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

时间:2023-02-06 12:10:57 宗泽 家长之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精选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精选7篇)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 篇1

  一、 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高度重视。

  幼儿期的孩子可朔性最强,最容易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凡是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成人做在的事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见老师扫地,就去拿拖布;看见老师擦桌子,也拿抹布到处乱擦,明明还不会叠衣股,却偏偏要自己来等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但由于孩子骨骼、肌肉等发育尚不完善,动作还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弄脏了衣服、损坏了东西,这是孩子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对此,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否则错过了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家长和老师还可以从培养自理能力入手,逐步培养独立性。

  二、 在行动上要提供机会,大胆放手。

  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和实践中获得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先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些应该做并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大班幼儿学习自己穿脱衣裤,学习收发碗筷、学擦桌子等。同时孩子的事应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决断。如:孩子玩具应放在什么地方?玩什么?与谁玩?怎样玩好?等等。另外还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让孩子做家长的小助手,如:帮妈妈做简单的家务,自己收拾房间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只要孩子想做,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即使孩子做的不好也没关系。

  三、 在方法上因势利导,正面鼓励。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要讲究方法。孩子一开始都是当作“玩”来对待,教师、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玩乐活动中提高独立能力。当幼儿犯“错误”时,一定要宽容对待,不要批评指责,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你怎么那么笨,”“到一边去,别捣乱,”要正面引导,以免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或做事情有一点进步时,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为孩子树立自信心,并愿意继续去做,促使孩子进一步做出努力。

  四、 孩子能做的事情督促孩子坚持做。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独立的做几件事就意味孩子具有独立性。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它需要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强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导。因此,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独立技能、或表现出一些独立行为之后,一定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督促孩子不断坚持、反复练习,最后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 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孩的独立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境,让孩子勇敢的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地去克服困难,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比如:打针以后可以对孩子说:“你真勇敢。”等。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并且学会想办法积极克服挫折、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勇敢的面对各种困难。

  六、 家园携手、共同教育。

  许多家长一面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一面又总是抱怨孩子的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怕孩子长大后不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基本土壤,家长则是幼儿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教会孩子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关键是要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幼儿明白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还孩子以生活本来面目,让孩子认识挫折,从而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师与父母必须把教育与幼儿生活融为一体从“做中学”。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挫折教育也应该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比通过其它感官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中的痕迹要深,保持时间要长。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随处可见,关键在于要有效把握,使幼儿在循序渐进中能力不断提高,独立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发展智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 篇2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二、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这会的建设者,他不不应光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他们的认识和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幼儿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注意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故事,以激励孩子从小立志,培养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

  四、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幼儿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 篇3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多的照顾和溺爱不少幼儿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因此造成孩子人性娇气,怕困难、依赖性强、适应能力慢等现象。其实这些一直都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在班级里也对孩子进行一些这方面的教育以及常规培养,但是大都是生活自理方面的,读完这篇文章我才明白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仅要从生活上抓起,还要从教学上抓起。

  比如文中的“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孩子自立意识和自主性”培养孩子从环境中观察,从操作中观察。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开展“水的.溶解”的活动中给每组幼儿准备一桶温水和一桶凉水以及许多冰块,让孩子自己摆弄,幼儿的兴趣很高,老师要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小朋友,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冰块放到水里就化了。”那老师再引导孩子把冰块放到不同的水里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发现——温水中化的快,这时老师要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他们也会很快掌握了水融化与水温有关的关系。

  所以通过教学,通过观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变的创新能力,只有当幼儿这几方面都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

  文中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过度保护孩子,提供机会,大胆放手。

  我记得曾经有一位母亲这样说过:“孩子正因为我爱你,我才要把我的爱收起一半,孩子正因为我爱你,所以当你蛮横无理时我绝不帮你找托词,孩子正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会坚持两个小时监督你打扫完自己的房间。”从中可以知道,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就无从说起,因此,我们应该放幼儿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的机会。自立应该先自理!

