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动手创造的能力

时间:2021-09-01 18:47:46 家长之友 我要投稿

培养孩子动手创造的能力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无论在科学、技术、生产、政治、军事、文史、教育、艺术、金融、商业等任何一个领域里卓有成就的名家,都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人,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所以教育家匡亚明直截了当地说:“凡是人才总是有突出的创造力,敢于不断创新;人云亦云的,不是人才。”

培养孩子动手创造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托尔斯泰则说:“如果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只会模仿和抄袭。”

  创造力的培养,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型人才,都有动手实验、制作和全身心探索自然的经历。

  例如,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人物”、北宋大科学家沈括,他研究天文、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理、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都勤于实践。为了测定北极星的位置,他连续3个月每晚定时起床3次察看天象,画下星宿变动图200多幅。那时没有闹钟,每晚3次起床,需要何等毅力!他为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设法剪了一个小纸人,让它“骑”在一根琴弦上,再拨动靠近此弦的另一根弦,那纸人就跳动起来,便断定两根琴弦发生了“共振”。这是多么有趣的心灵手巧之举啊!

  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的科学巨匠哥白尼,年轻时自制仪器,在波兰弗伦堡教堂的一角,建立了小小天文观测台。他算出了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61个地球(实际上比这个数字还大,他当时不可能算准)。他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会绕着小小的地球转吗?于是他开始怀疑1000多年来人们公认的“地心说”理论。他又经过10年观测,终于完成了巨著《天体运行论》,向世界宣布: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从而把颠倒的历史颠倒了过来,让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

  “医圣”李时珍,从小常与行医的父亲一起采药、尝药,观察父亲如何给病人诊断、急救、开处方。20多岁自己行医后,更是大量采药、实验和制药。他行万里路,访问了上千名民间医生和采药人,写下1000万字的笔记,最后完成了52卷、共160万字的《本草纲目》。其中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药方11096个,绘制药物形态图1160幅。为写这部巨著,他整整用去27年时间。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爱实践。学母鸡孵小鸡,为使人飞起来让小朋友吃“沸腾散”,都是他闹的笑话。由于家庭贫穷,在学校又不受老师欢迎,他只上过3个月的学就失学了。但在母亲的指导下,他爱学习思考,特别爱做实验。为了做科学小实验,他3次被解雇。第一次在火车上卖报时,由于做实验不小心失了火,他被赶下火车,还被打聋了一只耳朵。第二次在铁路上当报务员时,他坚持业余做实验,每天工作20多小时,有一天上夜班时竟打起瞌睡来,又被开除了。第三次在电报公司当报务员,在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让硫酸从容器中漏出来了,流到隔壁经理室,把地毯烧坏了,经理大怒,把爱迪生赶走了。

  历史上的科学巨人、能工巧匠、艺术大师们,从小就养成了动手动脑的品质,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上述4例只是典型而已。那么为什么动手(包括动身、动五官)能促进动脑,“手巧”能使人“心灵”呢?

  首先,从生理学上分析,手和脑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神经联系,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其中有很大一个区域是与手的活动相连的。这个区域比大脑中与整个内脏相连的区域还要大,仅一个手指在大脑中所“占据的地盘”,就超过一条大腿所能拥有的“面积”。为什么手脑联系特别密切呢?因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是学会用手从事复杂劳动,才促进脑的发达的,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人的儿童期是从猿猴祖先进化到现代人的历史缩影(婴儿的智力水平与猿人相似),此时的大脑发育迅速,可谓一日千里,在这一时期多动手制作,对刺激脑的发达更有着特殊意义。脑科学已经证明,动手动脑,用丰富的信息刺激大脑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元就个大、体重,细胞质成分齐全,神经纤维(树突、轴突)生长又多又密,能连接成无比庞大的神经信息网络。反之,很少动手动脑的痴呆症患者,死后解剖发现,他们的脑呈萎缩状态,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其次,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个人动手实验和操作,比听和看更能迅速调动起自己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达到智力活动的兴奋状态。这时,大脑便立刻提取记忆仓库里的有关材料,立刻感知劳作的对象,立刻指挥手如何动作(凡是操作的活动,不易出现单纯听和看时容易产生的心不在焉);手的活动则将外部信息频频向脑内传递,使脑接收、分类、加工、组合,立即又给手下达命令……这样,手脑进行着内外穿梭般的高速运动,自然有利于智力较快地增长。生命在于动静交替,这条规律在人脑的健全和智力功能的提高上,自然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劳作时刻改变着眼前的情景(有时候做好,有时候做坏),最易激发人脑另一区域主管的非智力功能,使其迅速调动并参与进来,如动机、情绪、兴趣、意志等,此时就显得异常兴奋和活跃。所以,人在做事时(特别是进行有兴趣的实验、操作时),往往废寝忘食,时间似乎转瞬即逝。在良好的非智力功能的“鼓舞”和“保护”下,智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受到高强度的锻炼,这样人的素质怎能不得到全面、超常的提高呢?

