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时间:2021-11-04 16:00:50 老师笔记 我要投稿

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难度较高的考点。近年分值已达8分以上,成为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目。综观往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发现“古今之别”常常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必须特别关注以下七大方面:

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关注点一: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句中出现“双音节”词语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不要误把两个古汉语单音节词当成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理解,如“指示”(指给人看)、“行为”(品行可以作为)、“其实”(它的果实)等。否则,便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

    关注点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翻译时,先要结合上下文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2006年安徽卷)句中“食”是名词,却带了宾语“之”,所以此处应作动词用,具有使动意味,译为“使他们有饭吃”。后面的“衣”与此用法相同,应译为“使百姓有衣服穿”。

    关注点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就是指有些词的词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等,古代是专指,现在是泛指;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人的配偶”;有的词义转移了,如“偷”的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现转为“偷窃”;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指“出身低微”,今指“行为道德低俗下流”。翻译文言文时千万不可盲目地“以今译古”。

    关注点四:古字通假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用字现象。中学生必须了解这一用字现象,并通过课文学习、积累常见的通假字。当句子不能按字面的意思理解时,要注意根据音同、形近的规律去发现句中的通假现象,找到其本字。如: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2006年江苏卷)句中的“振”通“赈”,译为“救济”。

    关注点五: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和一些古代特有的固定句式。翻译时,要特别留心古汉语在句法上的不同之处,必须结合语境,弄清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关系,辨识古汉语句式的特点。

    关注点六: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是比喻,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则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是借代,就应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如是互文,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是委婉,则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2006年天津卷)句中“带”是比喻,意为“像带子一样”,此处作“环绕”讲。该句应译为:现在河内地区有环绕着的黄河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关注点七:古代文化

古文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古代文化。文言中保留着不少礼仪、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称谓、人事活动等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便难以深入理解,更不可能准确翻译。如: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湖北卷)句中“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常与“江湖”相对。再如:汤、武非受命,乃弑也。(2006年山东卷)此句虽短,但如果不理解其中“受命”与“弑”等词语的特定含义,也很难翻译。“受命”在古代是指“秉受天命,继位天子”的意思;“弑”是“臣下弑主篡位”之意。该句译为:商汤、周武不是秉受天命继位天子,他们是弑其主而篡位的。

                                (高考版224期/欧阳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