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片言居要百意烛照—一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时间:2021-10-02 17:02:5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片言居要百意烛照—一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文眼”是诗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 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 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 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片言居要百意烛照—一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 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百意烛照、举一反三、石破天惊的效果,达到“删繁就 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文章的“文眼”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条途径:

    1、从标题中去找文眼。如秦牧的《土地》,其题目就是文眼。作者说古论今,贯通中外,“思接千载, 不能状其远;视通万里,何能喻其大”。但所有的材料,都由“土地”这一文眼贯穿起来,生发开去,显得井 井有条,形散神聚,真是“群言虽多,而无倒置之乖;众理虽繁,而无焚丝之乱。”

    2、从主旨中去找文眼。如朱自清的《绿》,“惊诧”二字即为文眼。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 ,主体部分前注后顾,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 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从结构中去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文眼深藏在文章的结构中,含而不露,不细心领会与反复琢磨,往往 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如方纪的《三峡之秋》,全文就是以日光、灯光、月光“三光”来布局谋篇,独运匠心 的。文章写了早晨、中午、下午的日光,写了晚上的灯光和月光。这不同时间的光又与不同景物相辉映,构成 了一幅引人入胜的三峡风景图,避开了他人注重奇峰险滩、浓雾高猿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明快、热烈、幽静的 境界,一扫“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凉气氛,代之以清新、热烈、向上、自豪的情感,独辟蹊径地写出了颇具 个性的三峡风光,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那么,这“三光”也就堪称《三峡之秋》的文眼了。

    如何充分发挥“文眼”在教学中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1、整体感知,探测文眼(学生预习自学)。

    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叫学生在预习中自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如秦牧的《社稷坛抒情》一文,文章紧紧围绕社稷坛的“五色土”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展开丰富的联想, 抒发广阔的情感。作者首先想到的是没有泥土所代表的土地,就没有人类文明;再从沃土的来历,想到应多么 感念世代劳动人民;第三个层次由“五土”想到“五方”、“五行”、“五音”…从而想到古代思想家对民族 文化的贡献;第四个层次从社稷坛为什么以黄土居中,想到黄土高原、黄河和黄帝,进而想到由它所象征的中 华民族;接着进一步从五色土坛想到了国土的统一;最后,作者激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做一个历史悠久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多么应该安排好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祖国作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五色土”而生发的联想。由此可见,“五色土”便是这篇文章的“文 眼”了。这一步应让学生在预习中把握文章的梗概,在总揽中探测文章的文眼,明确文眼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 。这些步骤和过程,应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

    2、部分探究,揣摩文眼(教师课堂点拨)。

    这一步在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找出文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章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