  难怪历史上手脑并用的科学家、发明家不仅智慧超人,而且比一般人更健康长寿。有人调查,在欧洲,当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仅为51岁时,科学家的平均寿命却是79岁,这是何等令人深思的数字!

  下面,我们讨论怎样培养孩子动手操作、喜爱创造的能力。

  首先,要清除轻视动手的旧观念,把操作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最重要的必修课。

  从中国国情分析,历史上封建士大夫阶级一贯轻视劳作,把上学只称为“读书”,提倡“学富五车”,“半本《论语》治天下”,还说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使是能工巧匠,也被诬蔑为“专擅雕虫小技”,根本就不被重视。这是我国历史上学者众多而发明家较少的原因之一,也是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这种重学术、轻实验和操作的观念,至今仍有很大影响,致使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连摄影、使用普通录像机甚至接电源也有困难;至于青年学生则更是怕动手做实验。丁肇中教授说:“中国留学生钻研学问很刻苦,理论思维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差。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往往解决不了。美国学生就不一样,他们接触那仪器,就一边摆弄,一边思考,七动八动,半个小时就把故障清除了。”

  为了振兴科技,实现科教兴国,务必要清除教育者本身忽视实验、操作的教育观,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陈腐思想,反对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倾向,要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第二,平时在与孩子交谈中,要多鼓励他们创造性思维,不满足于求同思维,多练习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如与低年级孩子讨论:用些什么方法能保持一杯热饮料不凉?让孩子想:把盖子盖紧;用棉絮包起来;倒进暖水瓶保持温度;倒入小锅用小火烧;放在太阳下面晒等等。这就是练习发散思维。

  要经常提出问题而不给孩子灌输现成答案,也不允许人云亦云。比如人们老是说,一个方块4只角,砍去1只角,还有5只角。其实应当启发孩子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有时确实还有3只角,如果从方块的对角线砍下,不就只剩下3只角了吗(让孩子在纸上画着试试)?这也是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至于一个方块砍去2只角还有几只角,砍去3只角还有几只角,正确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这样的问题对培养求异思维大有好处。

  要常做智力测验趣题,因为许多趣题都能训练人们打破传统思路。如“看看有节摸摸没,两头寒冷中间热”是什么?按“竹竿”的老思路走不通,谁知它指的是年历(日历)挂图呢?看起来有好多节日,摸起来摸不着;一年的两头是严冬,当然寒冷;中间是夏日,自然炎热。

  我们应该认识求异思维的重要性,有求异思维才有创新和创造。如果人人都按照习惯模式思考和行事,恐怕人类至今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年代。

  第三,多给孩子讲科学家小时候动手动脑的故事和后来发明创造的故事,鼓励他们多读发明创造类的故事书。

  例如米丘林3岁时就跟随父亲在果园劳动,8岁学会移花接木、果树嫁接,他一生为人类创造300多种果树的新品种。瓦特从小受到做木工的父亲的影响,动手动脑。年轻时当学徒,修理各种机器和精密仪器。后来他终于改良了老式蒸汽水泵,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程,他被誉为“蒸汽大王”。蒸汽机发明后的100年里创造的生产力,是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

  当然,瓦特时代与当今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高科技时代的发明创造需要使用非常复杂而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和手段,即使一般工农业生产的技术革新也是十分繁难的。正因如此,跨世纪的孩子更需要强烈的创造意识、良好的创造思维习惯、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深厚的现代知识。不然,何以适应21世纪创造与竞争的世界呢?

  第四,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动手制作,并培养动手创造的良好习惯。

  1.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外,还要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喂家禽家畜、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2.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例如炊壶盖上的镝子脱落丢失了,可把牙膏管肩部以上剪下,拧下牙膏盖,将牙膏嘴插进壶盖孔,然后拧紧牙膏盖,这样,代用的壶盖镝子就制成了。又例如用金属空罐头盒做花和装饰品,用大塑料雪碧瓶制花篮,用玻璃片做万花筒等。此外修理门铃、自行车,拆装破闹钟、废手表、破电动玩具等,都能养成孩子改造、创新、利废的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

  3.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竹片制竹蜻蜓,用蜡光纸做风车,用细篾制风筝,用铜钱做陀螺等等。家长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有时还要参与制作。

  4.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5. 要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还要鼓励孩子利用假日参加有老师指导的科技制作小组、小发明兴趣班,让孩子的生活多多闪耀创造发明的火花。

