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 进入角色 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时间:2021-07-09 16:09:43 教育 我要投稿

静下心来 进入角色 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静下心来 进入角色 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大桥教育督导组 梅红星

  在这个转型的时代,人心浮躁,人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和耐心,如果有人能沉得住气,自然就会在浮躁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教育教学永远是中心和主题;只有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去思索、去统筹、去实践,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静下心来 进入角色 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由于区域教育优势(初中布局调整注重向高完中的收缩)的缺乏、学生的流动性增加、教师的新老更替(大量特岗补充)加剧、新的教育评价(县内职高就读率计分)的不适应,我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地位徘徊不前,亟待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对策,添加措施。

  一、静下心来思索学校的管理

  1、管理者要学会统筹安排,凸显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很多还是“紧急事务”,甚至成为一段时间的“当前中心工作”。但这些工作都不会是全员动员,更不可能是全体长期作战,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一定要做好统筹安排,在短期的突击以后,一定要迅速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即使在繁忙的“当前工作”中,也必须有人抓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不动摇。

  2、学校制度与管理要凸显质量意思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在学校的重大制度和措施中,一定要凸显出质量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绩效挂钩、评优评先等。

  3、要顺应时代潮流更新质量观念

  职业教育招生本不是我辈的份内之事,但却是国家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因此短期内给我们附加上了这项工作。虽有难度,但也有先例和榜样。但近年来我们做的都很差,需要思考和总结,更需要迎头赶上。

  素质教育是根本,但中考、高考还在用分数,如何做到两者结合,至关重要。我们应当树立一种在素质基础上要分数的思想——“素质好,何愁考”。因此学校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原始的分数管理上,要把目光关注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与过程上。

  4、注重过程质量,抓好常规管理

  注重过程价值,教育过程质量才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没有过程中的高质便没有结果的优秀;什么样的过程决定什么样的结果,这是管理中铁的定律。

  1)、学校政治学习、教师例会、领导例会不能走过场。

  有些学校一味迎合个别教师懒惰、烦躁的心态,把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删掉,把一周一次的例会改为两周、三周一次,结果是老师不领情,开一次会还觉得时间长;个别教师不学政治、不懂时事、不知上级政策,导致师德修养不高,学校管不了,长期我行我素,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又怎么去引导教育孩子呢?

  政治学习、教师例会必须要恢复,要学够时间;必要时可以在每次的学习中加入业务学习的成分,每次让一位老师介绍一种教学或教育学生的方法、或学生的学法等,不至于让学习空洞和个别人无所事事。教育者只有自身素养高了,才能教育学生,才能实现无声的教育与榜样的感召。

  2)、注重生活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投入。

  管理是刻板的、甚至是无情的,但管理者对结果的呈现与处理可以是灵动的。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有必要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这也是平息管理中的矛盾、调动教师工作主动性的有效方法。

  3)、注重工作中的常规管理

  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末,学校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和工作,一定要形成常规、养成规范,使之为教学服务。如值周、卫生清扫、课间休息、课外活动、校园广播、就寝、出操、集体办公、集体备课等等。这些规范的养成让学校秩序井然又活力无穷,无声中培养了学生的品行与修为。

  4)、踏踏实实地抓好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管理

  在省政府规范办学行为实施办法颁布以后,留给老师的课堂时间不多了,因此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过程的效果与质量。

  在教学常规过程管理中,学校首先要做的是对过程要求的引领与指导。应根据素质教育需要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过程标准和规范,且逐年提高。如上课环节,我们就不能停留在90年代的“守时、有教案、突出重点…”等等,而应该有深度,切入新课标要求,注重学法指导、能力培养、诊断评价、自我改进等等要素。其它环节也同样要“常规思变”。

  各校尤其是要注意评价与考试常规的管理与指导,在6年级、九年级下期以前实行月考是否真的有效果,与规范行为要求和课程标准评价相比是否就真的还好?我认为显然这种一刀切的月考不如老师时时、处处、天天、人人进行的诊断评价有效;这种做法只是教师、学校平常懒惰后自己平衡心态的一种样子上的做法,实在不可取,必须废止!要从教师教学能力、责任心方面去想办法,回归到正确的评价与考试办法中来。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质量怎会突变呢?

