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1
《圆明园的毁灭》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思的讲读课文。课文通过讲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是一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学生理解想象能力的有限性及类似生活体验的贫乏性,使得学生仅仅借助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很难深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这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爱国情感及振兴中华责任感的激发。因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通过圆明园的兴衰对比,使学生晓理动情,就成了教学上的难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常常是依靠形象、颜色、声音的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在网络资源中不仅有丰富详实的文字资料,更有大量鲜明可感的图像、声音、影视资料。网络教学中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兴趣、协商会话、协作学习;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实现自主学习。基于以上认识,我决定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这一课的教学,利用网络“还原”抽象的书面语言,虚拟再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播放《火烧圆明园》中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入情境,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上网浏览,丰富知识储备,激发学习兴趣。
圆明园历经了百年沧桑,经历了兴衰巨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我们课文的介绍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它能帮助我们超越时空限制获取所需信息。根据网络的这一特性,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在网上进行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建造时间、历史状况、景观风光及毁灭的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过程中,形成对圆明园的初步认知,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学生在上网浏览过程中也切身感受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习兴致倍增,探究欲望强烈。
2、借助学习包,引导学生自读自究自悟,晓理动情。
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学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喜好、需求、困惑及学习方式、速度等。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为了充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我根据教学目的,事先从网上下载了部分信息,经过删改、充实、重组,形成了一个学习包。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或对课文内容存在疑惑,或对某些词语不甚理解。
紧接着,我马上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打开各服务器中的学习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的需要浏览学习包中的相关信息,尝试自主解疑。需要了解圆明园总体布局和宏大规模的学生,可以点击学习包中的“布局”按钮,这样他们从电脑屏幕上既可以读到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介绍,又可以看到圆明园的全景图,了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的具体分布情况,感受何为众星拱月般地环绕。需要探究圆明园何以被世人称作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学生,通过点击“建筑”按钮,便能欣赏到“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依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还可欣赏到具有异国特色的西洋景观。这些迷人的风光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同时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西洋景观”等。另外学生还能从中读到有关“买卖街”、“山乡村野”、“蓬莱瑶台”的文字介绍,了解这些景观的由来。
同样,学生通过点击学习包中的“收藏”按钮,浏览其中所呈现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的实物图像,便可理解圆明园何以被称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了。这样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非常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实现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理想目标。另外,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利用四海网络教室中的“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质疑问难,而教师则可通过“屏幕监控”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及时的点拨,让学生随时获得帮助信息,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请他们交流收获,以此来检验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于学生理解还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点。语文学习是实践和积累的过程,学生还可点击“复述”按钮,借助里面按课文叙述顺序呈现的丰富形象,形成鲜明的表象,记忆就格外轻松深刻,重点段落的背诵也能就水到渠成。
当学生对圆明园的辉煌惊叹不已、深深自豪的时候,我话锋一转,以沉痛的语气讲述道:但是这样一座足以让每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后却在侵略者的一把罪恶之火中化为了灰烬。在讲述的同时,我还将圆明园的废墟图一幅幅展现于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急转而下,课堂里不时传出一阵阵叹息。我随即趁热打铁,通过“网上影院”播放了场面宏大、惊心动魄的影视片段,将140多年前那段屈辱的历史,将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展现于课堂。那雄雄烈火刺痛了学生的眼,也震撼了他们的心,此时再让他们读读课文中关于圆明园毁灭的介绍,他们便能心领其义,入情入境了。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网络就为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学习了全文之后,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网上的“分组讨论”,引导他们将自己学习课文之后最想说的话或最深刻的感受输入电脑,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多向性,进行在线交流。学生在网上尽情抒发着自已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倾诉着对列强的极度仇恨心理以及自己的报国之心、强国之志。也有学生在网上提出了自己仍存在的困惑,请全班同学帮助解答。我也作为学习的一员加入了他们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的导向。学生在这样面广量大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吸收新信息,不断修正、完善、深化个体学习时所获取的知识,完成新知的建构。