  最后,谈谈当今中国大多数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外学习情况,以及我常发的感触和叹息。我看到孩子们的课外、校外生活存在着“三多”,这“三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具有个性特长的发展,违背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应当引起家长和教师重视的。

  1. 书面作业太多

  许多孩子课外的书面作业太多,作业的分量太大,考试分数的压力太重。有的小学生的学习日比父母的工作日还长,不但缺少动手动脑的时间,有的连休息、睡眠都受到影响。杨振宁博士来国内考察时,有人问他: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杨博士说:“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一句话,就是学生功课太多,考试负担太重。”

  这种状况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人的学识、智慧、才干首先来自于生活实践,课本的、课堂的系统知识传授和练习,远远包容不了孩子应当获得的广泛知识和才能,况且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还是学习课本中间接经验的基础。孩子如果缺乏课外的见多识广和动手动脑的灵性,课内的学习效率也是不会高的,或者只会落得个“高分低能”。而分数是绝对反映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高低优劣的,它只能表示某学科某一方面的书面考试成绩,人的身体素质、实践能力、探索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性格品质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在书面考试中都是反映不出来的。至于重复的作业太多,或者用作业处罚孩子,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作业、考试、分数还是需要的,它是衡量教和学的重要尺度之一,但只能摆在适当的位置上。我认为数十年前考试的及格标准为60分,是非常科学的。它既肯定学生学科成绩60分就合格,不及格者还允许补考;同时鼓励孩子争取60分以上,适当表彰八九十分的'优秀成绩。我认为把分数要求定在这样的水平上有很多好处:

  ①让孩子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下生活,没有太大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合格就能受到肯定,孩子的心情将是很舒畅的,他也就不会把分数看得过重,就能轻松地玩耍、郊游、交往、锻炼、制作、下棋、钓鱼、演戏、画画,进行课外阅读,开展文娱活动,迷恋科学实验,发展兴趣特长等,他就能主动、快乐、活泼地发展。

  然而,近年来的教育却过分看重作业、考试和分数,60分及格的标准似乎约定俗成地被更改了,各地的土政策变成了80分及格,90分及格,甚至95分以上才算及格,并大力提倡双百分。有的孩子考了98分,回家还要受父母的批评、训斥。社会上普遍存在如此的教育思想,孩子怎能不紧紧地盯着分数,紧张地应付考试,疲倦地磨蹭作业呢?他们小小年纪,就要经常背着作业、考试、分数的沉重包袱生活,天天听着父母的催促,常常想着分数、名次,一放学回家就得坐回书桌旁,精神被束缚了,双手受捆绑了,怎能放松地去领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怎能快乐地去动手动脑进行操作,怎能津津有味地品尝兴趣活动的甘美,怎能享受到发展爱好特长的无比喜悦呢?

  所以我认为,加大作业量,强制学习,老是盘算学生考分的优秀率,在人才成长中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甚至在客观上起着摧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②60分及格的教育思想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也是符合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的。

  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进展都没有直线可循,连飞机在毫无阻拦的高空飞行也有转弯、绕圈和进退的时候,科研上也常有成功和失败,工作上也常有进展和失误,军事上也常有进攻和退却,比赛中常有得分和失分,这些都是常识;而且严格说来,有曲折才有前进,有失误才有成功,有失分才有得分,有退却才有胜利。一位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世界冠军获得者曾说:“如果我不准备丢一些分数放手猛攻的话,我就不能多得分,就没有希望战胜对手。”这就是进取的辩证法。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打仗尚且不讲究一城一池的得失,为什么却要求孩子的功课门门优秀,“一考一个满分”地前进呢?这无疑会使孩子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令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一心想着作业、考试,拼命追求和斤斤计较那个分数,这会有利于造就心胸开阔、勇敢进取、知识面广、多才多艺的高素质人才幼苗吗?

  ③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世上不存在学习知识能做到一次达标和巩固的事。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求基本接受,允许差错,然后在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中提高。要知道,有了正反两方面的感受,得到的知识才更深刻,并能熟练应用。所以,允许孩子的考试有十几分的差错并没有什么坏处,只要处理得好,就有利于他们在正确和错误的比较中进行学习,在反复的积累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成为高素质人才。

  小学的许多老教师发现,自己从教数十年,学生们一批批地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卓有贡献者,往往是那些小时候兴趣较广泛的调皮生;而门门功课高分、活动能力较差的孩子,长大了反而表现平平。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爱迪生、达尔文在小学里都是有名的“兴趣广泛的调皮生”,这也给教育者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

