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纯音乐艺术论文

时间:2021-09-17 12:39:02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纯音乐艺术论文

  摘要: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些什么?这是音乐教师应探讨的问题。同学们能记住经典音乐的主题片段并不能说明他已经理解了音乐,也不能说明他从此就会欣赏音乐。单纯的“纯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经典的不朽作品一定是根植于沃土之中,音乐中所折射出的音乐文化更是我们要关注的内容。了解了这些,你所掌握的音乐将更加丰满,生动。

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纯音乐艺术论文

  关键词:纯音乐 音乐文化 关注点 精神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有着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美妙。音乐对人心灵的塑造是毋庸质疑的。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来看,有其共同点:优美、经典的音乐可以让我们牢记一生,但除了关注音乐本身,我们还有更多的关注点和兴趣在音符之外,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它的魅力和吸引往往超越纯音乐本身。

  曾几何时,有幸听到了黄伟平老师的一堂音乐课:柴可夫斯基的《悲怆》,这是一部讲授难度很高的经典作品。整堂课,黄老师的幽默诙谐,妙语连珠,对音乐作品的挖掘与把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原来看似简单的一堂音乐欣赏课还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感叹之余也就作罢了。若干年后仔细回味,好似品出了其中的绝妙之处。黄老师对学生不光进行了音乐的陶冶,更多的是在他的授课中注入了一种精神,使得这部诞生到现在一百多年的作品依然青春焕发。这种精神,我理解为音乐的“魂”。我们每个人即使有一对金耳朵也很难从纯音乐中感受到这种“魂”,它靠的是个人知识的积淀、历练和人生的不断成熟,还有是对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更多更深的理解和剖析。

  为什么《悲怆》能让我们潸然泪下,肝肠寸断,我想除了音乐本身,还应该和柴可夫斯基传奇悲剧的一生有关,眼泪并不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悲怆》是一篇战斗的檄文,作曲家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理解了柴可夫斯基,听懂了《悲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就传递给了你,但它还不是你所具有的,你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感悟,当有了质的变化,你的精神也会升华,它能让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改变,这就是音乐给你的最大幸福和财富。而在我们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关注“纯音乐”,对音符、节奏、旋律的分析乐此不疲,似乎过多的讲解就不能称之为音乐课,殊不知这些讲解一点都不多余,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全面的理解音乐,有了音乐以外知识的储备,才能对“纯音乐”有更多的联想,才能明白音符、旋律、节奏所具有的性格。我想,音乐是人写的,作曲家的精神在音乐作品中一定会留有痕迹,我们何不按图索骥,通过作曲家来学习音乐作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联想和理解来感悟音乐的真谛,以此达到精神的传递。这也是我理解的音乐课之终极目标。

  所以我想,音乐老师是歌者,也是相声演员,可以演小品,也可以说评书。用铿锵有力、底气十足的声音,用惟妙惟肖的表演,将音乐的“魂”注输给渴望心灵净化的孩子们,那将是何等的美妙!

  在我的记忆中,宁波中学的一位老师讲授的《中国民歌》,多少年后依然记忆犹新。我理解的这堂课应该是中国民歌赏析的前传,一节课没有一个音符出现,但老师精湛的口才和个人魅力完全征服了学生和我。同学们从中国民歌的音乐文化中获得了共鸣,从老师的话语中得到了启迪,从它所包涵的音乐文化中抓住了音乐的“魂”,正是这种“精神气”的驱动,让他们的思维和大脑像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般,始终快速运转和前行。民歌有它的时效性和“遗传变异性”,现在的学生很难与之产生共鸣,倒往往是民歌之外的音乐文化更为关注和喜欢,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何不就从这个兴趣入手,带领他们逐步进入更广阔的音乐世界。

  音乐文化和音乐本身自古就息息相关,音乐文化是对音乐最好的阐释和分析,而音乐是音乐文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关注音乐本身所蕴涵的音乐文化,缺失哪一样都不完整。而且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的建立中,音乐文化对其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不可低估。

  当然,对于不同的音乐我们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关注面。如流行音乐中的通俗歌曲,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在闲暇之余听听它,让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是它最大的作用。通俗歌曲不是不可以拿来欣赏,关键是看老师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度了。针对这样的音乐,我们更多的关注点在它优美轻松的旋律上就足够了。好听就多听几遍,不好听就让它自生自灭,这也是规律。

  另一种音乐是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流淌过来的,它低调,不喧哗,但其中却蕴涵着惊人的力量,它可以在举国萎靡时振奋民心。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很多人听时都会本能的随圆舞曲的音乐轻轻击节,也可能会翩翩起舞,因为音乐优美,华丽。但殊不知,它是为了振奋国民而创作的。它的诞生就像一股注入奥地利人民心中的强心剂,令涣散的民心在这部音乐作品神奇的作用下瞬间凝聚。很难想象,经典的音乐竟有如此的魅力和作用。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很难从单纯的音乐作品中知晓这一切,老师就要把音乐中的“强心剂”注入给他们,让他们了解到音乐的深刻,让他们知道,要想真正了解一部伟大的作品还有很多欣赏前的功课要做,不光要记住旋律,还要知道它旋律背后的故事,更要把学习它的音乐文化作为最终目的。

  还有的作品可以瓦解人的斗志。琵琶曲《十面埋伏》中的“楚歌”就有这样强大的破坏力。不了解历史,不了解《十面埋伏》背后的故事,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刘邦要抓老百姓用埙吹奏哀怨的旋律?为什么项羽的士兵听到这样的旋律后情绪会如此地激动,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除了纯音乐之外要掌握的和了解的东西,做好这些功课,我们对古曲《十面埋伏》的理解也就更为透彻。

  还记得自己上过的一堂课《培尔金特》,学生反映热烈,课后我总结了一下,原因有二:其一,格里格的这部作品太出色,每一段音乐都有标题加以引导,学生能很快进入联想。其二,《培尔金特》的故事本人讲得出彩。学生完全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所以对接下来的音乐充满了期待。试想,如果删掉课前十几分钟的故事,效果一定不甚理想。故事的了解在这节课里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这节课也是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联想而变得格外生动,充分的联想来自与哪里?就在我评书一样的故事里。作品抓住了学生猎奇的心态和天生的冒险欲望,他们完全把自己看成了培尔金特,看成了索尔维格。有了精彩的故事讲述和作品本身无尽的魅力,想不喜欢都难。优秀经典的音乐含蓄、内敛、厚重、凝练。它仿佛一只无形的手能触摸到你心灵最敏感的部位,反复的倾听、感悟、理解音乐的全部,就能与百年前的音乐大师们零距离,这也许是欣赏音乐的至高境界吧。

  我常想,有模式的音乐课太过于教条,我们往往喜欢把自己从一个模式中解放出来,但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模式中,如此循环,音乐课仿佛少了很多它应该有的色彩和魅力,不管在何种模式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多运用发散思维,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同时把传承优秀音乐文化作为己任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纯音乐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艺术论文12-07

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07-19

浅谈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论文12-06

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09-03

探析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探究性学习模式论文02-05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法之我见论文12-17

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美术论文12-07

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01-20

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探讨艺术论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