  孩子能自主的事要让孩子自主,只有给孩子自主的权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贴近孩子的需求,才能有助于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孩子今天的自主就是明天善于独当一面的萌芽。

  孩子如果你想上山我可以给你一条小路,如果你想过河我可以给你一叶小舟,但是路必须得你自己走!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 篇4

  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里能独立,懂事。那么在幼儿园老师眼中,独立性强的孩子都有什么特点?相反,独立性稍差的孩子又会作何表现?

  独立之路从兴趣起步

  大概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体会,白天工作忙得像陀螺,下班时已是筋疲力尽,再要做家务、带孩子,很是劳累。同时,身为老师的我,也知道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所在。所以,从儿子两岁半起,我就决定让他参与家务,最起码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儿子的独立之路从刷鞋开始。准备好一大盆水、鞋刷、肥皂,我把儿子的一双小鞋子放进了水里。“快来看呀,两只小船漂起来了。谁是船长?”“我是船长,我是船长!”非常喜欢玩水的儿子飞快地答应着。“哎哟,船长,你的船可真脏,快把它洗干净吧!”“是!”儿子难得的没有异议,还抬起小手敬了个礼。不一会儿,大块的肥皂用没了,小手泡得起了皱,水也从卫生间流到了客厅。“小船”却干净了。从此,在我的不断提醒下,刷自己的鞋子,对儿子来说,已经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了。

  宋老师建议:其实,不止是刷鞋,让学龄前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我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父母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将这些和独立性培养结合起来,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独立做事的乐趣。

  儿子学吃饭 儿子2岁时,我就给他准备了1个木碗和1把匙子,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要学着自己吃饭!”开始时,儿子老舀不到饭,一着急,就用勺子在碗里乱捣,弄得桌上,地上,满是米粒。婆婆看不下去,夺过木碗就喂起来。看到她这样,我想起很多孩子入园时都不会自己吃饭,大概他们的父母都和我婆婆的心态一样,认为孩子太小,还不到学习吃饭的时候吧。我和婆婆进行了一次长谈。那天以后.在儿子吃饭的问题上,我们全家达成了共识。

  张老师建议:回顾儿子学吃饭的过程,我的'体会是,年轻的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2岁的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饭,这种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独立、自信以及今后的入园,都非常有好处。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父母才能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而不能凭老经验限制孩子的发展。

  妈妈还会回来 在半日班的亲子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分离”活动,帮助宝宝学会家长不在身边也能独立活动。

  *在孩子自由活动时,家长不用寸步不离地跟在孩子身边,只要保证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即可。观察孩子独立活动的表现,是否能与同伴一起游戏。

  *利用聊天活动,创造家长不在身边的机会。

  亲子班老师会定期与家长“聊天”,这时孩子会与其他老师在另一旁游戏。

  *在妈妈去办事时,开始真正的“分离”活动:

  在上午加餐的时候,老师请妈妈去给小朋友拿水果。5分钟以后,所有的妈妈都拿着水果出现在孩子面前。这个活动让孩子知道了父母离开以后还会回来。

  半日班大部分孩子都进入了幼儿园小班和托班,经过了“分离”活动的宝宝普遍地比其他宝宝适应得要快、哭闹的时间要短。宝宝们适应快了,妈妈们更放心了。

  今晚,星星也好眠 “合宿”这一词是我们幼儿园首创的。从1991年开始,我们园里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合宿”活动。连着2~4个星期,每周有一个晚上,让孩子们来幼儿园里集体过夜。

  早在合宿开始前10天,倒计时活动就开始了。老师们将合宿需要具备的能力一项一项提出,让家长在家辅导孩子逐项练习。这样的倒计时,孩子能够适应并且对合宿产生一种期待。

  小贴士:合宿倒计时

  今天距合宿 10天

  心情:开始感受合宿

  幼儿园里:老师告诉我什么叫做合宿 家里:今天宝宝要开始尝试自己洗脸啦,用自己的红色小盆,把袖子往上卷卷,把小脸洗干净,再用毛巾擦干净。

  这天晚上,孩子们和穿着睡衣的老师一起吃晚饭,非常兴奋。他们觉得穿着睡衣的老师像妈妈,就“妈妈、妈妈”地叫开了。跟着老师妈妈吃完饭,换上拖鞋,有的“宿舍”里的趣味联欢会就开始了,还有的宿舍组织读书会、有的是讲故事比赛,就算看看电视,也和平时的感觉不一样。