  2. 盲目游荡太多

  有的孩子空闲时间盲目游荡太多,其中一部分沉溺于看电视、打台球、打扑克、玩电子游戏机等。

  这样的课外生活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样最容易养成懒散消极、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追求享受、没有智力兴趣的不良个性,影响孩子一生的进步。这一部分孩子无目的地游荡,主要是由于家庭文化环境单调和假日生活贫乏、缺乏教育引导所致,这正是我们假日指导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这些孩子最厌恶课堂学习和作业,往往成绩跟不上去,老受批评,于是自暴自弃,学习上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一有时间就拼命地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强迫学习、负担太重、分数要求太高的发泄和报复。

  如果60分就能受到肯定和鼓励,或许他们在学习上也能快乐起来,满怀信心地全面成长。这一部分孩子一般活动能力较强,也不乏聪慧和敢作敢为的创造素质,如果家长能全面衡量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在课外教育活动中引导得法,满足他们精神上对各种活动的需要,是很有希望把他们培养为有较强的实际能力和有特长的少年的。

  这里我想起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的一个故事。他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专门对他讲了一番话,指导他度过了整个中小学阶段。父亲认真地对他说:“你上学以后,不要去追求高分,刚刚及格就可以了,只要不留级就行。但是你一定要保证做好两点:一是要广泛阅读,十分爱书;二是一定要在某一方面有兴趣特长。”

  铃木遵照父亲的话去做了,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从来就是倒数第一、二名,但他从小善于课外阅读,独立思考,在音乐方面表现十分出色,并最终成为著名学者和早期教育才能培养法的创始人。他教3岁左右的孩子学小提琴获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今日世界上许多著名乐团的指挥和高级提琴手都是他的弟子。我们“早教方案”的设计和成长,也深受他某些方面影响。

  他曾说:“我认识到人类美妙的生命力这一存在,提出育儿国策问题。孩子出生就开始的育儿国策,若能在世界各国实行的话,世界30年后就将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全人类能早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的育儿国策,我将为实现这一夙愿而度过每一天。”说得多么感人肺腑!

  3. 喜爱艺术类的较多

  课外兴趣活动中喜爱艺术类的孩子较多,爱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不少,而热爱动手动脑的科技制作和种植、饲养活动的较少。

  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我国的国情,培养大批热爱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的人才幼苗,是我国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因为在21世纪,全球范围内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经济领域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科技发明人才和熟练的高级技工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的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科学家等中高级人才,仅占劳动人口的0.4‰,即每万人中才有4人;而发达国家这类人才却大致占8‰以上,即每万人中有80多人,是我国的20余倍,且总体素质较高。我国的产业工人大军中,熟练的高级技工仅占十五万分之一,所以产品质量普遍上不去,缺乏国际竞争力。

  面对如此国情,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培养人才幼苗,要牢牢记取“科教兴国”这一根本国策,面向科技、经济主战场,多多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自然科学、动手动脑、发明创造方面去。这是国家现代化之急需,民族兴旺发达之急需,也是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际行动。

  教育要避免盲目性,社会宣传也要避免盲目性。人们看到歌星、影星走红,绘画、舞蹈人才济济,以为只要孩子在这些方面有点兴趣,就大有前途,于是充分鼓励和培养,但却忽视了科技兴趣的激发,动手能力的培育,这又进入了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君不见许多家庭节衣缩食为孩子买钢琴(不管孩子的发展是否最需要钢琴),期望孩子成为小钢琴家,却不知一架钢琴的价钱能为孩子设置多少个小小的科技实验室,能购买多少种科技制作材料和工具!这些家长们几乎想都没有想过。中国的家庭看不见孩子的实验室、制作室,甚至看不见孩子的工具柜,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整个民族深思吗?

  以前我曾看过一部影片,描写的是飞机发明不久后的欧洲,正举办一次私人飞行器大赛,成千上万的人带着自制的各式飞机兴致勃勃地参加比赛,赛程是从伦敦至巴黎。选手们是那样快乐,那样勇敢,千万观众喜气洋洋地为他们祝福。

  飞机起飞后,天空中黑压压一大片,可飞不多久,有的就一头栽在地上,有的掉进大海,有的落在火车上“奔驰”,有的起了火,但驾驶者个个无所畏惧,从容跳伞降落。这种群众性的科技创造活动和最勇敢的飞行比赛,实在令人感动,使人永久不忘。中国最需要培养出如此勇敢和富于创造的一代。

  当时的飞机从伦敦飞到巴黎最快的需25个小时(冠军);今天的高速喷气机同样的飞程大约只需8分钟左右。但我想,没有当时勇敢的25个小时,哪来今天舒适的8分钟呢?我们民族的下一代,是何等需要这种群众性的科技活动和科技比赛啊!

 

【培养孩子动手创造的能力】相关文章: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资料01-01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07-28

物理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创造能力论文09-09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05-02

孩子兴趣的培养与创造05-02

浅谈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07-19

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01-20

引发参与意识培养动手能力01-20

培养小班幼儿动手能力探析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