  目前,教师队伍正在经历一场新老更替;老教师教学思想、观念陈旧,新的教学手段望而生畏,不敢触及。新教师大多是特岗,许多都不是“科班”出生;他们虽然有一腔热血,却干不得法。

  1)、在人才培养上要端正心态,不要怕人才流动。

  有的学校很怕优秀人才流走,所以在培养上态度暧昧,不敢大胆培养,甚至是不敢定向培养,今天培养你,明天他又去,造成目标不明,结果学校没有一位有名气的优秀教师。

  优秀人才也可以留住,实在要走她也会为学校干一番事情,也会激励后进成为楷模,我们不能怕走就不专心去培养他们。

  学校既要注重定点的名师培养,又要注重全体提高;既要注重经费支持,又要讲究培训效果。

  2)、要充分发挥学校骨干力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对一帮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年轻的特岗老师也可以帮带老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

  3)、要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的教研活动不要走过场,也不要“无病呻吟”;要切实发挥教研“研究教学、服务教学、指导教学”作用。先要调查、收集、整理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然后分工研究、集体汇集、讨论,再分工、再集中统一。一定要实实在在,让每个人有问题、有探索、有收效;这样的教研活动才会有意义。

  6、德育教育不是附加,必须切实抓好

  教育与教学同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一心只想抓上课、抓教学,认为德育工作不该老师管,是多余的附加,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却又是那么的普遍。抓教学而不抓德育教育,那是一种急功近利、唯分数之上的做法,表面看来为教学、为学生节约了时间,可以一心投入学知识,殊不知却让许多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迷失自我,造成许多孩子“摁着牛头吃草”、厌学、学习缺乏毅力、考试缺失诚信、生活学习没有了自信,对学习大打折扣。

  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教育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人”与“才”两个概念,培养“人”和培养“才”的关系可以比喻成杯子和水,“水”是各种知识、才华和技术,而杯子是盛水的,杯子的大小,决定它最终能容纳多少水。德育教育就是做杯子。长期以来,我们教育过于强调如何培养一个“才”,而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核心任务,寄希望于“假大空”且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德育教育中,这些现象需要我们领导者静下心来体会,拿出胆略去改变。

  德育教育除了我们平常的理想、前途、信仰教育以外,还要有与学习、与人生有关的品质教育。如:

  以爱为核心的善良教育

  善良让孩子焕发人心的光辉,在出现问题时自我反省、自我转变。

  以体现和谐的包容教育

  包容是一种鼓励、启迪、指引,他能催人弃恶从善,使走入歧途的人步入正道,潜力得到发展;他还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如果我们孩子心中装着大海,那么就一定能感受到大海的宽阔。

  正直教育

  所谓正直,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主要的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人不愿意从内心承认规则,就极容易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是阴暗,划是低靡,或是消极。这样,不仅会陷进学习的困境之中,人格最终也会受到挑战。

  自信教育

  培养孩子的健康的人格,离不开自信作基础,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在相信自己的同时,必须建立“互信心”和“公信”,一是立信于事,把自信心落实到做事情上去;二是立信一人,不仅自信,而且使人能信自己,使天下人皆信自己;三是建立更大的社会理想(大爱),使之超越自己的个人欲望,立即可以缓解负压。自信来源于积极的评价与鼓励,也来源于自我接纳与信任,更在于不断累积的成就感。培养自信的根本在于其自信的来源,如果孩子在你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些他之前不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或者实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目标,那么自信的疏导和建立就会水到渠成。

  勇敢教育

  勇敢是人性中阳刚之美的集中体现,是在不可预测的末知面前所表现的自主意志。在学习品格中,勇敢的品质具体迁移为:一、挑战未知,对于未知的东西勇于探索,对于挑战充满斗志,相信自己同时也表现为无所畏惧;二、勇于牺牲,具备了牺牲精神才能抓住重点,而勇于放弃一些干扰因素以及外物的诱惑;三、善于自省,人最大的困难是将自己的弱点袒露出来给自己看,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只有敢于自省,才能不断进步。

  有了好的品质,就能助推学生在学习、在成长中的持续进步。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1、观念引领行动

