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1-10-02 14:47:2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校长。浙江宁波315900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内容]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也不平衡,尤其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究其原因,除教学的思想观念显得陈旧落后外,还在于我们的教学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这种僵化的模式,教师以呈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由初读课文、教学字词——逐段讲解、内容分析——总结巩固、练习作业构成的“三段式”课堂结构,导致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问答多、启发思考少”,学生“重知识结论、轻形成过程,被动应答多、主动参与少”。这显然与语文教学实施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要求大相径庭,亟需变革。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大胆破除了“呈现——接受”的教学程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

    根据这种内在机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各种认知、非认知因素全面投入,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具有传统的“呈现——接受”教学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一切教学都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时代价值。

    1.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热情参与、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协作状态,他们在语言表达、思维推理、自学实践、群体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动精神。

    2.由于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界定“导”的功能,正确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引导——发现”的过程包含了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更新完善,因而学生通过“引导——发现”教学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必然会构成有着个体特点的统一完整的体系,其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促使他们各种非认知因素投入认知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势必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并得到和谐发展,诸如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等,得到整体的培养和发展。

            一、理论意义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在纵向上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步划分为相对独立而又前后联系的几个阶段;在横向上,又综合构成课堂教学诸因素,使教学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发现,实现整体素质的发展。

    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