  睡觉的时间到了,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洗脸、洗脚,洗干净小屁屁,上小床睡觉。挨个儿亲吻每一个孩子后,关掉了一个灯。暗暗的光线下,孩子们听着老师讲到“天黑了”时慢慢闭上了眼睛。这时,另一个灯也灭了,孩子们进入了梦乡。

  守夜的老师拿出提前让家长填好的表格,上面详细地记录了每个孩子夜里大小便的习惯。到了孩子该起夜的时间,老师就会叫醒他。除此以外,老师还会详细记录下孩子的小便情况,大便情况、情绪、大事记以及合宿趣事。

  小贴士:合宿趣事

  5岁的周童喜欢阿娇。合宿夜里,老师喊周童小便,顺便问:“周童,我是谁?”周童迷迷糊糊地说:“阿娇!阿娇!”……

  合宿结束后,各班都要进行合宿表彰大会。表彰孩子们的勇敢和独立。这样的合宿经历,让从没离开过家长的孩子们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欢乐,锻炼了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 篇5

  这样的场景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小班孩子早上吃早点时,老师要把牛奶用吸管戳好,把饼干的塑料包装袋撕开好,孩子们只要来拿了就可以吃了。如果有一个小朋友在拿到一袋饼干后突然说“老师,这饼干怎么吃呀?”那一定是他拿到的饼干的包装没撕开。

  我们常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学会生活”挂在嘴边,而事实上却事事不放心、事事包办,让孩子生活得舒舒服服,所以类似的情形皆是。因此,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让孩子做到独立自主。

  一、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孩子自立意识和自主性

  小班的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已初步拥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有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所进行的活动的好坏。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在观察中增长知识、在观察中发展多元智能。

  (一)从环境中的观察

  幼儿每天在班上都要面对教室里的环境,我们为了给幼儿的观察创造条件,在每一个科学主题活动中,都变换不同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引起他们的观察兴趣。例如在认识植物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墙壁上布置了许多植物的图片,有表现整体形态的,还有表现细节部分的,内容颇为丰富。在自然角内放置了多种不同种类和形态的花卉植物。让他们周围充满了可供观察的素材。从平面的到立体的,让幼儿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多方面进行观察。在环境的观察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孩子的兴趣,对他们喜欢的一些图片或者实验操作材料,在主题活动结束后,仍然保留在墙壁上或科学角内,以满足他们的观察需要。同时,还要继续投放新的活动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观察机会。

  (二)从操作中观察

  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来完成各种活动,而促使他们完成活动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他们的兴趣。在动手试一试的过程中,有好多都需要对比观察才能够理解的知识点。如在开展“水的溶解”的活动时给幼儿准备了好多冰块,每组都有一桶温水和一桶凉水,还有好多盛水的容器以及扇子、棉花等等,让孩子自己摆弄,幼儿兴趣很高,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这时,老师一边引导幼儿观察,一边提出问题,“小朋友,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冰块放到水里就化了。”我再引导孩子把冰块放进不同的水里,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在这时作为教师要适时指导幼儿正确地对比观察——冰块要同时放进凉水和温水里,再进行观察。很快,孩子们兴奋地举起了小手,纷纷告诉我,在温水中的冰块化得快,而在凉水里的冰块融化的慢。这时,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他们也很快掌握了水融化与水温的关系。

  在认识“植物”的活动中,孩子们对花的结构很好奇,他们提出,花朵中间细细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中间那个最高?碰上那个细细的东西会有粉末在手上,那是什么东西?孩子一连串的问题,说明了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了一些非常细小的部分,观察很细微。通过这些细小的观察,他们知道了花蕊、花药和花粉,也知道了他们的作用。