  教师应具备的正确的观念很多,但有些必须要强化

  1)、正确定位自己的工作

  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打工仔,干一天领一天的钱,还是带着一颗“不误人子弟”的想法把工作当职业,还是一心一意把教育当做培养造就人的事业来干,你的行动会是大不一样的。

  2)、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要处理好素质与分数的关系,把分数摆在素质之后,使之成为素质的副产物;有了素质和能力,就自然有了好的分数。

  3)、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方法,再评价他的知识掌握情况;一定让评价促进学生品质的养成和学习的改进,而不是伤害和打击。

  2、培养教师要有思想深度

  目前教育中有很多问题,要善于发现,并想法改变

  如: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

  厌学可是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导致中国学生厌学主要有三个非体制原因: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二是教育者过于执著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一个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与父母,说的话都是好话,但都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

  我们都知道,对学习内容或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叫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角度来说,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怎样将学习变成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

  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工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

  激发孩子的兴趣,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挖掘学习的快感。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学习的本质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区别于将学习娱乐化所获得表面的,短暂的快乐,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快乐,一旦发现了它,孩子就一定会乐学不疲,不能自己。

  解决标准答案与能力培养的问题

  分数是不值钱的,能力才是我们想要的;用分数能否准确的反映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老师提问:“雪化了变成什么?”

  “变成水!”大家异口同声。一个女孩回答:“变成了春天!”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回答被老师嘲笑,因为它不是标准答案。

  孩子们记住了标准答案,可谁来计算他们失去的东西?

  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事实上,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成教育的目的,而忽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诸多能力。

  附: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

  由模仿到独创的原则。

  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由模仿到独创的过程。模仿阶段,教育者的身教特别重要。而第二阶段,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摸索、创造。制定的每一种能力的培养计划时,教育者自身要先对孩子模仿能力透彻地加以掌握,从而在示范时,不但能做出样子,而且能讲得出要领、分析出结构要素来。

  启发性原则。

  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一样,也要注意启发性。所谓启发,就是要形成空穴,就是要让孩子该有的而又没有某种知识或能力,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没有”某种能力,这还较好办,关键还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该有”某种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产生矛盾,才会产生吸引力和求知欲。

  努力性原则。

  能力的两个要素:一是“努力追求”,二是“充分发挥”,前者是要求努力调动自己的主观力量去追求,后要是要求努力地去发挥一切有利条件的作用,二者都离不开“努力”。

  效果性原则。

  不讲究效果,孩子的努力就会转向于形式上的表现,转身于虚浮的空话。努力性原则一定要和效果性原则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要善于运用表扬来肯定那些经过努力取得效果的孩子。

  调制性原则。

  主要是防止另一种消极的偏向,那就是认为“只要抓知识就行了,能力用不着管,它自然会来的。”培养能力,要积极努力地去“调制”,让知识传授过程中显示能力的差异、形成能力的“空穴”,调动孩子提高自己能务的积极性、形成更多的让孩子锻炼能力的机会。

  解决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的问题、知识迁移与能力扩展…

  有问题、有思想的老师才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有好老师才会有高质量。

  3、心中、眼中要装着学生

  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应因势利导,站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要心中、眼中真正装着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学习方法、能力,甚至是思想、家庭情况,给以相应的指导、辅导,甚至是差异性的、个性化的指导;用不同的尺子去要求衡量学生,最后让学生都超过尺子长高了。

  然而,实际教学中有几人能做得到呢?有的老师学生都毕业了可连名字都还叫不出来。

  4、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关系大于教育。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关系好,教育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就容易成功;反之,教育就会像暴风骤雨,让人难以接受;教育者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胜过花许多时间与精力去教育。

  一切成功的教育就都是和谐的教育,好的关系的本质特征就是和谐。

  有许多孩子,反叛、性格暴戾、攻击性强,对主动施于的关怀与帮助冷若冰霜,这种孩子与父母关系一般都很紧张,其根源在于家长,当孩子从没有在一个自由、放松、信任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往往会不自觉把自己周围变成一种他习惯的矛盾尖锐的环境,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任何形势的教育都将是事倍功半的。

