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时间:2023-11-03 13:28:12 芊喜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中的比评课稿(通用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1

  《生活中的比》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生活中的比》又是整个章节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几节课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紧贴学习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流程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主动参与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

  杨老师在这一节课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遵循 “导问题——思问题 ——解问题”这一基本框架设计每一个问题,学生问题解决和创新表达的欲望强烈,能联系实际,及时迁移并运用比的有关知识。同时,课件制作精美,能够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辅助学习目标的达成。

  美中也有遗憾,在教学中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建议当“比的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模型后,继续延伸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用比表示。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2

  这是一节网络美术课,执教老师是周老师。

  在课的一开始,周老师就用视频展示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过渡到新课。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们展示课前收集好的扇子,并让学生回答古代扇子的名称。互相欣赏带来是扇子,并让学生以精炼的语言来描述扇子的种类,羽扇蒲扇折扇纨扇等。

  学生的课前准备的很充分,把氛围渲染的很好。

  在接下来的环节,展示的扇子图片都是比较具有历史性的,诸葛亮、宋江古代美女等。扇子根据羽扇蒲扇折扇纨扇四大类分开,

  教师课件展示扇子的诗文结合让学生朗读。提问,为什么扇子还能存在还能的生活中?扇子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讨论,学生的谈论积极。

  有一个值得提醒的是,可以运用一些现代的技术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观看。最后在展评的时候,在展示不同身份的人物用扇子表演,但这个班级学生走秀效果也挺好的',学生积极性调动比较好,设置的竞赛在整个课堂中贯穿,能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师问题设置合理。

  周老师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她的语言表达,抑扬顿挫,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渡语句措辞比较优美。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3

  刘老师教学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课题是《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整节课,从教案的设计,到课件的准备,双语教学,到最后的课堂教学,总体感觉比较好,重点突出,学生学习效率比较高,最后的效果也很好。具体评议如下:

  一、充分体现了IB理念。

  从课堂引入到最后结束,始终在渗透IB国际教育非常重视的领域活动和学科交叉。

  从领域周学生数学探究过程中的照片开始,既延续了领域活动的成果,让学生感受到,领域活动不仅仅是在领域周进行,而且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丰富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和体育、物理、化学、社会等领域进行了有机的`交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让学生自学、探究。很多知识都是让学生先看书,学生自己看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克服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过程遇到了困难给以解决。对于一些概念在学生学习了课本之后,也是由学生来总结、归纳,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教师真正起到了一个“导演”的作用。

  三、双语教学采用了更高级别的英语。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并且发音基本准确,表达流畅,语言自如,汉语使用恰当,起到了画龙点金的作用。能够将学科英语新单词等先教会学生,给学生新课的学习创造条件,使新课能够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进行适当的英语教学,这也是国际部的需要。

  四、课堂设计流畅,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这节课是一个概念性的课,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驾御不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刘婷婷老师敢于挑战,大胆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让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重视实际生活中比的例子,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新课,然后很自然得出比的定义,并对其进行中文和英语的定义,最后又运用定义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定义。最后让学生去找你熟悉的比,使课堂达到了高潮,成分调动了学生,所以,这个设计非常合理,课堂效果也很好。

  五、教态自然,教学气氛和谐。教师基本功比较好,能够熟练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六、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关注差生,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这个课堂教学中,刘老师不是为了“示范”而“示范”,不是为了完成这节公开课,而是一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差生,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刘老师会给他们反复讲解,并不是考虑我这样做是不是会耽误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点她做的很好。

  七、不足之处:

  1、双语教学方面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尽可能多的事业英语。

  2、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没有达到充分的调动。

  3、在双语教学中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做的不是很精确,转化有时候不自然。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4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透镜》一课,使我深受感动。

  整节课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完全是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体现物理、社会、生活的思想。课堂开始教师利用近视镜和老花镜引入,使学生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在无意中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去提高呢?我想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第二,注重实验在物理课上的作用。课堂中主要讲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我以前讲这节课时曾经想过做实验,可是实验室里缺少实验仪器,最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了虚拟的`实验。但李老师在课上却做了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现象明显,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的兴奋。我想实验室来新的仪器了,可以做实验了。后来才知道这个实验仪器是李老师自己花了一天的时间寻找买来的。我感觉很惭愧同时又很感动。第三,注重作图细节指导。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物理作图又是物理考试的一个必考题,学生在作图时多数是在细节处扣分,李老师在课上针对这个问题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四,注重肢体语言的应用。在讲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是利用手臂的张开、平行和相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不用说学生我都感觉太形象和生动了。我想学生终生都不会忘记的。