  也就是说,当孩子观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提出了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和孩子一同去收集资料,一起观察,一起寻找答案,让孩子感到老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同时,对孩子错误的观察结果,也不要轻易的说出不对,而应该鼓励他们再观察。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变的创新能力。只有当幼儿这几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

  二、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尊重孩子

  当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消极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不是靠说教,而是要把对孩子的尊重既作为营养大餐,又作为独具特色的小零食,随时随地、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要特别讲究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常常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如果孩子画兔子画成了老鼠,便夸他有想像力,让他享受成功,而不是失败、沮丧:当在孩子的诸多摩擦过程当中,不要过于强调“裁判”的角色,评判谁是谁非,而应提供给他们自己解决纠纷的机会。例如: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滑梯时,小男孩压到了小女孩的手,小女孩就恼怒地嘟了嘴。这时,老师并没有像“裁判”一样评判谁是谁非,也不说“玩时要当心,谁也别碰了谁!”而要和蔼地问那小男孩:“你知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呢?”小男孩沮丧地说:“因为我压了她的手。”老师就笑着说:“噢,原来是这样。那么,你试试用个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她愉快起来。”那男孩想了想,就走到那小女孩面前,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谅我吧!”那小女孩不吭声,但脸色好多了。老师便蹲下来,问那女孩:“你感觉好些了么?”小女孩提出自己的要求,说:“我觉得用凉水洗洗手会好些。”老师就赶紧表示赞成,启发那个小男孩陪小女孩去洗手间洗手。一会儿,两个孩子就手牵着手从洗手间出未了。小男孩高兴地报告老师:“她感觉好多了。”于是,两个小朋友和好如初。

  三、不要过度保护孩子,提供机会,大胆放手

  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习得并得到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自立意识与自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应该解放幼儿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

  (一)孩子能自理的事让孩子自理。自立应该先自理,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吃饭、洗手、洗脸、刷牙,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这些日常中的小事,却是培养幼儿自立意识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理意识,才会让孩子尽早学会自理的能力,如果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依赖性,从而缺乏自立能力。

  (二)孩子能自主的事让孩子自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做一些决策,孩子的事尽量让孩子思考、决断。如今天想做什么游戏,玩具应放在什么地方,想和谁一起唱歌,请几个小伙伴未做什么游戏……这些无关是非、好坏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只有给孩

  子“自主”的权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贴近孩子的需求,才能有助于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孩子今天的“自主”就是明天善于独当一面的萌芽。

  (三)孩子能解决的事让孩子自己解决。在今年的小班幼儿中,曾有这样的现象,到了幼儿园,孩子也要让家长帮他搬椅子,拿玩具、图书,家长也很自然地安排好了这些事才离开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应该及时与我们的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这样是不利于小孩的成长的。孩子坐的椅子为什么不学着自己搬?想玩什么玩具,为什么不让他自己去拿?如果想要的玩具别人正在玩,你可以鼓励他自己和小朋友商量,千万别剥夺孩子处理问题的机会。

  (四)孩子能帮忙的事让孩子帮忙。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很乐意做事,在学校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做孩子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摆放、收拾玩具,擦桌子、拣垃圾等等。总之,只要是孩子能做的、想做的、愿意做的,就要大胆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独立自立的。

  四、从游戏兴趣上培养

  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另外在幼儿做了以后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可以引导小班孩子让他们帮阿姨分勺子,搬椅子等,做做家中父母的小帮手,帮助父母拣菜,剥豆等等。

  五、基本动作的慢速分解

  尽管孩子的独立意识已经萌发,但由于各项能力的发展并没能达到他自己想达到的水平,所以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拿勺的方法不准确,东看西看不往嘴里放,我们可以多提醒,和孩子讲道理,但切忌包办。在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动作一定要慢,要分解,也许一般人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对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六、语言上的指导必不可少

  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是很高,但如果配以清楚的示范动作和适当的语言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小三班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手指儿歌:《洗手歌》、《刷牙》、《我的好朋友》,四岁孩子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