  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中,要注意扮演正确的角色

  做“火柴”,不做“蜡烛”。我们的孩子内心里都有永不熄灭的“蜡烛”,教育者的任务就是点亮孩子心目中的光明;“火柴”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并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当一个人充满乐趣地学习时,不论环境多么艰苦,他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的。

  做“律师”,不做“法官”。 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孩子,而不是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与孩子形成一种对抗关系。

  做“农夫”,不做“园丁”。农夫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植物自行生长,而园丁则按照要求修剪植物的枝叶,甚至使用化肥、农药、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植物的生长。教育者应当选择做一个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农夫”。 对待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关心它、帮助它、引导它、锻炼它,不要漠视它、压抑它、强制它、仇视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更要倾听他的诉说,而不要一棒子打死,或者放任自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不听话,叛逆、顶撞,其实都像我们身体偶尔的小恙,要善待孩子。

  做“啦啦队”,不做“陪跑者”。 教育者永远是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啦啦队的作用。现实中,不少父母、老师在做陪跑的工作,他们良苦用心能理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意中会使孩子失去一个自主独立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的成长需要适量的孤独,孤独是人的`生命中一种重要的体验,哲学家说:“人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孤独是精神创造的必要条件,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人的孤独与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不做陪跑者,意味着为孩子的心灵留白,使之有了孤独的机会,使他的心灵品质得以提升。

  5、老师的教法是质量提升的关键

  1)、不管你有千般教法,但请你一定记住: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就是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

  “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几?这就有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这就是教法的魅力。

  教学中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

  我们可以假想自己只有一只手,于是在孩子面前,我们成了需要他帮助的人。结果,孩子不仅能很好地完成他自己的事情,而且还能在帮助你的过程中独立起来。可惜,在独生子女这个人类史的奇迹面前,我们的教育者恨不能长出三只手、四只手来,结果是大幅延迟了孩子的自主与独立,人是在自主活动中获得觉悟的,因此,教育者的一个善行就是:最好少一只手。

  放下自我,敢于“装傻”。所谓放下,主要是两点:一是放下面子,向孩子学习。一旦有勇气向孩子学习,你将收获到的是孩子自已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问孩子。一旦有困难找孩子,哪怕是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当你请教孩子的时候,他或许会给你一个奇迹般的答案--比任何高明的教育家告诉你的答案要精彩、绝妙。在家庭和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教育者,他们知识渊博,知晓深刻的人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大,在孩子面前俨然是权威,孩子在权威面前,除了敬佩以外,只有听命的资格,根本看不到自我。针对这点,娴熟的、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就学会装傻,放下自我的第一步,这也是关键的一步。

  2)、老师的教法中永远不要忘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生在接触每个学科是都是比较茫然的,老师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无疑是个真正的师者,要为学生学习本课知识指导方法,最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法。因此,每位老师在自己的教法准备中都要为不同学生学习准备不同的方法。

  介绍一种“阶梯式学法”

  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程鸿勋教授,花30年时间创造了先进、系统、有效的“阶梯式学习法。”

  阶梯式学习法的真谛在于给每个孩子一个阶梯水平体系,引导定位孩子对自己当前状态和水平,然后结合实际生成阶梯目标,自己教育自己,一步一步实现进步。

  上课的阶梯:

  一级: 跟着上课,

  简单地听,被动地抄笔记。

  二级:识记上课,

  又叫懂记上课,两个要求:一是积极思考;二是在懂的基础上有意记忆,课后能复述出课堂的主要内容。(加强有意记忆和课末复述)

  三级:联想上课。

  两个要求:一是要积极思考、展开联想;二是要主动积累经验。(主动积累经验,是增长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级:多得上课。

  有三个要求:一是培养概括能力(孩子必须从老师众多话语中琢磨出主要意思);二是让孩子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上课。(善于逻辑思维的就多推理,善长形象思维的就要多想象。)三是努力扩大课堂收获(加强感悟,培养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多留心、学习教师的各种优点)

  五级: 专论上课。

  三个要求:一是孩子对知识有“超前兴趣”,有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较精确的语言语表达出来。二是能形成知识专题或结合社会实践的专题,进行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从而促使孩子走向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三是讨论时要善于交流,热爱集体,能很好地进行现代化“合作式学习”。