  听课之后,不禁感想:老教师尚且如此要求上进,我们应更加努力,以老教师为榜样,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5

  在这节美术课《生活中的纹样》中。对于其第一个递进作业,尝试设计选择一个动物或植物形象。用手绘、拓印、剪贴等方式设计一个单独纹样。对于这个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的方式方法在要求中有明确表示。不过在学生作业当中,以手绘纹样居多,并不能表现出课程的工具使用的充分性及丰富性。在解释适合纹样时。老师以剪纸作为演示,我觉得非常明白易懂。包括二方,四方连续这样的演示。简单直白,但在其后使用这些纹样进行装饰时,对于选择实物进行纹样设计。我觉得有欠考虑,学生最后的演示,只通过彩纸的剪、贴,以简单的设计,与实物的'搭配,还是存在一个设计的材料的不统一性。

  如果是本人来设计这堂课的递进作业的活,我觉得把单独纹样作为第一个作业,是可行的。因为它简单、明白,很好理解。在设计第二个作业时,包括课堂演示,我觉得应准备一些作画工具,包括其他的剪刀、刻刀,应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来表达单独纹样的绘画形式。当然在演示部分,学生可先在纸上描绘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纹样,再剪或刻完以后,黏贴在一些既定的形上,如花瓶等一些纸样上,再进行一些装饰等,并置于位置上方,以每组一个人进行评价,或各组进行评价。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6

  《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把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存在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探索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描述与解释生活当中的现象。

  一、巧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

  课一开始由三个生活现象(足球赛比分,四年级学生转出、转入,王叔叔做生意盈亏等)这样的情景暗含了正负数的思想。接着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记录单上表示这样的现象。这样的设计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数学知识有何联系,能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生活中得进球、输球,学生转入、转出,及盈亏现象?

  二、从现实情景中总结出数学知识。

  在学生充分展示了记录单后,教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先是分别用进2和失2,转入18和转出10来初步体验正负数的思想,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接着引出“+”“—”符号表示。此后引导学生认识正号、负号、正数、负数,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正数、负数的相反意义。由现实情景到形成符号的过程正是数学知识的演变过程,也是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回到生活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的意义了以后,教师进一步运用生活情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先是通过天气预报数学信息引出“零下几度”,并通过温度计的实际演示让学生深刻把握正数、负数与0的特点,也切身体会到“0”作为正负数分界点的特殊作用,也明白了“零下”用负数表示的道理,并以游戏的方式体会不同温度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接着老师出现海拔高度、电梯等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情景加深学生对“0”作为分界点的理解及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数学的认识。

  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当学生对正负数的意义,“0”的作用准确理解后,教师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加以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探讨的问题。

  “0”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点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0度、海平面、电梯口的地面都比较理解,但“0”其实还可以是一个相对的标准量,比如:三个不同身高的人,以不同身高的人为标准量,他的记录就不同了,“0”的分界点也就不同了。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课也离不开生活情景的创设。但数学课堂更多应该去关注数学本质、数学特点、数学思想。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7

  一直都很喜欢听徐老师的课,感觉他的课朴实、轻松,没有煞费苦心的精美课件,但每个细小环节的设计却都投射着徐老师的智慧。

  今天,徐老师执教的是三上四单《七彩的生活》中的第一课《生活中的你我他》中的第一课时。在徐老师上课时,我借了孩子的课本翻了一下教材,发现本课的关键词是“职业”。其实说到职业,这对于三上的孩子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知道周边的人在工作,但大多数的孩子都无法清楚地了解他们究竟是干什么工作的,对他们所作的贡献更是模糊。徐老师则根据三年级孩子的这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重组了教材。现记下一些听课中的碎思:

  徐老师的开课引题是采用了“猜职业”,先出示了一顶厨师帽。学生一眼就猜出来了。于是就毫无悬念地导出了今天的职业。随后又设计了一个福娃找工作的环节:

  如出示福娃迎迎找到的工作时,与之相匹配的是一张军人的图片。有学生马上就说解放军是打仗的。这时老师立即补充在和平年代不一定是打仗,但五一二地震,玉树地震,我们的军人都是冲在最前面。

  如福娃妮妮时,与之相匹配的是一张刘翔跨栏的照片。引出了职业运动员。(若在这儿让学生交流一下,你还了解哪些职业运动员,并简单要说说他们的事迹,我想孩子们对于职业运动员的印象将会更深刻。)

  课后,我与徐老师交流了一番。徐老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这个职业,他感觉出示一张张代表职业的图片有点枯燥,因此为了增强趣味性设计了“猜”这个环节。

  聆听下后,我感觉用福娃找工作放在这儿并不是最合适,福娃找工作听着似乎趣味性挺足的,但实际的课堂上却并未调起孩子的兴趣。徐老师所面对的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怎样迎合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这一看似离孩子较遥远的“职业”呢?

