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时间:2021-12-08 12:22:38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1

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己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创新的一项战略任务.随着我国对外联系的.加强和对外贸易的扩大,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其次对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及对策.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作 者: 伍卓 肖东生 作者单位: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0xx ""(7) 分类号: G640 关键词: 国际贸易易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2

  1前言

  中国是第四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国,且每年以约10%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发展,但面临着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以及其它国家日益上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急需一大批懂WTO规则,熟知国外农产品贸易技术标准,又懂英语和农产品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和商务英语人才达不到复合型人才水平,且即使在农产品外贸大省的山东、广东等省份,也很少有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人才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导致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

  2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20xx年贸易总额为1866.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678.3亿美元,20xx年1-11月贸易总额为1757.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647.5亿美元。因农产品外贸总额在我国超过4万多亿的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所以高校在国际商贸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即使是涉农性高校也是如此。以农产品外贸第一的山东省为例,本科的山东农业大学的外国语学院的英语双专业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均没有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方向课程。此外,山东外贸职院、山东外国语职院、山东经贸职院等从事外贸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也没有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或方向课程。又以笔者所在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为例,仅茶叶出口就达1亿多美元,但无论是本科的湖南农业大学还是其它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或是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方向课程。而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和营销促销能力,培养复合型农业外经贸人才,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业部和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等自20xx年以来每年都要组织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农产品外贸企业人员进行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产品可追溯查询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此外,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努力,通过采取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和建立大型农产品集团等措施,着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3主要市场营销理论

  市场营销的精髓在于在挖掘客户动态需求的前提下,发掘适合的细分市场,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科学设计管理价值链和客户关系,持续不断地向客户提供其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客户和自己的价值。

  3.1客户需求

  市场营销理论与传统销售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市场营销的所有活动均源自于客户真正的需求,也阶段性地终止于满足客户的需求。挖掘和分析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一切营销活动的前提和根本,客户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不仅要满足其现时的需求还要谋划,引领和满足其未来的潜在需求;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升级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能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需求,才能在竞争者立于不败之地。

  3.2细分市场

  市场营销理论认为,绝对而全面的竞争优势是很难实现的,而在局部的相对竞争优势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竞争者要在客观分析竞争对手和评估自身的价值链的基础上,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找到自身的产品或服务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在特定的细分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甚至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3.3差异化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就始终认为,竞争者不论大小和名气,歧异性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歧异性其实就是产异化,差异化体现在整个价值链上,从客户需求甄别一直到产品的定位,设计,推出和后续服务上。竞争者必须推出具有满足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以及取得溢价。即使是很有名气的国际大牌公司,如果产品或服务没有差异化,也很难赢得竞争。

  3.4先动优势

  先动优势理论认为率先进入市场的竞争者相较于后来者往往有更好的竞争优势。市场先入者率先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往往更容易给客户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树立品牌和取得溢价,且客户会习惯地锁定先入者的产品或服务,无形中设置了市场进入壁垒,获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此外,先入者对市场往往会更了解,能以更低的价格进行技术服务的升级,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启示与对策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步入由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的快速发展道路上,毛入学率不断攀升,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因学生所学无法满足市场真正需求,结构性就业问题愈加突出。随着高考人数逐年减少和20xx年启动的高考的改革,学生未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高校间的生源抢夺战将愈演愈烈。随着大批本科院校甚至是少数重点大学转型从事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院校将面临更残酷的竞争,如何培养有别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又满足产业需求的特色技能型人才是各高职院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生源—高校(-高校)—市场”的市场生态圈中,高校之间尤其是培养类似人才的高校之间,如高职院校之间和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专科之间,已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必须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其结果又直接决定了高校对生源的吸引力。高校越能培养出区别于其它高校又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人才,就越能形成市场品牌和吸引更多的生源,并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亦然。

  可见,在市场需求导向型的高教人才培养的新形势下,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已然变成了市场营销者,必须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灵活应用市场营销理论和手段进行学校和专业的整合营销。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市场及市场需求,并设法满足此需求。

  复合应用型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整个人才需求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且是一个被绝大多数高校忽视或忽略的需求在不断扩大的细分市场。谁先发现并进入该细分市场,谁就是该细分市场的先驱者,就有可能赢得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更低的投入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特色人才,树立自己的品牌,为后来者设立市场进入壁垒,或至少比后来者更容易取得人才市场的信任,以更低投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效益。