  预习的阶梯:

  一级:简要预习。

  两个要求:一是通过阅读课本知道将要学习内容;二是及时补习一下需要用的旧知道及薄弱环节;(课前,用较短时间做到这样的预习,也做到心中有数。)

  二级:重点预习。

  两个要求:一是初步理解要学的重点、难点。要理解它首先要找到它,能找到重难点的本身就是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二是初步理解要学内容的基本思路。

  三级:问题预习。

  两个要求:一是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联系起来系统化;二是对重点问题有自己的初步探索。(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会真正地学习。)

  四级:解析预习。

  有三个要求:一是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用简练的文字在书中做些指注。)

  五级:探究预习。

  三个要求:一是能形成学习专题。二是对专题目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新见解、新思路、新发展),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三是善于和老师、同学讨论,善于合作学习。

  复习的阶梯。

  一级:巩固复习。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复习的基本任务,具体要求是“尝试回忆”,用孩子的话叫做先“过一下电影”,就是开始复习时,先不看书和笔记本,而是把课上学习的基本内容有顺序地、扼要地回想一遍。

  二级:重点复习。

  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第二个是善于请教,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

  三级: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是单元系统复习、阶段系统复习、考前系统复习的简称。它有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要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和系统上掌握知识,培养概括能力;第二个要求是熟记知识系统。无论是批注、提要还是图表,既然是自己动了脑筋找到的知识联系,就一定要记熟。(把全章节的知识系统全背下来,背熟,并能自然地表述出来)

  四级:经验复习。

  两个要求:一是深入、系统地复习。复习后,在内容、程序、书写等方面,自己有什么好经验要总结出来,发扬下去,经验系统化就是能力;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题能明了考的知识点,综合性习惯,要明确解题思路,这样可检查自己的学习复习的效果,也可提高对知识完整化和系统化的认识过程。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应用经验。

  五级:探究复习。

  两个要求:一是进一步形成专题,搞专辑或专题学习,这是一种集中、透彻的学习,是一种突破一般标准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二是善于讨论问题,善于合作学习。

  作业的阶梯

  一级:认真完成作业,

  有两个要求:第一是先做复习、独立思考,就是一定要先复习,后做作业;二是注意审题,认真解答,书写工整,按时完成。

  二级:提高效率作业。

  两个要求:第一准备充分,充满信心。首先是知识上的准备,还有经验和能力上的复习,明确这次作业应该发扬和改正的内容。其实是环境准备,自己学习的桌面收拾干净、整齐。正用的学习资料要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好,常用的文具也放在固定并容易取的地方。这样能提高写作业的效率,还能养成井井有条的习惯。然后是时间上准备,安排一个不被干扰、不间断的时间来做作业最好,要如考试那样去做作业。

  三级:自我评审作业

  两个要求:一是对作业进行自我检查,及时更正;二是自我评审作业,自我评审作业很简单,就是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后,在题目前面,用红蓝铅笔的红笔画个标识,有的题目很简单,认为一定能做对,就画一竖,有点意思就画钩,难点题目打三角,很难又有收获的大三角,典型题画五角星。在单元复习时,把上述标识整理一下。

  四级:经验作业。

  两个要求:一是重视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及时更正,做好小结。第二是学会自己总结作业经验,在题目后写明画三角,画五角的原因,并写上自己的经验与教训。

  五级:发展作业。

  两个要求:一是学到知识与规律后能自己估计有什么应用,这才是高水平的学习;二是能结合实践发现问题,形成专题,注重专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成果。

  教育者可以将这个阶梯交给孩子,引导孩子画一个适合自己的阶梯表格,把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填入表格,从而实现自我升级、自我评价、自找办法的自我教育之中。

  当然,再好的成功办法和学习指导方法,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作为保证,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教者有耐心和毅力,就一定可以帮助孩子迈向成功。

  6、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方法

  每个孩子都应当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新课标中概括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这太过笼统。

  经过概括、提炼,中国学生一般有如下几种优秀的学习风格,建议教育者引导孩子按以下描述要点进行选择,确认自己的学习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创造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一、反省型:

  反省,是人获得智慧的基本途径。

  人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从深怕不够准确到准确,再到掌握熟练的过程,越是生疏的,就越容易出错。有的孩子在知识学习上,主要是通过整理错题档案进行错题登记、错误改正、错误分析和复习,总结经验教训,掌握知识,不断发展,这种学习风格称为“反省型学习风格”。

  形成反省型的学习风格,学会用整理错题的方式学习知识,指导孩子必须明确以下3点:

  1、首先要准备好专用的本子,按照时间和学科进行编号。

  2、整理错题的时候,先把题目抄下来,然后将错误的原因简洁地用红笔写上,最后把正确的答案和步骤清楚地写在下面。

  3、利用错题集的方法是,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大结,学期未的时候再做一次总结。

  每周小结的具体方法:

  首先将每天记录的错题浏览一遍,先一边看题目,一边在脑海里快速地想出解法,想出来了就往下看;实在想不出来的,看看自己写的错误提示;如果还想不出,就要看看下面的解法,并且再练习一遍,必要的再补充解题提示。浏览后,对于“以后保证不会出错”的题目前打个红色的钩,在“不太确定以后还会不会出错”的题目前打个问号,在“对错误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题目前打一个感叹号。

  每月总结的具体方法:

  首先把每周总结出来的问号级题目彻底消灭,自己实在搞不懂,可问老师与同学;对感叹号级的题目再行抄录下来,如果一点新发现也没有,就将它升级为星级,如果觉得可以消灭,就降为问号级,下一个月总结时,争取把它消灭。

  学期总结的具体方法:

  通常期末考试前十五天完成。首先把每月总结中星级的题目整理出来,坚决予于消灭,然后再将周小结和月小结中的问级与感叹号级的题目找出来,都要重问思考一次,想想自己是如何消灭它的,从是找出10%--20%的好题再做一遍,最后把一学期总结的成果抄录到另一个“错题精华本”中,每学科按别分类。

  二、自学型:

  自学型学习风格的孩子,能够开阔思路,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用自己的感觉、兴趣、心得和体会,指导自己的学习方向,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最典型的自学型学习风格,表现为对身边环境的探索和自学,从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有趣的事情、发现问题,并去探索这此事情背后的道理和真谛,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

  在学校学习中的自学型学习风格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孩子喜欢通过自己看课本、做习题、看课外书来学习和掌握知识;有的喜欢跟着进度走,上课的时候并不专心,但对老师的课堂提问比较兴趣,一边听课一边看教材,能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有的喜欢做老师认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的题,还四处搜索有难度的题去做,觉得挑战难题是种乐趣。通过这个做难题及搜索的过程,孩子能够有效地领先于课堂教学的进度,在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更快,表现得更自信,在测验考试中信心也特别足,而且成绩也特别好。

  懂得自学的人,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

  教育家魏书生在引导学生自学方面独具特色,他提出“知、情、行、恒”的指导自学参考模式。

  知---提高孩子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启发孩子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

  情---使孩子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

  行---人的行动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向何处动(学什么),第二是怎样动(怎样学)。前者是定向的问题,后者是规则的问题。

  恒---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也好,从感悟上体验自学的欢乐也好,自学时的定向、规则运动也好,都必须持之以恒。

  三、以本为本型

  有一种孩子的学习风格是紧紧地以课本为中心,不依赖其他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但他们并不是机械地记忆课本上的知识与内容,而是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参与到课本中去,把课本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和典型例题习惯用得像支配自己的手一样自如。

  利用课本的过程可分为“由薄到厚,由厚到薄”三个阶段。

  1、是把书读“薄”

  开始的时候,将课本通读一遍,掌握内容的脉络和相互之间的前后联系,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在学习的不同时期,概读的基本要求也有所不同。学期刚开始,浏览全书,知道全书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主题是什么;学习转入每个部分,要略读每部分分几章,每章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学习每一章时,要看它由哪几节组成,共有多少概念、规律、公式、定理、原理等,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概读时,要注意充分利用书目。还要注意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与知识间的黑白语句,往往揭示知识主要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了解知识的概要,就把书读“薄”了。

