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1-10-01 12:54:57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论文

  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健康与我国未来的繁荣与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然而,我国国民体质,尤其是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却并不乐观。如何改善并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论文

  1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特征

  1.1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阐述不尽相同:如杨隽在其文章中指出,“一般而言体育锻炼习惯是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之后逐步稳定并加以形成的,用以满足个体的需要的一种自动化行为活动”;乔玉成则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在接受多次反复刺激而缓慢形成的、稳固的条件反射性的活动。笔者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指个体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时,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一种渴望和需要的行为倾向,是经过多次重复刺激而形成的稳固的条件反射活动。

  1.2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

  1.2.1习得性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但良好的体育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反复、多次地重复练习或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模仿练习后,习惯渐渐成熟甚至达到自动化。

  1.2.2愉悦性

  当熟练完成某一动作时,就其大脑皮层而言,能不断地从中接收到良性的反馈信息,获得愉悦性的运动体验。个体在体验愉快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再次获得相同甚至更愉悦的感受。

  1.2.3情境性

  在某种特定情境下,一定的条件激发能激发个体运动动机,为其运动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潜在可能。例如,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打球(或对篮球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看到篮球、篮球场或者别的同学在打篮球,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参与其中,因为篮球已经成为他的爱好,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习惯。这种激发或吸引他打篮球的因素带有浓厚的情境性。

  1.2.4心理能量的节省性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个体投入一定的时间和毅力,当一切条件具备后,所谓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并逐渐趋于稳定。习惯一旦形成,练习者则可以在无需任何意志力的参与下,自主地进行锻炼,表现为心里能量的节省化。

  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素

  2.1内部因素

  2.1.1健身娱乐的需要

  时代的发展致使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人们自我健身的意识和健身娱乐的需求也显著增强。健身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健身项目也逐渐多样化和现代化。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学校中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等,在满足娱乐的同时也增进了身心健康。

  2.1.2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满足首先体现在个人追求上,为进一步的自我实现提供可能。每个人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服装偏好不一,鲜明地显现出个人的运动风格以及价值取向。其次,大学生的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表现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上。从某方面上来讲,体育本身就是运动者对自我无限挑战的一种方试,人们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正是人们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追求流行的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越野、蹦极等,这些体育项目在人们运动的同时磨炼了意志,增强了信心。

  2.1.3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交流、彼此了解的互动方式,良好的社会交往为个体的社会需求提供可能。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以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社会交往与互动,满足在校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求的可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外部因素

  2.2.1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因素

  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与现有体育设施、器材比例的不协调,造成师生人均场地活动面积和器材不足,直接阻碍了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活动中的娱乐项目和形式的现代化,与现有场地、器材单一、陈旧的矛盾日益严重;加之一些“冷门”运动场地的闲置和“热门”场地的损坏,造成了场地器材的利用率较低,导致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的严重性减少。

  2.2.2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体育是在校大学生获得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主要场所。一般来说,其体育健康知识水平的深浅、运动水平的高低与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密切关系。研究显示,实践中有绝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缺少正确、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这无疑对他们体育锻炼习惯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形成了一定的阻碍。相对而言大多高校采用的以传统的专项技术知识教授为主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缺乏体育理论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不利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2.3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体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学校内的体育教学思想观念、织和管理制度、体育场地、设施以及校园体育锻炼氛围等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长期受到积极乐观的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就会使人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定势,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行为逐渐趋向于周围人群,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类似群体。在体育群体的带动下,养成并内化为自己的体育锻炼习惯。

  2.2.4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学习就业压力、网络因素等,是除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因素和学校体育文化因素之外的又一重要方面。在社会其他影响因素中,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家族体育锻炼的历史、在子女健康方面的意识以及投资力度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养成策略分析

  3.1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离不开体育锻炼,通过一定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学习,可以让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以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应以体育教学为中心,培养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便利条件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其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3.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做到心有所想,身有所动。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运动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快感,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促进自我完善。

  3.3加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良好体育技能的掌握。高校体育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体能和形成习惯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基本技术、技能,促使其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3.4指导并帮助非体专业大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运动计划

  (1)在学生了解身体锻炼、卫生保健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的基础知识,做到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缓解运动性疲劳。(2)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心理特点,指导并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案。(3)在学生反复训练的同时,经常督促检查并根据其完成计划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使计划不断优化与完善。

  3.5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居住在校园中,因此深受校园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上体育课、在校园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为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培养其自信心和竞争的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各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作用,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不断发展与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体育文化活动。在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和器材、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活动需要。

  3.6充分建设、规划、利用体育场馆

  促进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学校体育工作者及体育教育局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人数、兴趣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扩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体育场所和设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增加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想法设法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如定期免费开放等,使体育场馆、资源最大限度地用来为学生服务,服务学生。

  4结语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过程,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从提高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着手,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健身锻炼计划,注意体育锻炼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等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隽,李晓武,郭晓军.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动机[J].中国科技信息,2011(23):207-209.

  [2]乔玉成.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机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11(3):87-94.

  [3]武瑞思.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途径与方法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报,2015(5):158-160,167.

  [4]王红光.德育视域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运动,2015(16):69,82.

  [5]臧志超.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6]邱达明.大学生锻炼行为和坚持性与自我管理能力对体育锻炼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6(3):441-444.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研究论文10-04

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10-1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探析论文10-1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05-11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研究论文05-11

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与习惯养成论文10-12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改善路径研究的论文05-31

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研究论文05-14

学生体育锻炼调查研究论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