3、拓展延伸,开展实践活动
课堂学习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要把学生引入宏大的社会生活和网络世界中去。为此,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实践活动,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利用网络查询引擎,在网上搜索与圆明园有关的信息,并下载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如影音资料、诗词故事、文学作品等,然后制作成网页,挂在我们的校园网上,供更多的同学浏览,让更多的人更全面地了解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网络是一片蓝天,任我们自由翱翔;网络是一方沃土,需要我们精心耕耘。实践、探究、创新,我们将不懈求索。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2
【设计思路】
一、主导思想
已成废墟的圆明园依然屹立在那里,成为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怎能是一个“情”字了得!激发学生情感,自得自悟。
1、自主课前初现:
提前让学生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生积极性较高,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图片,通过交流,学生初步了解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当年圆明园的美景产生由衷的赞叹。而对被烧后的圆明园,充满了愤怒,痛恨,惋惜之情。
2、自主在课堂呈现:
课堂基本模块是:
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组成。
以翻开历史书籍为线索连贯全文。
课堂的中心任务:以读促讲,将学生领入情境,激发情感。
3、自主在课后体现:
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辩论题: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
课堂按“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的线索统领全文。学习时采用倒序的手法,先用圆明园毁灭前后的鲜明对比,来触发学生的激
,在反复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种爱国的热情油然而生。再回到第一自然段,当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时,学生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此时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⑵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能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
⑷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培养学生对美与丑的识辨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
【教学准备】
上网搜集圆明园辉煌时和被毁时的图片制作成相关的课件,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象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便历历在目。今天,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1860年,因为当时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曾这样说:“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
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去欣赏这万园之园的精华吧!
板书:
圆明园。
二、再现历史的美景,感悟交流体会
自由读书时间:
(大屏显示)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3、读后谈谈感受:
分别请同学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读后说感受。
如果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说感受时,引导出“众星拱月”,课件展示,重点理解。
如果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读后说感受。带领学生欣赏几处景色的图片,进入情境。书上还给我们举例介绍了著名的建筑物和风景区,我们用引读方式到课文中找一找。
如果同学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感受。欣赏图片。
请你随着这悠扬的古曲再读三四自然段,将你心中的感受一读为快。
4、(出示全景图)就在这座历经六代皇帝花费了150年的时间修建的圆明园中,有风格别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建筑,有引人入胜的西洋景观,再加上收藏了无数稀世珍宝,中外的史学家们给与他至高的荣誉,(出示每段中心句)指导学生朗读: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它的名字,(圆明园)
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呼唤它的名字。(圆明园)
三、面对现实的残酷,激发爱国情感
老师引语:
然而今天,我不得不在它的后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写起来不容易,读起来让人心里也沉甸甸的。指导“毁”字的写法。轻轻读一读课题,加入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读了课题,进入“自由问答天地”。学生提出疑惑。
让我们再一次把历史的长卷翻开,撕开那道在中国人的心底里永远不可能愈合的伤疤。
(看录象。)
老师引语:
此时此刻的圆明园就像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一样束手无策,被无情地践踏,掠夺,就让我们到这些充满着血雨腥风的文字当中去寻找这些强盗们罪恶的嘴脸吧!
引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1、先分别请三位同学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分别适当点评。
2、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时间,再请2位同学读课文谈感受。或请同座位一起读一读,读后谈谈感受。
3、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4、划出所有暴露侵略者残暴罪行的词语。还想读吗?
5、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最精练的文字概括。
6、一个人的愤怒代表不了一个民族的觉醒,亿万炎黄子孙的愤怒才能让我们看见几缕微弱的曙光。所有愤怒的同学们,把你的满腔怒火读出来吧。
7、为什么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可以任意的抢,砸,烧。这是引起我们愤怒的根源所在,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等相关史籍,相信你的感受会更加深刻的。
四、痛定思痛,接受现实
文章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意,告诉一个惨痛的历史事实,用您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揣磨,哪些词语最能触动你的心弦,自由读一读。
学生说感受后,指导齐读。
五、自由创作空间
师引入:
是啊,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息。144年的风风雨雨都已过去,已成废墟的圆明园此刻依然屹立在那里,只留下民族的耻辱,那是一道至今让人隐隐作痛的伤痕。历史是残酷的,不回忆历史的残酷,又怎能来鞭策现实,不回忆历史的残酷,又怎能去展望美好的未来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荡气回肠,让人遐思万千的音乐声中,拿起笔来,表述你的心声吧!
