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479分注会考生经验谈:合理搭配报考科目

时间:2021-10-29 17:36:13 经验之谈 我要投稿

479分注会考生经验谈:合理搭配报考科目

  2007年9月16日,去年的CPA考试全面结束,我也结束了最后一门《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并以75分通过。自2005年4月10日报名参考至2007年9月16日结束,历时近两年半,我终于通过了注会所有的考试,其中会计69,税法64,审计75,经济法71,其间又报考并以总分479分的成绩通过CTA考试。

479分注会考生经验谈:合理搭配报考科目

  回想起那些备考的日日夜夜,回想起在大家庭每一天,心中颇有感触。我喜欢的文化氛围,喜欢这儿的学习气氛,喜欢学友们那种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两年半中自己依托完成了学业,从学友们身上不断汲取动力与经验,自身财务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上均有了较大提高。考完最后一门之外,我有两个想法:一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学友们交流,以期后来的学友们能得到少许启发,顺利通过CPA考试;二是继续在跟着学友们学习,巩固自己的业务水平,否则过段时间所学知识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两年多,自己在工作之余通过考试,也算是幸运之人,认真总结了以下四点心得与学友们共享:

  一、澄清目标,有的放矢

  《财管成本管理》第一章开篇先讲财管目标,是因为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内容与职能。同样,参加CPA考试首先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清楚努力的方向,才能有勇气与毅力去克服种种困难。我用“澄清”两字来表述目标的确立,感觉有些不妥当,只是找不出更能表达我内心想法的词语。报考前请你一定要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去考。我在2002年曾经报考一次,而且是一次性报了5门,那个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考试的难度是什么样子,也没有明确的考试目标,那年我仅参加了《会计》与《税法》的考试,上午《税法》坚持到底了,考完一点感觉没有。下午考《会计》的时候我做了不到半小时就要交卷出场,因为我发现我会的他们都不考,考的都是我不会的,自己一直认为会计专业出身考会计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结果太多的题不会做,被监场老师硬是“强制”到半小时哨声响起才很失落地离开考场。2002年的成绩直到2005年再次报考的时候才去网上查了,两门加起来不足60分。那次报考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而没有足够的动力。但是2005年我的目标明确了,我要通过CPA考试提高自己的财务水平,给升迁创造更多的机会,还有就是打算在不远的将来,自己可以拥有一份第二职业,由于工作岗位的变更,自己能决定如何安排工作,可以挤出学习时间,具备报考的客观条件。这次,明显不同于上次,我上网查询了许多相关资料,了解考试情况,选择了“的轻松过关”系列辅导资料,开始了我的CPA之旅。2005年一同报名的同事有6个,结果考试那天只有我一个人去考,他们不是因为没有复习好,就是因为特殊原因放弃考试了,仔细想想他们的情况,其实是目标不明确,特别是两个刚大学毕业的小同事,见别人报也跟着报,也许只是为了把注会书本当成学习资料看看吧。

  考注之路漫长,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信念,就经不起困难与挫折的洗礼,就很可能因为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去放弃。近三年的考试过程中,我结识了不少很奋进的学友,他(她)们学习很用功,但这些学友们有好多没有坚持下来,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有的因为身体原因,也有的因为工作忙的原因,一个又一个的放弃了,虽然我觉得很可惜,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考注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有一个学友最值得我学习,每夜的苦读,原因是为了实现妈妈病危的嘱托,而自己却不知道考注到底能有什么用处,两年没考完就放弃了,我想直接原因不是学习动力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考试目标不明。

  所以说,在报考之前,你要明确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去考,自己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这个挑战,自己是否有时间与精力去考,明确了这些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说这些也并不排除有的学友有这种学习天赋,即使没有这么明确的目标也能在短时间内顺利通过。但我还是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有这个明确的目标更好,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在岗工作的学友们来说,时间与精力都没有充分保障,有个目标,稳打稳扎地去考,不失为了一个好的方法。

  二、树立信心,战胜自我

  CPA考试既是一个攻坚战又是一个持久战。有的学友能在一两年内全科通过,而有的学友会经历过几次的循环,我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智力有太大差别,我相信报考CPA的IQ都不低。差别主要在于时间与精力,“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另外,有一定的基础要比非专业报考者的压力少得多。一年通过的学友应该也不会认为考注很轻松,对他们来说考注是一个攻坚战,一年内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而对于经历过循环的学友来说,考注是个持久战,需要你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无论哪一种情况,都首先需要你自身具有一种“自信”的精神,不相信自己能一年通过的人是很难去努力通过的,不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的人,是坚持不了5年以上的考试折磨的。“自信”很重要,在你锁定考注目标后,接下来需要的就是“信心”了,有决心、有信心方能从主观上奠定通过考试的基础。

