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观沧海教案1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教案2

  1、积累:

  依据原文或提示默写。

  2、古诗词赏析: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明月别枝惊鹊 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 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⑻划分诵读节奏。(成都)

  ⑼古诗文比较阅读:

  山西《饮酒》《爱莲说》

  3、文言文阅读:

  ⑴解释字词:①通假字 ②古今异义词 ③词类活用 ④重点实词 ⑤重要虚词

  ⑵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汉语字词典》选义项。

  ⑷给句子断句。

  ⑸翻译。

  ⑹内容把握:

  ①内容概括;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③问答题。

  ⑺评价人物行为、古人做法对今人的启示、谈收获。

  ⑻写法研究。

  ⑼比较阅读:

  ①河南:《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

  ②南京:《孙权劝学》与《北史·傅永列传》。

  ③湖北江汉:《曹刿论战》与《文公伐原》。

  ④河北:邹忌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的教案(通用9篇)

标签: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20
【unjs.com -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沧海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沧海的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观沧海教案范文

标签:其它教案 时间:2022-08-25
【unjs.com - 其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观沧海教案

标签: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7
【unjs.com - 学人智库】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观沧海教案设计

标签: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5
【unjs.com - 学人智库】

    《观沧海》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观沧海教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观沧海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观沧海》教案设计。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观沧海》教案 满蛟

标签:教案 时间:2011-03-09
【unjs.com - 教案】
《观沧海》教案               满蛟   08本二 071084205   《观沧海》   曹操   总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真正理解全诗的内容,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诗人在诗中运用的写实与想象、情景交融的手法,掌握包括作者简介在内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 学会预习古诗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养成在深刻理解古诗词后背诵诗歌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品味诗人笔下的壮丽景象,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和气概,进而培养学生宽广豁达的胸怀和深远的眼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切实体会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本身和教师的介绍,领会曹操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他诗歌的创作特点。 课时安排 一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大屏幕   分案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看过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曹操,也都或多或少地讲出一些与曹操有关的历史故事,关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争议很大,想必同学们的评价也不一样,不过可以肯定一点,曹操是伟大的,否则他也不会建立不朽伟业,他有着广博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点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可见端倪,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代表作之一:《观沧海》。 二、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刚劲有力。 三、 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四、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有感情地高声朗自由朗读课文(读几遍、正音) 五、研读课文 1 师:先来理解题目,翻译很简单,就是看大海、观大海,那么诗题可不可以换成《观大海》呢? 生:海水色苍,苍指颜色,是暗绿色,“沧海”比“大海”形象且内容丰富,故不可替换。 2 师:看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碣石是指山名,“临”是动词,登临之意,以是目的连词,翻译成“为了”“来”,这些都要记住,那么谁能翻译并回答这两句诗交代了什么情况? 生:我来到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师: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生:这两句诗交代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来到碣石山的目的。有统领全诗的作用。 师:根据这个开头,下文该写什么呢? 生:写观海所见之景 3 师:读过全诗,从哪一句到哪一句是作者所见实景? 生:“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 师: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这六句诗的内容? 生:眼前的大海水波浩淼,辽阔苍茫,在这渺远的海面上还有突兀耸立的山岛。再耸峙的山岛上,虽然已到了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仍然草木繁茂、百草丰美,一派勃勃生机。在仔细看,秋天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气势雄浑。 师:那么现在来仔细分析这六句实写观看景致的诗句。那么这六句所写的内容的角度有何不同?那些是总写的,哪些是分写的? 生:前两句描绘的是全景,是望海的整体印象,像绘画中的粗线条,将沧海的大致景象勾勒出来,而后四句则分别写山岛和海上的景象,岛上草木勃勃生机,大海气势宏伟。后四句是照应和解释前两句的。 师:注意积累这六句中的重点字词。何:何其,多么的意思,表达出对大海的赞美,澹澹的含义、竦峙的含义,根据课下注释把他们记住。现在同学思考:曹操笔下的秋天与我们潜意识里的秋天、我们熟悉的历代文人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 生:曹操的秋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没有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味,一扫文人悲秋惯例,描写出了秋天的盎然以及大海的辽阔壮美,营造了新的境界。 4师:再来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谁能说一说这四句的诗意? 生:这太阳、月亮、银河虽然都无比辉煌灿烂,可是在大海面前,就显得很渺小了,它们的运行又都由大海吐纳。 师:刚才的六句是实景,那么这四句描写的是什么景,有什么意境? 生:虚景,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师:历来文人写景都离不了抒情,都要融情于景,这首诗也不例外,那么写景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接着作者又用自己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虚景,他是在以沧海自比,用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更主要的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师:对比实景和虚景的描写,你更喜欢那个,说出理由。 生:答案不一,例如喜欢虚景,气象宏大,更能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 5 师: 最后两句我也来说一说,其实就是合乐时所加,每章都有,意思是:庆幸得很,我把它唱出来表达我的志向。这两句与诗的内容无关,不必细说,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 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尚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七、结束课程 学过《观沧海》,我们理解诗人在诗中运用的写实与想象,我们对曹操也多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曹操.   八、作业 曹操诗的特点是古直悲凉,除本诗,他的作品还包括《短歌行》、《龟虽寿》等,我们在课外可以阅读曹操其他诗,然后在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九、板书设计 1-2 地点 目的   3-4 全景   实景  5-6 岛中景象   7-8 大海景象 虚景 9-12 作者想象  

C(1-14.1)《观沧海》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11-03-08
【unjs.com - 教案】
《观沧海》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观沧海》教案设计

标签:教案 时间:2011-02-27
【unjs.com -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乐府诗: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教案(转王家心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11-02-20
【unjs.com - 教案】
《观沧海》教案(转王家心教案)2010年09月22日星期三09:39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观沧海

标签: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0-07-24
【unjs.com -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5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观沧海》教案

标签: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08-01-21
【unjs.com -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陆可爱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