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有感于《走进葡萄园……》

时间:2021-10-02 18:25:5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有感于《走进葡萄园……》

 日前,我在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叙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法国的南部盛产葡萄,葡萄园的园农们为了把成熟的葡萄早点儿卖掉,于是将葡萄摘下堆放在路边叫卖。虽然他们个个精疲力尽,但葡萄却很少有人问津。可是有一个葡萄园的生意特别火,来买葡萄的人络绎不绝,更不可思议的是葡萄园的园主是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她觉得别的园主摘下葡萄再拿去卖,既费时又费力,又无法满足游客尽情参与和自由挑选的愿望,可谓是吃力不讨好。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凡是想买葡萄的人,只需在园子门口的盒子里放五个法郎,就可以在葡萄园里随意摘一篮葡萄,老妇人只是准备了一些篮子,自己则坐在门口收钱,然而,她家的葡萄却是第一个卖完。

有感于《走进葡萄园……》

这位老妇人的成功在于,她多给了游客一个参与的机会。因为参与中有快乐,参与中有满足,参与中有一种成就感。参与不仅激发人的兴趣,还唤起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无启迪。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缺少老妇人的这份机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事着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买卖”。课前尽心备课,课上用力“叫卖”,把学生当成一个装知识的“水桶”,把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告诉”,一种单向的、无条件的“给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有的是教师的灌输。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没有学生的自觉参与,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等于是剥夺了学生思维和体验的权利,抑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创造力的发挥。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拉开,新课改也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对人的完善与提升,应该在人性化和创造性的环境中积极自主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奠定一个终身发展的心理结构和人生态度。因此,教学活动有了全新的界定。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为了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帮助的协调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成为一个共同体,用自己全部的热情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探究带来的乐趣。

 因此,我们当老师的无需费力不讨好地去摘下“葡萄”,又到课堂上去叫卖“葡萄”,只需要将我们的学生带到“葡萄园”里,任由他们去采摘智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