  2、是把书读“厚”。这是读书的主阶段,又叫“细读”。

  读理科类教材时,把课本具体章节的概念、规律、公式、定理、原理的意义和应用,结合例题、代表性习题等详细阅读,边读,边想,边记。对陌生的题目,记不住的公式,没有理解的内容等要充分思考,尽量多地提问题,把每个问题都解决。

  读文科类的教材时,一边读书,一边想课文的性质、写法特点,把握课文的结构、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中心意思,课文引用了哪些名言警句、点睛之笔等。对于读不懂的段落要反复读,反复想,直到读懂为止。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将不同部分的知识、不同内容的共同点联系起来,充分联想、甚至要跨学科联想,使之构成统一的联系,使知识更清晰、理解得更深刻,这样,书就读“厚”了。

  3、再把书读“薄”。

  这个阶段叫复读,它在学习中的作用很重要。

  首先起到巩固作用。复读要求的速度相对要快些,对于熟悉的内容要像放电影一样一扫而过,对于比较生疏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部分才细细咀嚼。

  其次起到理清脉络的作用。与概读不同,这个环节把脉络更加细化、知识之间的关系更重逻辑性、更有条理、联系更有机。可以从最具体的环节,包括知识点涉及的典型习题联系到相关的习题、相应的原理、概念等,既有从上而下的脉络推演,也有自下而上的脉络总结。

  再次,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领悟基本就是发现基本内容及其与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经过反复阅读后,孩子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结构,领悟知识的基本,熟练运用知识的技能,就会觉得书的内容很少,书本变得越来越薄。

  四、提问型

  提问型的学习风格,就是通过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很有特色。

  提问,包括通过对现象进行观察提出新问题,通过对别人的研究结果和比较公认的结论提出质疑。提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明确每天每科的学习重点。上完一天课后,问自己学了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回忆,不要轻易地去翻看课本,不急于看笔记,而在脑海中勾勒出轮廓,列出提纲,实在想不起来,再去看课本。

  其次,有了提纲还要有详细的内容。例如当天上课老师讲过的例题,课上做的的习题等,都是反映学习内容的运用的,他们的重要性不亚于知识本身。

  再次,做完作业后回顾提问。提问自己今天遇到哪些难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等。

  单元复习提问与每日提问的方式基本相同,只是做作业的环节变成了复习作业,把整个单元的作业温习一遍。简单的题目不必动手再做,前面标记有困难的题,重点对待,有必要可再做一遍,与以前的其他题目进行联系和比较,看有没有新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汇总成单元小结。

  除了常规提问外,还要大胆进行联系,常把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能够不知不觉起到复习提醒的作用,使知识的掌握不断地更新、更加牢固,还能够锻炼思维,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水平。

  五、合作型

  合作型孩子,是通过与同学之间一起学习、相互帮助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是一种合作,而合作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指导形成合作型学习风格,需要与孩子沟通,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让孩子学会审视自己。其次,让孩子能够修练自己,只有学会欣赏别人的优势与长处,才能与人相处得亲密,合作得友好。再次,寻找喜欢合作学习的同学,一起努力。

  除了以上列举的五种学习风格,其实还有竞技型学习风格、题海型学习风格、举一反三型学习风格等,每个孩子都可以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学习风格。

  7、永远不要忘记习惯的教育与养成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结果

  习惯与做人品格的培养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人格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大屋子,那么需要找到门和门把手,否则是知其门不得而入。 这个门把手,就是习惯。习惯是一种自然运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了。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良好的习惯形成和完善是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经过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养人养心,我们所倡导的新时期养成教育的起点,就是养心。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为正。好的习惯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好的教育,要旨在于,父母既使不能在孩子出行时给予他优越的条件,也可以帮助他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养成教育课题组60多位跨学科专家以及数位优秀的校长、特级教师,从180个行为习惯中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论证,最后确定了六个习惯作为适应我国全部人群的中心习惯,向全社会推广,以强健公民整体道德素养。

  一、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长时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其次,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时间表,做事情需要克服急躁,耐心等待是一种智慧。

  第三,善始善终,画句号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事情。幸运总是降临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但也会因为我们最后关头一点点的漫不经心而离去。