  我觉得这猜的环节,可以改进一些,如教师用动作演示,学生猜一猜是什么职业?(在猜的基础上,徐老师可再适当追问:你怎么一眼就猜出来了?你与他们打过交道吗?在追问之中,了解该职业的特点。)

  当然老师也可变换形式,由动作演示表现职业改为由语言表现职业,出示成语(如救死扶伤)或者采用语言描述语学生猜,若猜错了则继续精确描述,让学生在聆听中、在猜一猜中了解该职业,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热情,同时还能让孩子增加并积累关于职业的知识,丰富了职业的内涵。

  当然也可变换花样,出示图片,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冲击,说一说他们的职业。也许这样一层一层的铺垫,一层层的拓宽,既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又能让学生在感兴趣基础上了解一些职业,从而初步感知这些职业的特点。

  徐老师让孩子在课前作了一些简单的调查,了解家人、学校、社会中的职业,感觉在徐老师的意识里他比较注重课堂与孩子生活的链接,努力要把这个离学生较远的职业话题与学生的距离能拉近一些。我们也不难发现孩子们在交流家人职业时是各不相同的,爷爷是建筑工人,姐姐是美容师,爸爸是自来水厂的工人……但有点遗憾的.是徐老师对大多数的问题仅仅是停留在做什么职业的?而没有追问,这个职业到底是做些什么的?学生只是记住了职业名称,但对此职业还是一无所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可以在这儿选择一两个典型的职业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说说对此职业的了解。也许这个环节的教学就能由纯知识性的交流,变为知识与情感共融了。

  在交流学校中的职业时,有的学生说教师,有的学生说校长,严格说起来校长也是教师(也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只是由于分工的不同,因而称呼有所不同。当时徐老师的课堂反应很快,马上说今天我们校长也在课堂里,还补充说只是由于分工不同,他们是管理人员。当时,我就在想为何不利用一下现场的人力资源,采访一下现场的老师、采访一下现场的胡校长,那孩子们自然就明白了在相同的职业中中还有不同的分工。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他还善用了数字:我国的职业目前大约有2000个。这个数字的引入,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职业之多,一切尽在这数之中了。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又引出了新兴的职业。其实,对于老师所讲的很多新兴的职业孩子们并不是很了解。当时我就在想:为何不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引入故事,让孩子们能真实地走近一两个新兴职业,这样既让知识与情感共融,又能让趣味与实效共生。否则学生对这些新兴职业还是很模糊。

  教学目标中的第三条是初步感受每种职业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徐老师课堂的第四版块安排了细说理,论职业——明白职业的重要,并引入了“清洁工的一天”这一典型录像,并聚焦这个典型案例,追问学生看完录像你有话要说吗?当时有学生说很辛苦,有的说为何不歇一歇?我感觉这个案例应放在第二课时更合适。初步感受职业的重要性,其实在学生交流了解到的各种职业时,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追问、捕捉到孩子交流中的亮点再挖一挖,就可达到。尊重各行各业的人,这是第二课的主要目标,这儿的提前介入不太合适。

  也许在课尾可以设计一个给福娃推荐工作。了解到福娃想要跳槽,而且每个福娃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写了一些自我介绍,然后让学生根据每个福娃的特点,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工作,并诉说推荐理由等。在推荐之中,又进一步理解、加深了对职业的了解并体会到了各种行业的重要性。

  今天一共聆听了四堂课,又参加了两场热烈的教学研讨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成长的不仅是我们的执教老师,还有我们听课、评课的老师,正如我们的教研员沈华娣老师所言:品德研讨活动中的你、我、他,让我们共同前行。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8

  今天上午听了郭老师的一堂关于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数学课,感触颇深。其中不乏亮点。

  一、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所讲的三个例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手机话费的问题,还是游泳是否购买月票的问题,抑或是在商店购买会员卡的问题,无不充斥着生活的气息。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也指导着他们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三、本节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教师参与、适当提示;师生互动、得到决策.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设计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总之,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亮点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说明。评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9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节课是落实课程标准“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内容。澳林老师这节课讲授的是其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这个内容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往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图像,由此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木节课就是将这一变化规律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观察与记录)等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本课设计中遵循了感知一表象一抽象一表象的认知规律,通过课前课题观测、课上观测结果展示等方式拉进地理规律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从感性事物入手,学生从“立竿见影”的课题实验及一手观测数据中,逐步抽象出地理规律。

