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朗运动”到“磁化”-建构“校外德育场”育人模式初探

时间:2021-08-24 17:21:37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布朗运动”到“磁化”-建构“校外德育场”育人模式初探

摘  要:个性心理发展是社会环境与主体交互作用的结果,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需要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密切配合,形成共向一致的合力     才能实现。系统各部分经过整合能放大整体功能。本文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政策,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德育论、系统论等理论和原理,提出了建构“校外德育场”育人模式的新理念。

从“布朗运动”到“磁化”-建构“校外德育场”育人模式初探

关键词:布朗运动  磁化  校外德育场  社会化  整体功能

 

一、建构“校外德育场”的时代背景

人类进入了新的世纪,我国也已加入WTO,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德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

1、复杂的国际环境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多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个别大国和大国集团的“人权高于主权”荒谬论调,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通过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宣扬其思想体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私有化等观点,影响我国青年一代的政治观和经济观,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形态的变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马克思没有讲过,前人也没有做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中国几千年历史没有遇到过,因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在人们的工作方法、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更加深刻的变化,使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选择、情感方式等趋于多样化:拜金主义、极端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沉渣泛起;腐败、下岗、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正在通过家庭、社会等渠道对学生进行影响。社会现代化的需要,整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赋予了德育崭新的意义,从而对德育实践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3、科技的迅猛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手段得以拓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因特网、多媒体等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意识形态的防御和调控能力受到挑战,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便利性、开放性和完整性,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所具有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仅网上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且也给网络虚假、不健康和反动信息的传播甚至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为西方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开了方便之门。而且,网络作为媒体,正一日千里地呈雪崩式发展,学生上网人数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各类网站已有20000多个,网民近4000万,其中学生上网占总人数的25%左右。另据《中国教育报》披露,在2003年面向全国九大城市的青少年开展的一次调查中,问及上网目的时,有47.9%的孩子选择了聊天。统计表明,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占有、时效性和覆盖范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4、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是教育目标的失调,家庭教育目标多指向学习成绩的量化要求、健康的体质、学习技能的掌握等显性外露性的教育目标,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内含的、隐性的目标;多集中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技能的掌握等智育方面,而轻视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二是教育内容的偏颇,家庭教育偏重于文化学习的情况较为普遍,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用于帮助、督促孩子的文化学习,而对其它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的过分保护、有的'过分干涉、有的过分严厉惩罚,甚至打骂。四是教育时空的失控,由于家长公务繁忙,或者忙于生计,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管理孩子,与孩子沟通,造成对孩子的放纵。

5、社会教育的误区

由于较长时间的学校自成体系封闭办学,造成其他部门、社会上其他人教育观念的淡化,他们片面地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就是教师的事,不但使得教育与社会严重脱离,而且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脱节。又由于单一的、孤立的办学形式,使得教育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一些行业、部门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社会现实中消极的因素,又与学校德育相悖……。

6、教育对象的变化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处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学生,身心发展较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生理发育日趋提前,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个性心理面貌更具时代特色:物质需求高水平、精神需求多层次;理想追求与现实努力脱节;能力发展不平衡、性格表现两重性。学生的休闲时间、理念、内容也有很大变化,学生可以用于休闲的时间占一年总时间的42%左右。学生接触传媒的目的较过去有很大变化:“娱乐消遣的占55.9%、获取信息的占55.5%、学知识的占43.3%、参与人际交往的占17.5%、缓解紧张情绪的占14.4%”①

以上这些无一不在的以不同的时间形式和空间形式影响着学生,而且这些影响就象分子运动那样,杂乱无章,没有规则,形成不了“合力”.处在这些影响中的学生,就象液体中的微粒,受到液体分子无规则碰撞,因而只能做“布朗运动”了。

我国目前处于旧的东西仍在起作用,新的东西又尚未健全、完善的改革开放的时期,在多元价值的取向下,肯定旧的东西中合理的成分,推斥新的东西中不合理的成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导向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针对学校德育面临的新情况,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德育场”.

 所谓“德育场”,是受物理学中磁场的启发而提出的,众所周知,磁场是磁体、电流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性质,磁场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实际存在的.与其类似,德育场就是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经过整合的、多维的、立体的德育网络,如同磁场弥漫、充满整个宇宙空间一样,德育场则弥漫、充满学生活动所能达到的空间(人类登上了月球,则德育场就扩展到月球)。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电流有力的作用。而“德育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进入其中的学生施加与学校德育方向一致的教育,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德育场”

【从“布朗运动”到“磁化”-建构“校外德育场”育人模式初探】相关文章:

建构学校德育的新模式01-20

生活德育视野下的大学休闲德育模式建构论文06-29

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论文09-10

高职大学英语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论文09-11

关于大学德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论文09-16

道德制度化建构初探07-27

高校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初探07-21

磁化10-24

德育渗透全面育人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