  2005年考《会计》时,我听的是张志凤老师的VCD,永远忘不了张老师讲的一个填表题,表中有一个数字很简单,张老师讲完那个数字后,嘿嘿一笑说:“这1分就这么得到了”。张老师一个充满自信的笑容给了我很大信心。想想吧,注册会计师确实难考,60分万岁,这60分不是大把抓过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1分1分拾起来的,有了这1分,就不愁另外的1分,如果没有信心,恐怕连捡1分的力量都没有的。那年最后一个综合题是合并报表的,题中要求作出与“投资有关”的分录,可我没看清题,就心平气和地把整个企业的分录都做起来了,越做越觉得不对,想想注会再难也不至于让人做几十个分录吧,再回头看看题干,马上满头大汗了,本来剩余时间就不多竟然又偏偏看错了题,说实话那部分调整分录自己也不怕的,可时间短怎么办?当时就想到了张老师那句话,静了静心挑自己拿手的合并分录去做,虽然那个题到交卷我也没做完,可我还是从中拾了不少分,结果会计以69分通过,所以我对“捡分”印象很深的,但是“捡分”是要有信心的,不然身手无力怎么去捡啊。

  2005年注会的《会计》通过后,在2006年我报了注册税务师的《财务会计》有幸通过了,所以在2007年头脑一发热报了注税其余的四门,加上注会的财管,共有5门课程,后来在学习中发现报多了,因为每天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每门课怎么着一天也得2小时,可自己每天最多也就是6个小时的时间,这个时候我想到一个“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注税的《税法一》、《税法二》、《代理实务》三门合而为一,于是注税就合并成了两门,加上注会的财管每天就有三门需要学习的,这样一来,每门课程一天2小时,就有了完成计划的现实性。将注税的三税合一是有依据的,因为注税的两税其实就相当于注会的《税法》,而《代理实务》又主要是税法的应用,这样想的话,三者可以看成一门,一门“税法”自己还是有信心拿下的。也就是这种思想与信心让我今年顺利完成了注税考试,一次四门全过。假如没有这个信心,我想我会放弃一至两门,最有可能是考前放弃,那样的话我明年就得再辛苦一年。

  三、统筹安排,稳步推进

  有明确的目标和充足的信心,只是具备了主观上的条件,客观上还要具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方法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起居习惯、工作性质及时间安排学习。我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下:

  一是制定长期的过关计划。一次过5门的大有人在,要认真分析自己是否具备时间、精力、财务基础等因素,不具备的时候要有长远打算,能在两年或三年内通过也是很不错的成绩。我最初是打算是第一年过两门,第二年努力过三门,结果没如愿,我的时间及精力只能让我过了两门,所以又奋斗了一年,假如财管仍过不了,我还会继续奋斗。最好不要计划每年一门,这样最后一年风险很大的。

  二是合理搭配报考科目。报考科目的搭配是很重要的,但也不是绝对,我最初不知道《会计》与《审计》的关系,第一年报了《会计》与《税法》,报名后才知道《会计》与《审计》的联系,我再回报名点,人家告诉我要等到明年才能再报《审计》,当时很沮丧,可又没办法变更所报科目了,只好硬着头皮学了,最后结果是我第一年通过了《会计》,第二年通过的《审计》,所以说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具体如何搭配报考科目,网上有这方面的资料可查,我的体会是“重点先突破,难易要结合”,《审计》与《会计》属重点课程,也是难度较大的课程,先将这两门拿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两法是公认比较容易的两门,我总觉得《税法》与《经济法》都属于记忆型的课程,将其中一门与《财管》结合比较合理,因人而异吧。

  三是制定中期的学习计划。确定报考课程后,就要根据距考试的时间确定要学习的内容,一般情况(近两年)是5月初报名,9月中旬考试,有4个多月的学习时间,我感觉每门课程的学习不应少于三遍,学完这三遍就可以进行冲刺复习了,借助老师的串讲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熟悉考试的难度及规律性,全面迎接考试。在每年的考试中,我时间的分配就是按这样的原则进行的,我一年报两门,每天争取用6个小时去学习,每门课程分配3个小时,早上提前上班挤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中午与下午尽量从工作时间挤出各一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

  四是尽早提前着手学习。对于在职学习来说,每天要抓6个小时学习难度是很大的,有时候时间不是你自己的,保证学习进度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提前学习。我2005年考完《税法》与《会计》后,没有刻意等成绩,就到书店买了2005年的《经济法》与《财务成本管理》,并订购了“轻松过关”全套资料,由于当时《审计》可能有大的变化,就没有提前学习。这样我就有近一年的时间去学习这两门课,《经济法》到考试我学了八遍,《财务成本管理》学了五遍,也就是提前学习为我节余了学习《审计》的时间。只是由于考前冲刺复习没有做好,《财务成本管理》当年失利,留下一些遗憾。提前学习,才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听课件、做习题,而且会使通过考试更有保证。特别是对于感觉自己记忆力下降的学友来说,能反复多学几遍肯定能弥补记忆力下降的不足。