(配入《我的中国心》歌曲。)
大屏显示:
自由创作空间:
1、语句通顺。
2、达真情实感。
生自由创作,老师巡视鼓励。
生交流感受。
学生说到的精华可以写在黑板上,(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落后就要挨打等)学生想写什么都可以,最后齐读作为结束语。
【课后反思】
1、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实现了情谊融融,书声朗朗的教学目的。“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环环相扣,课堂结构十分严谨。自由创作空间以作业纸的形式出现,其中有收集课外资料,培养了学生综合概括资料的能力。
2、自由问答天地中,通过读书,解决了“谁要烧?怎样烧?”的问题,而学生随机问到的问题,应及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
3、学习圆明园的辉煌这部分时,应注意出图的顺序最好与课文相符,这样无形当中学生又游览了一遍课文。
4、对于课文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前预设,设计几种不同的思路,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3
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结束了。不,不是结束,是催生了所有上课的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深层思考:英法联军毁灭的究竟是什么?而他们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圆明园”这个符号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把孩子们引领上一条个性充分发展的金光大道?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首倡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次展示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原有基础上又是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
这堂课,概括地说,就是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这便是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窦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这充分显示了窦老师“主题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窦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三个超越”有人误认为是不要教材,脱离课堂,抛开教师。根本不是这个意思。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以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省,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可分为三部分,(板书:损失巨大:不可估量昔日辉煌化为灰烬)
二、欣赏辉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圆明园的布局,犹如——(板书:众星拱月),圆明园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走进再看一看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了哪些美丽的建筑,在书中画出来
2、谁能告诉老师,圆明园里都有些什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精选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位于北京西北郊,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掺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景象。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对圆明圆昔日辉煌景象的赞叹和对侵略者仇恨的情感。以及由这些情感交织成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作者这样独具匠心的安排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之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分析:
让学生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景象以及体会圆明园遭到毁灭的惨痛。由于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这样,为学习“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篇1
昨天听了我校青年教师龙小飞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教学,深有感触。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龙老师这节课值得学习的有两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龙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课前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突出了这个单元的能力目标。
金无足赤,课无完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龙老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
1、老师教学拘谨,没有进入角色。由于老师没进入角色,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学生的喜、怒、哀、乐没有得以张扬。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 “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了解圆明园的辉煌。
4、课后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
难点:句子训练,感悟辉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读、思、议、说
教学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激情引入
播放关于圆明园昔日的美丽和毁灭的多媒体图片,引出课文题目。(它是怎么变成今天的样子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
二、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物,感悟圆明园的辉煌。
读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感悟第二自然段:
选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问: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 请读出举世闻名的气势。
感悟第三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感悟了圆明园举世闻名的布局,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吗?(请学生说说他看到的哪些是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 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感悟重点语句。
出示课件1: 圆明园中有___________的殿堂,也有___________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_________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_________的山乡村野。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谈话:北京的风景名胜有哪些?
2、导入课题
同学们,北京还有一个著名的园林,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圆明园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十几代劳动人民,历史150多年,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修建而成的。但是今天,我们来到北京却只能看见几根柱子,因为----(板书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悟损失“不可估量”
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么说——引读(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读了这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不可估量” 并板书
3、连续出现两次不可估量说明什么?
是啊,圆明园毁灭了,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看看。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谈话:北京的风景名胜有哪些?
2、导入课题
同学们,北京还有一个著名的园林,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圆明园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十几代劳动人民,历史150多年,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修建而成的。但是今天,我们来到北京却只能看见几根柱子,因为----(板书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悟损失“不可估量”
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么说——引读(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读了这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不可估量” 并板书
3、连续出现两次不可估量说明什么?
是啊,圆明园毁灭了,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看看。
三、走进圆明园,感受价值的“不可估量”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设计
导语:圆明园是我国着名的皇家圆林,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精美。园中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字与图片了解屈辱的过去,激发爱国热情,以读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敌人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比较小,接触的课外知识也比较少,他们对于本课当中的圆明园基本没有概念,这样加深了本文教学的难度。本课当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认识到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及被毁的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流程】
一、以图激趣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播放幻灯片图片)
美吗?这就是圆明园。(板书)
〖以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是。
三、美景欣赏
1、问题引入:为什么会给圆明园如此高的评价?
圆明园的.布局之巧。(第二自然段)
明确:三园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