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知识“盲点”例谈

时间:2021-10-02 14:14:04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知识“盲点”例谈

对某些学生来说,看不透、想不准、理不清的知识点,我们称之为知识“盲点”。

知识“盲点”例谈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盲点”如果积聚多了,未能及时疏通、挑明,未解决的知识难点就越来越多 ,会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越来越缺乏信心,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这正是我们的教学产生差生的重要原因 之一。本文通过对知识“盲点”的分析,探究其产生原因及减少或消除的方法。

    一、思维定势的干扰。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的迁移,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有正面作用,但因为 旧知识学习的深刻性,形成定势,有时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在新、旧知识相似之处,学习思维 受到干扰,容易混淆不清,造成知识“盲点”。例如:

    1.小数读法受整数读法的干扰。如:3002.002,正确的读法是三千零二点零零二。有学生却读作三千零二 点零二。其错因是把整数中有关“0”的读法的规定错误地迁移到小数的小数部分的读法上来, 而忘却了小数 部分的读法的特殊性。纠正的办法是加强整数、小数的对比练习,尤其要加深对小数位名称及其读、写法的认 识。

    2.计算方法定势的干扰。例如:简便计算

    (1)39×99+39 (2)39×99+99

    有学生两题都得3900。原因是(2)的简算受(1 )的干扰。 因为99个39加上1个39,正好是100个。所以 ,当上两式先后出现时,以为都是(99+1)个39。要纠正这个错误,可把原式变形:39×99+39= 39×99+ 39×1.39×99+99=99×39+99×1,这个变形, 学生易于接受。然后用乘法的概念去考虑,不难发现:(1) 是(99+1)个39,即100个39,(2)是(39+1)个99,即40个99。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还应把这两类型的 题目同时出现,反复对比练习,以达到正确理解、辨识,融会贯通。

    二、对概念理解不透彻。

    这里既包含了对数学概念、术语、法则等的理解,也包含了从语文角度去琢磨、推敲数学概念的用词和词 义。

    1.如三角形的定义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当做判断题“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 形”时,由于学生对“组成”与“围成”的词义理解不清,往往会出现判断上的错误。教学时通过教具或画图 ,认识“组成”可以是@①或△,而“围成”必须是△。

    2.如应用题:“有5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和“有5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3只。 白兔有多少只?”它们的计算都是求和:5+3=8(只)。但如果让学生讲讲各题的数量关系的话, 第二题就 不那么容易理解了。因为白兔的只数不是“黑兔的只数加上白兔的只数”而是“白兔与黑兔同样多的只数加上 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可见,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对理解概念、术语的含义,正确解答问题是大 有帮助的。

    3.死背定义、法则,缺乏对概念的真正理解。如填空题:“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所得的数比原 数增加( )。”不少学生填“100倍”。错在哪里?“……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两位、 三位、… …,原数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例如:31.25扩大100倍是31.25×100=3125,而这 所得数比原数增加3125-31.25=3093.75。这是对概念“扩大”与“增加”的理解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