  五是做好短期计划的安排。短期计划就是每一遍的学习计划,包括从何时开始学习,历时多少天,每天进度为多少,每天学习内容是什么,具体每天如何安排学习内容等,计划分解到每一天,计划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学习任务,无论多么忙或出公差,这个学习任务都是必须要努力完成的,即使时间很没保证,临时调整计划,差别也与原计划不会很大。

  六是做好学习进度记录。学习进度记录也可以看作是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我是用EXCELL表格去完成的,横栏包括日期、章节、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综合评价,坚持每天记录(花不了多少时间的),这样下来,你就可以随时查看你的计划完成情况及学习效果如何。

  七是做好学习总结。每章学习结束后,及时总结一下,比如本章的要点是什么,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形式是什么,需特别注意的东西等。总结无论长短,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这样在你再次学习本章的时候,你大概一看总结内容,就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水平恢复到上次学习的最佳状态,减少因时间而把内容淡忘。要知道第一遍学习有时候会历时2个多月,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而立之年的大考生来说,记忆力确实下降了。

  八是尽量养成一种习惯。两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是很辛苦的,单纯靠自己的热情还不够,最好是形成一种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不是很辛苦地进行下去。两年多我基本上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上班,晚上坚持到办公室去学(离家很近),翻翻学习记录,没有几天是闲下来的。有了这个习惯后,压力就不那么大了,按部就班地去学,稳步推进。

  四、良师益友,事半功倍

  说实在的,能过关我真的感谢,感谢“轻松过关”系列辅导资料,每门课我都购买轻松过关的全部资料,并且以轻松过关之一、之二为主去学习,通过VCD把名师请进家来,虽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信心,但有个好的辅导资料,有好的老师给辅导确实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年考《会计》与《税法》时,考前十天我请假在家,每天十小时,听的VCD,做轻松过关一和二,我想那年过关与这十天有很大关系,听课、复习、冲刺都有了。第二年考《审计》我也是听的VCD与刘圣妮老师的课,从最初无从下手,到明确考试要点,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掌握了考试的主动权,《经济法》也是听VCD郭老师的课,喜欢他那种自信与幽默的风格,难怪有学友发起总结他的经典语录,我特别的喜欢。《财务成本管理》我听VCD闫华红老师的课与学友提供的田明老师的课件,有学友很亲切地称闫老师为“红”老师,可我不敢这样称呼尊敬的闫老师。闫老师的课贴近考试,如果你基础不好又想一次通过就听闫老师的,如果你想再多学点财管,你听听田老师的课,我喜欢田老师的“串讲”,让自己能从更高的角度去把握财管,理解财管。我有良师益友,所以我感觉很幸运,老师们的辛苦劳作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

  有好的老师,有好的资料,还需有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两年多我一直喜欢论坛,这里文化底蕴很浓,学友们很认真,贴子很“清洁”。在我收获很大,记得是在考《税法》的时候,印花税税率就是记不住,也想着不会考税率,打算放弃记那些税率,考前几天在看贴子,一学友提供了一个快速记忆的方法,我试着记了一次还真记住了,结果当年考试一个计算题全部是考印花税税率,那几分我得到了,成绩出来64分,后怕呀,要不是那个贴子我恐怕要受打击了,事后找出贴子给楼主道了声谢谢。考《审计》的时候,最初实在不知道如何学,虽然听杨老师的课,要有审计思路,可我的审计思路就是形不成啊,偶然机会在论坛上面有好心学友提供刘圣妮老师的课件,索要了前几章,很感兴趣,就赶快去报了她的一个班,跟着刘老师学一段时间后,自己有了点审计知识,回过头来再听杨老师的课,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基础知识去掌握,从更高角度去把握”就是我对审计的理解,那年我《审计》考了75分。现在那位提供课件的学友我也记不了他(她)的名字了,只知道是同省青岛的,真的很谢谢他(她),也谢谢给了我这个与学友交流的平台。

  在论坛上你不但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学到别人的优秀品质与学习精神。喜欢看学友们的提问贴,有的学友心很细,问题很深奥,看了问题自己就跟着去思考,不清楚的地方查查资料,加深了印象,通过学友的问题发现自已不少的缺点,比如不求甚解、粗心大意、眼高手低等,在学习中自己努力去改进,不可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收获。每每看到深夜学友们挑灯夜战时,我就会告诫自己努力还不够,还需再加把劲。

  自学能力当然重要,但把自己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会更好,名师的点拨,经典资料的辅助,学友们的相互支持与鼓励会减轻自己很多的学习压力,增添很多学习乐趣,真正地让你“轻松过关”。

  啰嗦了这么多,希望自己的切身经历能给学友们一点点的启示,也算是对曾经帮助过我的热心的学友们的报答,延续他(她)们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努力。