  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认为只要在小班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的融入上述思想,小班的孩子就能独立地踏出第一步。当然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过程当中还有其他的方面配合,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 篇6

  每次进行手工活动、数学操作活动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老师帮帮忙”,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幼儿却只是站在边上,脸上带着悲伤、惶恐的神情看着其他在做的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是持着含在嘴里,捧在手心的态度,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珍藏着,为孩子包办着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而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而幼儿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时期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为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

  一、对孩子要放手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只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才会看见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让他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有些家长认为幼儿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学会穿脱衣服、自己叠被子等等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大人随手帮助就可以,不必让孩子自己去做,就是让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认为让孩子做太费神,还不如自己做省力。这些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而发展起来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碍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二、让孩子学会劳动

  有些大人认为那么小的孩子怎会劳动呢?还是我自己来做吧!其实从小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如当父母回家了,为他们拿拿拖鞋;吃饭时,发发碗筷;父母在扫地、洗衣时,可以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我们父母可以及时的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谢谢”,“你真棒!”,“孩子,你做的真好!”孩子听到赞扬的话语后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三、模仿效应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作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和孩子进行亲子间的游戏,我们应多抽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这样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长和教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 篇7

  一、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3岁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到达了萌芽阶段,言语和动作都有了迅速发展,求知欲望也逐渐强大。而且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所见的世界与感官发育,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了尝试,于是从不会做到学着做到学会做。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可以在身边的长辈教育下逐步培养起来,喜欢自己动手去探索。在这个自然地生长规律中,我们可以要求他们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逐渐学会自主生活。虽然有时他们吃饭的速度很慢、他们的衣服穿的并不是很整齐,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净,但是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能够自己做主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或者生活当中能感受自己独立做事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渐强或者根据情况作出评价和鼓励,并支持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

  二、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有一句话叫做"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其实,儿童本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逐步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并思考其中所发现的问题。并有方法的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区域活动游戏区时,我们可以选择幼儿自己去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游戏角色、自己去设计喜欢的游戏环节、和同伴一起讨论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原来自己有也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这个情况下,幼儿往往能自信的去完成去享受这个活动。

  三、让孩子在相处中懂得独立。

  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应该作为老师的角度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该根据情况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大班的.孩子的情感发育已经到达了一个水平,我们可以尝试可以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判断机会交给幼儿,让他们在思考这件事情对错的时候懂得双方两边的问题。给幼儿多一些这样的锻炼机会。也是给幼儿一种培养独立性的机会,而不是每次依靠老师来取得胜负或者输赢。

  四、引导幼儿在自主思考中锻炼独立性

  幼儿一般都具有对事情好奇的天性,他们似乎对看到的事情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不直接出示答案,而去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动手进行探索,去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此可以尝试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引导幼儿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鼓励他们去探索,而不是教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在此之中我们应该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可以认真的倾听孩子的一些疑惑和问题,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平等的,朋友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这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幼儿之间都是存在能力差异的,针对与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我们应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环境与氛围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须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因材施教。所以说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就如算算术题来说,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可能有自身已知经验进行心算或手指算。但是有个别在数学逻辑方面较差,可能只有经过简单的点数来加减算式。但是,其实能力较差的幼儿所用的方法其实并没有错。所以我们在个体差异中应该注意:如果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然后产生依赖心理,寻求教师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差异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与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六、在家庭中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

  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经过教师或者在幼儿园这个单一的环境里进行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其实是呆在家里的,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家园合作,齐心协力。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有些幼儿就是在园里特别积极能干,一回到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是宠爱着,帮着孩子把一切都打理好,没有给孩子自主锻炼的机会。这样久而久之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逐渐变弱,这也会给老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与家长的联系中主动了解沟通。与家长一同协商好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长统一思想,以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其它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方法】相关文章:

家教中培养幼儿独立性10-06

幼儿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的方法02-17

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之我见10-06

日常生活中的好方法11-06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11-07

独立性格尽早培养10-30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10-06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02-18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