  高校在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必须以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中心,多形式多途径开展人才培养:(1)复合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坚持“适度理论、重在应用”和“语言够用、专业娴熟”的指导思想,破除现在单一型和理论型人才培养弊端,培养具备“国际贸易+外语+农产品+主要或特定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要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要想培养出市场需求的毕业即能上岗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高校要主动寻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组建职教集团,业务外包,校办公司等形式,确保学校教育无缝对接市场需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就依托湖南省供销总社的资源,在国际贸易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学校还成立了惠民供销公司,专门从事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业务,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让企业在合作中更积极地参与办学,企业主导型的办学形式或许是更好的选择;(3)立足本地,打造品牌。高校要在科学分析所在区域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前提下,在一般性出口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对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依靠差异化和特色化人才培养来打造自己的品牌。

  5结语

  在中国高教进入买方市场及国家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运用营销思想,结合区域产业和经济特色,培养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已是一种必然。随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和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不断增加,高校尤其是身处农业省份的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做大做强,就必须首先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者,在继续为工业化培养人才的同时,投入资源培养复合应用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用差异化和特色化赢得竞争,树立自己的品牌。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3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贸易领域形式的分析。提出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块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学生就业与上岗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培养;实践技能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在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时,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更重素质和能力,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建构政法学院应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都要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其一,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随机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认为他们来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知识技能要求,而且也要关注其日后择业所需。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获得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其二,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从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而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约为70~90%,有的甚至到达100%。而且,有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但是到职业学校获得技能证书(如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后就容易找到工作。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约有76%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这说明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态度的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三,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这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

  中国目前正处于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中国加入WTO及国家对个人从事外贸业务的管制放开,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20xx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1.6万亿美元,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岗位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四、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培养目标的建构。正确定位国际贸易专业(报关)培养目标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贸行业岗位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可以将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也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可以把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

  开放办学。利用国内资源开放办学。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现在已经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合作,在实现学校学生成绩互认的基础上互派交流生,丰富学生的第二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与教学方式,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学校之间还可以实现教师的互动交流学习,以学习对方的先进教学与管理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动中得到提高。通过联合办学,不仅可以培养大批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且经常与之进行学术交流与调研活动,可以学习这些学院的办学经验,逐步实现本院与兄弟院校先进教学方式的接轨。另外。联合办学也具有极大的广告效应,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丰富学校的资金来源,这将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4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改革创新的动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需要,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中需要分析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以便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新时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整体质量的要求不嗵嵘,急缺国际贸易专业素质较强的专业人才。而对国际贸易专业来说,随着我国国际化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目前所有高校开始连续的扩招,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基础设施设备已经跟不上需求,而且扩招的生源质量上也得不到保障,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从高校的发展看,人才培养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脱离已经成为较严峻的.问题之一,这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也是突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规范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密切相关。

  二、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当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应用研究、项目开发与教学”(FH)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应用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简称CBE)模式;英国提出来的“实践DD学习DD再实践”的“三明治”教学法模式;英国“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与综合素质,懂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了解世贸组织知识和相关法规及国际贸易惯例,熟悉国际营销管理及商务运作程序,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较高专业英语水平及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独立对国际国内商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策划并做出正确决策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能力“模块式”,构建“两平台+两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不够不合理。课程体系中包含的内容太过宽泛,尤其表现在通识教育这一块。教育部门曾明确规定通识教育是必修的课程,也叫公共基础课,这一块的教学集中在理论知识上,具体包括:政治、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其最大的弊端是没有从根本上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且这一部分的课程占用的时间相对较长,基本上等于大学的四分之一。由此忽视了沟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都难以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知识教授不科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完善,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按照教学大纲来看,国际贸易专业包含了多种课程。但是大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的编排和课时的划分并没有优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都集中安排在大三,而且部分课程内容不断重复教学,课程的时间相对有限,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掌握不牢。

  (3)实践教学较为薄弱。实践教学和社会需求相脱离,实践性教学的环节较为薄弱这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教学的突出问题。一直以来,高等学校更加注重理论教学,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性的教学课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实验设施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上不断增加,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实际的利用率较低。在课程的设置上,实践能力课时相对较少,学生也很少有实践的机会,动手能力不够,再加上教学方法老套,师资跟不上需求,造成了课程内容和社会需求严重脱离。

  四、加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传统的贸易教育理念中,往往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环节,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以至于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还是没有能力胜任工作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教育观念进行改变,不再只是理论知识的教育,而是需要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是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

  (2)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提高教育工作者们的专业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人师者,授业解惑,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自身的素质提高。知识是不断在更新,教师的学习也不能够停下来。同时还需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学生们产生的影响,在教授学生们知识的同时更要教育他们怎么做人。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3)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不仅需要了解贸易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国际贸易局势复杂,单是课本上的知识不足以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还需要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的实践,将这些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操作,自主对国际贸易局势进行分析,才能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

  (4)将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入学习中。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作用不断凸显,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利用技术对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更是如此,需要对国外的局势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借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案例学习,对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形成报告,再跟老师交流讨论,以便通过案例充分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自我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