你该怎么办?”孩子们中约有57.1%的人回答:“打他!”“烧他!”“用鞭子抽他!”专家再问:“要是有个小妹妹发烧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她穿吗?”半数以上的孩子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小妹妹。孩子们所在班的老师很尴尬,于是她期望也在这所幼儿园就学的自己4岁的儿子在专家面前有个好的表现。当专家问他:“有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在吃,愿意分给他吗?”儿子断然道:“不给!”专家提醒他:“那个小朋友饿得正在哭呢!”儿子毫不动容:“他活该!”据统计,幼儿园孩子们在两个方面的指标发人深省:一是“听话”(听幼儿园老师的话)比例最高,另一个是“助人”(帮助他人)比例最低。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不禁会问:孩子们的同情心哪里去了?当他们比自己父辈更充分地享有家庭呵护与物质丰富的时候,怎么反倒失去了爱心?

2.南京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专家们对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在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时常与谁商量?”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依次是:(1)母亲,64.3%;(2)父亲,48.9%;(3)同学、朋友,41.6%;(4)兄弟姐妹,14.2%;(5)跟谁也不讲,5.8%;(6)邻居亲戚,5.2%;(7)·学·校·教·师,4.8%;(8)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5%;(9)其他人,2.8%。

中小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均不愿与他们的老师商量,比例之低令人吃惊。须知,教师是可以对孩子的问题作出正确答复的群体,为什么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如今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为自己困惑的问题向他们寻求“解惑”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威信下降是直接的原因。

3.对某市大学生价值取向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是耐人寻味。当专家让大学生将给定的18项价值观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序时,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们普遍将“负责任”排得很靠前(第4位),但却将“助人”排得很靠后(第13位)。当专家与大学生们面谈时,竟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他人、组织、集体应该向(我)自己负责,让我去帮助他人,没想过。有的甚至说:“助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那种为他人的福利而工作的人,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

三组调查结果说明,现阶段,从幼儿、中小学生到大学生,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普遍存在严重问题。

原因究竟何在呢?

1.经济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失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