  在此基础之上,又设置实际生活案例,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强调当堂落实的同时,学生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当然,木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所以依据“标准”教师制定了“通过观测小组的'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学生经过分组讨论,能够说出并推测校园内物体正午影长在全年的变化情况;学生在明确校园内物体正午影长全年变化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并运用光照侧视图等相关示意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分布规律;学生能够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分布规律解释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这一教学目标。它体现了以下思想,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紧紧围绕着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展开的思路。既要使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相对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使教学目标体现出落实课程标准的途径与方法,还要使教学目标的要求要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匹配,与板书设计相协调。教学目标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有了好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即把课堂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澳林老师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积极推进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首先是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不是靠教师讲授获得的结论。

  例如:

  师:请小组代表发言,分别回答问题。

  生:12月22日时,物体正午影长全年最长。因为在一年中从6月22日至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会越来越小,所以影长会越来越长。

  师: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并点明:从6月22日至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会越来越小,是因为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距北京越来越远。

  生:校园内的物体正午影长不可能为零。因为,影长若为零,光线势必直射该地,而北京在一年中不论何时都不可能出现直射现象,这是因为在一年内,太阳直射点始终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

  师:对第二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同学们问题回答得很好,解释得也十分到位。

  总结实验收获习师:经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发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是我们己知的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积极地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促进学习过程:“为什么?“你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知道那是对的?”“如果……会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仔细地思考他们的每一个质疑。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遵循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流程:设计问题、(呈现)遭遇问题、自我指导学习、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其中,每一环节都可以根据需要省略或是反复执行,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贯穿于过程始终。从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是由教师发现并设计,也可以是师生共同设计。教师将问题引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教师在设计问题、启发思考时都了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问题的表述简明扼要、清晰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和真实性;教师不是为问问题而设置问题,其实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者产生更多的创造性问题。

  在板书设计上也体现了教学的过程与思路,在板书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着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学习的方法来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融入板书设计之中。使学生将来再看到这个板书就能够回忆起这节课是怎样上的,怎样分析得出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结论的。

  巧思巧算:

  已知北京正午影长全年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日期,你能巧算出这两个日期上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吗?(提示:无需分别计算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10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再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肯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今天听了陈老师上的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体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本次活动的`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就非常丰富,不仅涉及了历史、社会的领域,还体现了与艺术的沟通;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且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习方式不仅有自主探究,而且更有合作交流。

  2、实践性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肯动、乐动、会动,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课前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收集资料,有的上网查阅关于戏曲、民风民俗等的资料,有的查阅图书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社会知识,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旅游中的见闻,有的就在身边去找贴的春联,挂的灯笼,穿的衣服,用的物品......在课堂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勤于动脑、动口、动手,有的现场剪纸,做窗花拼图;有的贴春联,挂灯笼;有的讲故事,做介绍......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学生感受了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3、开放性

  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开放,而且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无限延伸的,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感受语文,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沟通。

  4、各学科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这节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把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如音乐、口语交际、信息技术、美术等,还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开放。

  本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但是,有个别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还不够强烈,有少数学生还不善于交流,有些小组组长的组织策划能力还不够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还体现不够。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欲望,如何加强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如何更有效地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性和开放性,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地探索与实践。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11

  林老师关于《生活中的轴对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这节课,内容上凸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设计上充满“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课程观。

  首先,教师以一段视频展示大气恢弘、而又无处不体现对称美的故宫建筑,并配以旁白吸引学生的眼球,既孕育了新知,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对学生的爱国情操进行了一次不显山不露水的陶冶。

  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环节,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再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轴对称和成轴对称的概念,突出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尝试应用,巩固新知”环节,用闯关的形式通过欣赏、猜想、推理、说明生活中成轴对称的美无处不在,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七个环节: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尝试应用巩固新知---放飞想象体验创造---反思盘点整合新知---知识拓展深化提高---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每一环节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既符合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生动形象的课件制作,和安排合理的学生活动使本节课生动、有趣、有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三维目标。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花钟评课稿03-30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2篇)09-26

小学数学搭配评课稿(精选11篇)06-01

幼儿园艺术活动评课稿03-24

花钟评课稿范文(精选5篇)03-11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通用10篇)10-27

译林小学英语评课稿范文(通用14篇)04-03

教师评课评语大全09-28

教师听评课评语集锦07-01

作文教学评课(通用10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