  二、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培养孩子教敬父母的习惯,并不是依靠讲道理来实现的,而必须是无痕的、无言的,是协助孩子觉悟孝道之美妙。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关键在于教育者启发孩子的“知”,使之溶解为孩子自己的“情志”,最后形成孩子自己的“行为。”

  三、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守诺言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就养成教育而言,应该转化为具体操作性的一个习惯,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首先,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要求遵守诺言,从而赢得别人的信任与支持。

  其次,这还意味着说话算数,及时改过,那些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人,几乎都是能做到“言必信。”一个人树立了言必信的意识,就能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人。

  第三,这还意味着实事求是,不说瞎话,做人做事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么受到损害的可能不仅是自身形象,有时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四、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首先强调的是秩序感的建立。秩序是有条理,不紊乱的状况,良好的秩序能使人产生愉快、安全以及舒服的感觉。

  用了东西要放回原处,需要我们具有“归位”意识,这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

  其次,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将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五、认真写字

  认真写字习惯至少具有以下根本的意义

  1、展现了学生个性的成长。

  2、认真写字帮助孩子身体全面发展。

  3、认真写字激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4、认真写字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沉着。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事、对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六、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反思的内涵在于:一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错误的作用;二是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聪明的人绝不会犯两次相同的错误。三是学习是不断改进的过程,要把每一个教训都变成真正的经验。

  错误会变成经验,成为我们继续学习的宝贵经验,使学习上的每一步都是向前的,总结是在错误中反思自己的根本。 整理错题就是整理学习资源,但关键是要让这种东西变成一种持续有效的习惯,就有一定难度了,所以,关键在于坚持做,放胆做,不放弃。

  学习中我们还有许多的习惯需要个别的指导与强化。养成习惯前教师可能会嘴巴说干,但形成习惯后就会轻松自如,事半功倍。习惯养成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更需要科任老师的帮助配合。

  习惯培养的七个步骤

  第一步:注重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的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以至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

  注重第一次,就是要在习惯养成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放过细节问题,使好习惯牢不可破,坏习惯无机可乘。

  第二步:找好突破口

  第三步:竖立一个同龄的榜样。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这种模仿被称为“仿同”作用。仿同是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行为的倾向。而青少年常常模仿、吸收的大多是身边令自己喜欢的同龄伙伴的行为,因为同龄伙伴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似,更可能有交流的话题。

  第四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训练。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第五步:进行正强化。

  运用正强化,也就是在习惯培养中,引导孩子学会肯定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表扬”“自我奖赏”“自我鼓励”

  第六步:和孩子签订一个行为契约。

  在习惯培养中运用行为契约的方法,不仅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自我控制和自我管教,同时也为父母对孩子的监督提供了更为客观的环境,能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唠叨,可谓一举两得。

  在实行行为契约法的过程中,需要孩子与父母共同维护契约的约束性,才能不断强化双方的良好行为,最终养成好的习惯。

  第七步:家校合作,形成风气

  培养习惯的最后成果,是形成“家风”或“校风”。培养习惯绝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要及时与学校沟通、配合,这样做,才能达到“家校共振”,使孩子的好行为真正变成稳定的、自动化的习惯。如果父母与老师之间极少沟通,在家一个样,在学校另一个样,从而变成两面人,所谓的“5+2=0”(五天学校教育,两天家庭教育),正是家校缺乏配合的结果。

  在习惯培养方面,尤其需要父母与学校的主动配合,这是因为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不像教孩子“1+1=2”那么简单,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让掌握。习惯培养需要孩子自身“知、情、意、行”的良好统一,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当几个方面的力量和步调一致时,孩子才有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把偶然的行为内化为长久的习惯。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各有不同想法,仅此就个人观点与同行交流、分享;但愿今天的交流与碰撞能让你产生来年质量提升的火花。

【静下心来 进入角色 方能提高教育质量】相关文章:

让学生进入角色01-20

让孩子进入角色05-02

口语交际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02-17

幼儿园:让宝宝进入“角色”05-02

职场新人如何快速进入职场角色01-15

助你求职成功的要点:先期进入角色01-18

提高教育质量靠什么?12-02

影响学生实习角色进入的因素及对策的论文06-02

进入游泳提高班作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